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新课程理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docx
- 文档编号:596460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83.03KB
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新课程理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docx
《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新课程理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新课程理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新课程理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新课程理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大兴区第八中学/杨波
摘自:
《高中课程网》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这一切表明,以深化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为高中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大潮,我所在学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然而,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必须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领悟和实践新课改理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念接受不到位,实践中遇见不能轻易克服的困难,甚至困惑、迷惘。
实践表明,新课程理念在高中教学的实践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新课程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调查和研究思考,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在学科观念上,历史教师不能尽快地摒弃史学旧观念,接受新观念,是制约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想理论障碍
历史课程改革源于史学观念的变革。
随着方法、手段和认识论的发展,史学界对历史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历史课程改革产生了影响。
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新的史学观念往往在高考试题中被超前体现。
一部分历史教师因长期积累的知识有限,仅以教科书为本,此外获取新知识的渠道狭窄,这其中尤以获得新的史学观念和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主。
导致不少历史教师对学科新观念认识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内容陈旧、知识运用较僵化。
学科观念是一切历史教学活动的学科灵魂,不能迅速地更新史学观念,将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想理论障碍。
二、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要求间的异位,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的主要原因
改革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历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这种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改变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
要形成学生历史学习的新的方式,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的历史教师才是关键。
虽然很多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热情高涨并身体力行,但效果却局限于形式上的变化,即教学方式仅是形式上的改变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要求间的异位。
分析这一现象,其根源在于历史教师习惯于“强行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未能建立“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
只要历史教师不改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变革教学方式,包括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传统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沿着自己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忽视学生的探究、感悟和感受,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是其弊端所在。
历史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应该依据教学实际灵活多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真正做到“为学习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
2.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枝粉笔、一本书和“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法。
历史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体验、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结合的方法。
只有教学方法的改变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3.传统教学的教学空间局限于课堂,教学组织限于班级授课、老师讲授、形式单一,教学流程按部就班。
历史新课程要求改变旧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在教学空间上变化环境,甚至穿越时空,创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原貌;教学组织上综合运用班级授课与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与分层辅导、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课题研究与群体协作、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演示等多种组织形式,教学流程上应视实际需要灵活机动。
4.传统的教学手段大概可形象地概括为“一枝粉笔、一块黑板”,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历史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评价若不注重发展性评价,将使历史新课程改革迷失正确的方向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学业的终端评价实际上就是高考成绩的高低。
教育部在新课程的前期曾对高中教学现状做了一个重要调查,对象包括10个省(市)1.4万名学生、1600多名校长、教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
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中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要表现在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体系不科学;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偏重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德育实践性差;更多关注书本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情感、自尊和个性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关注评价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极其重要的课题。
历史学科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原则,首先应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考查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历史知识和能力,还应该检测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能力;应注意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
其次,应注意评价主体、方式和标准的多元化。
最后,还应遵循评价的反思性原则,对照课程改革目标和评价标准主动对自身进行评价。
历史学科发展性评价的原则既应成为教学中必要的教学活动,又应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评价若不注重发展性评价,将使历史新课程改革迷失正确的方向。
四、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实施要求与当前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现状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在高中教育中全面实施,与义务教育阶段比,由于义务阶段先行实施课改,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开发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稍嫌不足的是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显得滞后而紧迫了。
这样,为适应高中新课程内容的实施要求,就必须解决与之相应的当前高中课程资源开发欠缺的矛盾。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该学科应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完备学生知识结构,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高中历史课程应关注学生生活,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要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实践这些理念,首先必须认识到历史教师的自身和教材这二者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还可鼓励学生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
其二,为了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开发和利用各种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和网络资源,。
其三,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强思想教育,教师还可开发课堂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
此外,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同样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须注意的是,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在资源取向上,必须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即要选择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在对象上,还必须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群体、个体的差异。
只有积极而科学地开发课程资源,才能逐步解决新课程内容实施要求与当前相应的高中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现状的矛盾,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李会仙 河北满城中学
现在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但它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之上的。
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本人就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与大家共勉。
一遇到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这些学生在初中接触历史时,由于部分学校师资配备的不合理、中考指挥棒的导向性等因素,让他们觉得历史是门不足挂齿的小学科,致使他们上课如听说书,下课后便忘脑后。
导致升入高中后,他们对历史这门学科大多是只闻其名不详其情。
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薄弱已成为农村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紧、任务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课程编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2.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
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而有的同学还以传统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
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把握学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上。
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准绳,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胸有成竹、挥洒自如地组织教学。
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一味求全求多,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的求学兴趣便会受到打击。
而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客观及时地了解学生实际,精心探究教材体系,明确大纲要求,制定能“跳起摘桃”的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措施。
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授课有章可循,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
2.构建科学而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科学而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
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熟悉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
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例如:
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
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做出分析、判定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
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
学生未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因素:
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做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
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
众所周知,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
改善之法可从之前所述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让学生“乐”学。
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的成功与否与我们的教师关系密切,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惟有迎难而上、知难而上,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对策,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认识与困惑
2007-9-289:
18:
00大连教育学院点击:
436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
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我想就这三周教学上的点滴心得写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
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
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因此作为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
2、更新备课方式,要有合作意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
同时,教师的备课还要备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高一历史备课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
(一)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二)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备课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
每一节课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重难点的确定及如何突破,本课怎样导入效果更好,课后检测应编写哪些类型的题,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
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
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各种引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4、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依据课标理念来整合教材
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全面准确领会新课改要求。
高中新课程改革取消了统编教材,但"课程标准"只有一本,"一标多本"的现实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研究课程标准,再分析课本,由"课标"到课本,再由课本回到"课标",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新课改对教师来说,仅仅"吃透教材"已经远远不够,必须依据课标的要求使用或整合教材。
5、对自身发展的认识:
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有学习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及教材内容的选取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以原有的知识储备应对新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胜任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给学生,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困惑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即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且扎实地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高中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事实上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知识体系与新课标模块式的教学体系相脱节,我市现行的中考制度是历史实行开卷考。
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何况理解掌握!
如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其中有一个前提问题是学生必须基本了解古代中国朝代更替的过程。
由于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补充这一内容。
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
2、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的矛盾
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因而课时显得紧张(每周2课时)。
由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不到位,致使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3、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需要时间,尤其在如此众多的科目中,学生那来这么多时间进行探究呢?
这样就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
如果每一次学习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时间允许吗?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怎样?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从高一展开的,新课程标准的底线要求是拿到学分,这并不难,教师操作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
但还有重要的高考(文科),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应颖的教学方式的理想也很艰难。
4、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发展应该以政治进步为前提。
在《政治文明历程》中涉及到很多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如果把《经济成长历程》作为必修I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经过假期的省培、市培及三周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的初步认识。
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才能走出迷茫,走向希望的顶点。
今后的教学,我会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去做,针对困惑探索出解决的对策,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效果!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认识和改进建议
【内容摘要】2008年下学期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新课改对湖南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念、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更是困难不少,一些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建议;合作探究
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从湖南新课程改革开始就接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工作。
近两年的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和思考,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在此,笔者提出下列几个问题并附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同行参考,共同提高,努力使新课改得以顺利进行。
问题一新课改实施后,教育行政部门准备不足,管理观念滞后,对一线教师缺乏指导性意见,让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中摸着石头过河,有点无所适从。
2008年下学期开始的历史新课程实验在宣传和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首先是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位,造成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既将开始的历史新课程改革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困难认识不足。
仍然认为跟以前多次进行的新教材培训一样,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新思路、新提法,但只是小打小闹,而没有想到此次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问题如此之多,难度如此之巨,因此从教学人员的安排到日常课时安排完全照旧,既没有新思路,更没有具体实施方案。
其次,因为学校领导对新课改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把一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且有能力的教学骨干放在高三,这就使得在高一新课改的研究中缺乏领头人,教研组也是把几乎全部的主要精力放在高三教学上,甚至教研室教研员来调研也只是对新课程教学一笔带过,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导致参加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感到茫然。
第三,正因为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我们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单靠几个闭门造车的一线历史教师自行探索,其结果是“领导认识老一套,老师上课老框框”,不能按新课程的理念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新的师生互动模式难以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成为一句空话,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
总之,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实际行动和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深度是搞好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前提。
问题二教材安排与学校课时安排以及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尽合理。
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不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通过新课程的教与学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学 实践 新课程 理念 出现 若干问题 及其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