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第二单元.docx
- 文档编号:5959743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303.15KB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第二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第二单元.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实验
(一)》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二)》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
(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变量控制实验,明确变量控制实验要领。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第二部分: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在本活动环节中,学生要解决的是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对比实验设计中的公平性。
第三部分:
种子的发芽实验。
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
在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学情分析】
1.关于知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种植凤仙花时,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
哪些是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不太清楚。
2.关于变量控制实验设计。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上“溶解的快慢”和四下“面包发霉了”这些课中学习过如何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现在再来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有一定的基础。
3.关于观察记录。
学生有对凤仙花种植的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与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供观察记录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
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说明:
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
4.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预设:
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
2.师点拨: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
(一)
一、预设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
需要阳光、需要空气
二、设计实验计划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同学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学生后面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学习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学会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及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复习导入)
师:
播放视频
或是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从作业本出发判断学生设计实验落实情况。
然后引入你们的实验结果怎么样了?
种子发芽了吗?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整理实验信息
师:
同学们,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分别做了不同的研究。
下面我们依据上节课所分的“水组”、“土壤组”、“阳光组”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
请看实验记录表格:
(屏幕出示):
生:
汇报实验结果(单个代表各因素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与纠正。
学生在陈述实验结果土壤组居然出现土壤中的种子发芽了,然而种在纸上的居然没有发芽,于是要汇集大家一起讨论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面对知识冲突时,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集中,感觉就像在开一次辩论会似的。
也多亏了这一反常的结果使得课堂有“生气”!
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拿着学生做的实验组,发现里面居然只有一粒种子,问学生这样可以吗?
有很多学生会反驳并且解释。
实验者也对此作了解释说因为看着她没有发芽,便把它种在泥土里了。
我评价道:
“哦,原来***是为了节约种子,做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找找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我摸了摸纸巾发现比较干,你看你觉得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种子没有发芽呢?
学生也会想到可能水分不够。
由此再引入水分的充足与少,空气的充足与少,阳光的有无,温度的高低。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
序号种子总数量已发芽量未发芽量我们得出的结论
1实验组
对照组
2实验组
对照组
3实验组
对照组
4实验组
对照组
5实验组
对照组
注意汇报时要响亮清楚,其余学生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够找到错误与不足。
事例,有个班级没有研究温度,我便说那让老师说一说,你们认真找找老师说的哪里不妥。
有位男孩子很明显而且大胆的说出了在研究温度的时候,相同的条件不可能有阳光。
我表扬他听的很认真也很仔细。
作为小学老师要学会针对性及时适度的表扬。
(1)汇报数据
(2)分析数据
师:
收集了实验数据,我们就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请其他同学注意这些同学的数据。
从这些数据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生:
我得出了绿豆发芽需要水。
师:
能说说理由吗?
生:
因为这些同学实验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而对照组的绿豆一粒也没有发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绿豆发芽需要水。
(先让没有参与次实验的同学根据实验同学的数据做出实验解释,培养倾听能力。
)
师:
你是实验的同学,你认同他的说法吗?
生:
认同。
师:
同学们,认同吗?
生:
认同。
师:
是的,说的有理有据。
绿豆发芽需要水。
(板书:
绿豆发芽需要水)
师:
是否需要土壤呢?
进入下一组汇报。
(同样有关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是否需要阳光、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都经历学生个体汇报,教师数据记录,再到集体分析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板书结论的过程。
)
(3)小结归纳
(教师根据板书归纳:
)绿豆发芽需要水、适宜温度和空气,土壤和阳光是不必须条件。
三、种植绿豆芽注意:
让学生区分种子发芽与生长的不同。
强调语言的精确性。
师:
同学们,我们手上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呢?
生:
种起来。
(老师我知道,把它种到泥土里等待它生长)
师:
好,我们就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或纸杯里,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猜测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生:
(预设:
水、空气、阳光、养料)
师:
有经历有兴趣的同学,老师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一课中,学生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并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学情分析】
从本单元前面相关知识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这是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再次经历“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对学生来讲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种下的绿豆芽生长情况。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
(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
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仙人掌的根很发达,它的叶是针状,可使水分不会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作业布置】
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而生存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四课。
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蚯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情感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2、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3、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活动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好蚯蚓和木盒、纸盒、黑布、吹塑纸、硬纸板、水、干土、湿土等以及有关动物与环境的图书、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
今天我们请来一群小动物来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他们是——蚯蚓。
老师希望今天我们可以为蚯蚓找一个适宜的环境来生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蚯蚓比较喜欢怎样的环境?
预设:
潮湿、黑暗……
过渡:
这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做的猜想,要验证它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
预设:
进行对比试验
二、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1:
小组实验
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提问:
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1)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注意控制条件。
(2)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蚯蚓几条?
放在盒子的哪里?
怎样来改变光亮的条件?
蚯蚓的选择能马上观察到吗?
……)
2.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3.学生分组实验
在等待蚯蚓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进行第二个实验的设计
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师:
在蚯蚓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让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实验的设计。
1、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活动2:
实验数据记录分析
师:
现在第一组实验的蚯蚓已经做好选择了,请每个科学小组观察各自的实验现象,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P10表格中,并讨论实验结果。
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小结:
蚯蚓喜欢生长在黑暗的环境中。
师:
第二组实验的蚯蚓做好选择了吗?
请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P11表格中,讨论实验结果。
小结:
蚯蚓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师总结:
蚯蚓适宜生长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三、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实验数据1:
黑暗中间光亮
实验数据2:
潮湿中间干燥
实验结论:
蚯蚓适宜生长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简单,因此应更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本节课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落实的还不够到位,小学科学课,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内,其余时间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大胆的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反思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分,例如:
在研究“蚯蚓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
时可不必先强调实验步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蚯蚓几条?
蚯蚓应该放在哪里?
如何在盒子中创造两个光亮程度相反的环境?
……),是学生先讨论,再思考。
2.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要把所有注意事项都强调完整,切勿在实验过程中强调问题,这样不仅没有效果,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必讲解,放手学生尽情的探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理论指导】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而生命科学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时尤其要注意:
时刻落实科学课程总目标,制定符合学生的学习的科学目标;课堂上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思维热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全体参与共同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
【内教学容】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五课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谁吃谁。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清楚“生产者”、“消费者”的概念,并得出组成食物链的要素;第二部分:
水田的食物网。
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得出新的概念“食物网”,以此来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复杂的食物关系。
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得出:
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它生物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某一种生物对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五课内容。
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一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很重要,既是前两课研究蔷薇花丛生物的延伸,又是下一课维护生态平衡的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它们谁吃谁”。
清理蔷薇花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知道食物链的特征: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
水田里的食物网。
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田中纵横交错的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依存的复杂、密切的食物关系。
【学情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一课。
学生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等。
但在对待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上,他们的深度还是细度上都是不够的,加上学生的学习还必须呆在教室内,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对动物直接观察,因此在学习此课有较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究上的问题,促进他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养成他们热爱生命、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
本课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等多种科学学习手段,来学习其中的科学知识,并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初步理解食物链这个概念、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简单的食物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了解食物链的形成,认识食物网。
2、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食物链被破坏带来的影响,珍爱生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会写简单的食物链。
2、难点:
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学生测试单1学生测试单2学生测试单3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
老师出两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幻灯片出示小草山羊狼的图片)
师:
为什么是草莓?
(草被羊吃光了)为什么是杨梅?
(羊被狼吃光了)
师:
草被羊吃羊有被狼吃我们可以什么符号将他们连起来?
(用箭头)
(箭头方向朝哪里)
草→羊→狼(狼→羊→草这样子对吗?
)
小结:
箭头方向朝向吃食物的那一端。
二、新授
2、师:
简单的谜语中就有这样的食物关系,那在我们的花丛中有这样的关系吗?
看看我们的花丛里有些什么?
(幻灯片出示图片花草蚜虫蚯蚓鸟树叶瓢虫)
师:
能先用谁被谁吃说说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呢?
小草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小鸟吃….
3、师:
大家都会说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现在加大难度,你会写吗?
请用箭头的方式将他们关系表示出来?
(填写在书本12页)
汇报交流:
小草→蚜虫→瓢虫→小鸟
花→蚜虫→瓢虫→小鸟
树叶的腐殖质→蚯蚓→小鸟
4、师:
通过大家集体的努力,(指着上图)想象一下,他们的食物关系像什么?
(链环)
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食物链)
师:
能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食物链吗?
生1
生2
师:
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来说的。
(幻灯片出示概念)
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板书:
食物链)
5、师:
观察这三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暗示:
起点、结束)
在我们的食物链最前面都是什么呀?
(植物)后面呢?
(动物)
在观察其中一条食物链,我们发现小鸟吃什么瓢虫吃什么蚜虫吃什么小草吃什么?
生:
说水土壤里的养料阳光二氧化碳,
师:
对,植物吸收阳光就是在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自己制造所需要的养料。
科学上就把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师:
在这些食物链当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师:
你们都明白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老师还有个疑问什么叫直接或间接消费者呢?
生:
解释直接消费者就是吃生产者的生物,而间接消费者就是吃消费者的的生物。
师:
听完你们的解释我明白了,在大自然中,你还知道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你能举个例子吗
6、我们在书写食物链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
清楚了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
竞赛之前,先来热热身:
食物链有什么特点?
小结:
1.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习惯上总是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书写,并用箭头连接。
(箭头朝向需要食物的一方)
3.每条食物链都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7.竞赛马上就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PPT出示一张食物网
师:
这些生物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你们能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出来吗?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食物网的连接。
最先完成的上来汇报其他同学相互补充、纠正
师: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到了这些生物之间的吃食关系PPT出示完成的食物网
师:
从这张图当中,我们能找到几条食物链?
师:
你能找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吗?
记录下来
师:
仔细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师:
结合这一特点,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食物网)补充课题:
板书食物网
PPT出示食物网的概念
提问:
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种生物会怎么样?
比如:
青蛙
提问:
那么人类跟这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小学 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第一 第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