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
- 文档编号:595256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3.47KB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0〕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原则和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实施。
各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要求,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国务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目录
序言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自然状况
第二节综合评价
第三节突出问题
第四节面临趋势
第二篇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一节开发理念
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
第三节重大关系
第三章开发原则
第一节优化结构
第二节保护自然
第三节集约开发
第四节协调开发
第五节陆海统筹
第四章战略目标
第一节主要目标
第二节战略任务
第三节未来展望
第三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第五章优化开发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第六章重点开发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第七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发展重点
第三节其他农业地区
第八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类型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发展方向
第四节开发管制原则
第九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近期任务
第四篇能源与资源
第十章能源与资源
第一节主要原则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五篇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区域政策
第一节财政政策
第二节投资政策
第三节产业政策
第四节土地政策
第五节农业政策
第六节人口政策
第七节民族政策
第八节环境政策
第九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第十二章绩效考核评价
第一节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第六篇规划实施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职责
第二节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第三节监测评估
附件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附件2: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表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表2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表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表4国家森林公园
表5国家地质公园
附件3:
附图
图1中国地形图
图2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图3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图4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图5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图6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图7开发区分布图
图8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9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0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图1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图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价图
图14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图15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图
图16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图
图17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图18人口集聚度评价图
图19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图
图20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序言
国土空间
(1)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
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编制,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3),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篇规划背景
巍峨的群山,纵横的河流,广袤的草原,肥沃的农田,辽阔的海洋,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一家家工厂不断涌现,一条条公路纵横南北,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然一新,我们的家园发生了深刻变化。
构建美好家园,首先要了解我们这片家园的自然状况,认识已经发生的变化以及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章规划背景
——认识我们变化着的家园
第一节自然状况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地形。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大阶梯。
地形种类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4)。
西部高山广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平坦低缓,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图1中国地形图)
——气候。
我国受地形地貌和季风环流影响,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也有温带大陆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气候。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水热条件空间分异明显。
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热量不足;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干旱气候,降雨稀少。
——植被。
我国植被类型丰富,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泽等。
森林覆盖率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
——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5)种类多,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并具有显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海洋。
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第二节综合评价
经对全国陆地国土空间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优势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我国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
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
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较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
(图2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不相匹配(6)。
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48%。
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南方一些水资源充裕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短缺,既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
(图3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
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齐全,但主要化石能源(7)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
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8)。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优质化石能源资源严重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总量、分布、结构与满足消费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
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脆弱因素复杂。
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
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
(图4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威胁较大。
我国受灾害影响的区域及人口较多,巨灾风险很大。
部分县级行政区位于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范围内。
频发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许多隐患。
(图5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第三节突出问题
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9),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
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10)功能退化。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肆意开发,导致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11),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恶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频发。
——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
一些地区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大规模长距离调水、运煤、送电、输气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带来了交通拥挤、地面沉降(12)、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差,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
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工矿建设占用空间偏多,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多且过于分散。
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
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失衡,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异地居住,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过大。
第四节面临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我国处于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既对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农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对保护耕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要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我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尚处于继续发展完善的阶段。
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
——经济增长趋于多极化,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部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饱和,经济增长加快向中西部适宜开发的区域拓展,这就需要继续扩大这些区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空间。
——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我国将长期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更趋严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都面临极大压力。
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草原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的空间。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面临挑战。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增强固碳能力。
总之,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为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应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保护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诸多两难挑战。
第二篇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坚持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极为重要(13)。
为有效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应对未来诸多挑战,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立足我国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章指导思想
——开发我们家园的新理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4),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新的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
第一节开发理念
本规划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中的“开发”(15),特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限制开发,特指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
对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允许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
将一些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
——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
不同的国土空间,自然状况不同。
海拔很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以及其他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的区域甚至不适宜高强度的农牧业开发。
否则,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造成损害。
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区分主体功能的理念。
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
从提供产品的角度划分,或者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
在关系全局生态安全的区域,应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主体功能,把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作为从属功能,否则,就可能损害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比如,草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若超载过牧,就会造成草原退化沙化。
在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应把提供农产品作为主体功能,否则,大量占用耕地就可能损害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因此,必须区分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16)。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
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不同,因而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不同。
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由于不适宜或不应该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而难以承载较多消费人口(17)。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口主动转移到就业机会多的城市化地区。
同时,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会给资源环境、交通等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因此,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18)。
——控制开发强度(19)的理念。
我国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占很大比重。
平原及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土空间尽管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这类国土空间更加适宜发展农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不能过度占用耕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由此决定了我国可用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并不宽裕。
即使是城市化地区,也要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人口对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
因此,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有节制地开发,保持适当的开发强度。
(图6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调整空间结构(20)的理念。
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
空间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配置效率。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区、农村居民点和各类开发区的总面积已经相当大,但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因此,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中,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从占用土地为主转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
——提供生态产品(21)的理念。
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
从需求角度,这些自然要素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产品的性质。
保护和扩大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
总体上看,我国提供工业品的能力迅速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
因此,必须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
根据以上开发定义和开发理念,本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
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22);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
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总体上相同,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不同。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
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
对城市化地区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经济,对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支持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支持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第三节重大关系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应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
——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
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
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及其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必须保护好区域内的基本农田等农业空间,保护好森林、草原、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也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
限制开发区域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发展那些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
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政府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对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
——主体功能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这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主体 功能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