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95426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98.36KB
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试题.docx
《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试题
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把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第1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某思想家提出"仁则兼矣”,认为仁爱必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的精神.该主张(
A.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C.旨在以仁政扩充人的善性D。
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2。
民营工商业在西汉初年已有相当发展,但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
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B。
政府开始实行重农抑商
C。
中央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D.私商已经成为商人主体
3。
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
这一变化(
A.使中枢机构分工明确B。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
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力D.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4.南宋画家夏圭以山水画著称,其画中的主体景物往往偏离画面正中,形成边角式构图,被人称为”夏半边"、"残山剩水",反映了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一改北宋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的特点。
这种绘画特点的变化反映了()
A.文人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
B。
理学兴起制约了绘画的发展
C.艺术创作呈现世俗化的倾向
D.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5.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在①处废丞相,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B。
武则天在②处首创殿试,科举制得到了继承和完善.
C.元朝③处归中书省管理,地方行政制度也进行了重大变革。
D.汉武帝在④处颁布推恩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6.苏州碑刻博物馆《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苏州城内从事纺织业的机匠
发动大规模聚众”叫歇”(罢工),最后以机户在改善机匠待遇的基础上,呈请官吏行文"永禁"”叫歇”告终。
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7.直至1882年,清政府在向西方派遣常驻使节的同时,仍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
这说明清政府(
A。
试图延续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
努力避免中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C.对日本殖民朝鲜做外交抗议D。
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
8.”大生纱厂”名字源自《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赛解释道∶"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的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有饭吃,生活困苦的
人能逐渐提高”.这反映了张骞()
A。
知人善任的人才观B。
立足本土的市场观
C.追求优良的质量观D.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9。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国模式,即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②实行人民民主专政③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大众
④实行混合所有制⑤允许资本主义发展
A.②③④B.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②③⑤
10.下表反映了邓小平对教育的重视。
关于邓小平的教育思想,说法不当的是()
A.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方针
B。
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C.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D.促进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1.1993年初,浦东新区管委会决定,对耕地被征用的劳动力,实行"经济补偿+社会保
障+就业服务"的三合一办法。
这种安置方式的突出特点是()
A.政府部门主导B。
根据市场决定
C.农民自谋出路D。
征地单位解决
12.在14-15世纪的欧洲地方文学中,以传奇故事为代表的古老题材继续受到欢迎,不过
那种文雅的传统逐渐被淡化,作家们更多奉行一种颇为坚毅且富有主见的现实主义,他们对社会中等阶级的关注丝毫不逊于对王公贵胄的注意.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古典文化获得时代新生B。
文学作品去除封建神学色彩
C。
人文主义观念全面普及D.机器工业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13.19世纪30年代,英国医学检查委员会描述"5岁的孩子被派去一天工作13小时,通常9岁、10岁和11岁的孩子被指派工作14和15小时"。
这种现象();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B.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事实依据D。
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
14。
下图为1913-1925年俄国(苏联)农业生产变化情况。
据图可知,当时()
A.市场因素推动了经济建设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C。
农业集体化正在加速推进D。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15.下图是关于”填塞法院计划"的一幅漫画,针对的是1937年2月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的
将大法官人数从九人扩充至十五人的咨文。
该漫画意在说明()
A.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B.总统意图扩张行政权力
C。
两党竞争存在明显弊端D.司法与行政走向了对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5分,其中第16题18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0分。
16.(18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与文化逐步由传统向近代转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在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中,某著作设计了如下目录∶
第一章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
一、清中叶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新态势
。
。
。
三、鸦片战争与经世思潮的新发展
四、经世思潮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
第二章社会的初步变迁与文化的初步转型
一、鸦片战争后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与新文化因素的出现
二、洋务运动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三、口岸城市的初步转型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影响四、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初步发展
第三章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上)
一、维新运动引起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
。
三、城市近代化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四、近代新文化结构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下)
一、20世纪初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二、政治改革和革命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影响
三、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陈代谢
四、清末民初农村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第五章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新趋向
一、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影响
。
.。
。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内外动力分别
是什么?
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特点。
(7分)
(2)以任意一章的大标题作为主题,运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
确,表述清晰.)(11分)
17。
(17分)"冷战"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末期到战争结束,世界政治孕育着新的格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
唯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到战争结束时,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
而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
另外,在1945—1947年间,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因而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
于是美国制定了遏制苏联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开始了对苏冷战。
-——立如《国际格局演变与多极时代的秩序建构》
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迁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
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
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
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
……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佛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苏"冷战”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为了争夺霸权而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反映美苏关系呈现什么特点?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冷战”的影响。
(4分)
18.(10分)商鞅变法,既影响深远,又争议不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而汉代贾谊则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5分)
19.(10分)爱因斯坦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把时间和空间归结为神的意志.康德把神意视为先验,而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又是先验的。
一旦躲进了先验的神山,我们物理学家就无能为力了,要把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先验的神山上拉下来,用我们的经验来检验它们。
--—聂运伟《爱因斯坦传》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儿的分离,而且使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遭到了破坏,甚至在各国科学家之间产生了敌对情绪,从而引起爱因斯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
从1914年10月开始,爱因斯坦在《告欧洲人书》上签名,成为反对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积极支持者;参与创立反对战争的社会团体"新祖国同盟”,甚至亲自上街头散发反对战争的宣传品;勇敢地批评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谴责社会上的各种暴行。
——周德海《论爱因斯坦的科学家思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如何把"神的意志"拉下来?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爱因斯坦关注社会问题的直接缘由及其行动反映的理念。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爱因斯坦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6分)
2021届高三年级苏州八校联盟第二次适应性检测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5BCBDC6—10CADBD11—15AACAB
二、非选择题∶
16.(18分)
(1)动力∶内部-—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社会已经孕育了新因素,为后来的变迁和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外部———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欧风美雨)是强有力的刺激因素。
(4分)
特点∶外源型、差异性(地区、城乡不均衡)、艰巨性(双重阻力)、不彻底性(任答三点3分)
(2)示例一
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
鸦片战争前后,是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
(1分)
这一时期,传统社会下出现的新的社会因素,如经济上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商帮的出现、江南丝织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三点3分),为鸦片战争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和传统文化的牢笼(2分),清初以来经世思想取得新发展。
(1分)林则徐成为开眼开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2分)在他们的引领下,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接连出现.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分),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和近代世界意识的形成,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示例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初步变迁与文化的初步转型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的社会初步变迁与文化的初步转型时期。
(1分)这一时期,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工矿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3分);经济结构的变迁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动,买办、新式商人、工业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
(2分)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出现新式教育;(1分)文化上除传统文化外,西学传播,”中体西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形成。
(3分)当然这种变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或通商口岸城市开始迈向近代化)。
(1分)
示例三
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上)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1分)
这一时期,经济结构上,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列强纷纷在中国开设厂矿铁路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分)在阶级结构上,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更多的地主、官僚和富商由于投资近代企业而开始转化为资本家,从而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过程(1分).政治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运动出现、民主革命等促进社会变化;(2分)文化上,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启蒙(2分)、民主革命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等不断传播。
(2分)
示例四
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下)
20世纪初,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
(1分)
清末新政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力量(3分).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并不断壮大。
(1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晚清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结果。
(1分)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1分)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等社会变革,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而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和反清革命则促进了民主和革命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二千年的君主专制并建立中华民国引起的社会和文化的新陈代谢,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或规定主权在民)、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2分)等.
示例五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新趋向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出现了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新趋向。
(1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产生重大影响。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增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5分)。
新文化运动是清末民初社会急剧变迁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阶段.它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
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和进程。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在改变了文学的形式,促进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5分)
17.(17分)
(1)背景∶传统强国衰落;美国成为头号强国;苏联实力相当;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的冲突.(5分)
(2)因素∶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建立经互会、成立华约;
柏林墙的修建;军备竞赛,核战威胁等。
(6分)特点∶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占据优势。
(2分)
(3)影响∶推动德日经济崛起;客观推动科技发展;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联合);
避免新世界大战爆发(维持相对和平);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任答4点4分)18。
(10分)
(1)特点∶关系单纯、人数少、组织简单等。
目的∶增加户籍数量;增加财政收入。
(5分)
(2)态度∶荀子褒,贾谊贬.(2分)
原因∶荀子基于法家立场,认为变法维护了法制秩序;
贾谊基于儒家立场,认为商鞅破坏了儒家伦理。
(2分)本质∶治国理念的差异(法治与礼治).(1分)
19.(10分)
(1)提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推动了现代物理学发展;冲击了神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4分)
(2)缘由∶战争造成家庭分离,破坏了正常的科学合作交流.(2分)
理念∶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崇尚社会和谐、公正有序.(2分)
品质∶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人文关怀。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第二次 适应性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