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两小儿辩日.docx
- 文档编号:595021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0.92KB
10 两小儿辩日.docx
《10 两小儿辩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两小儿辩日.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两小儿辩日
10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字词。
2.根据聚义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字词
根据聚义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根据句意了解课文大意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
“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三、在读古文,了解内容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质疑
根据方法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1、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2、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理解句意。
2.讲解顾问意思。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懂古文。
(2)交流:
两个小儿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争辩?
又是怎样正变得?
(3)教师适时点拨。
(4)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总结
4、作业布置
评议
独立读课文,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话表达的意思
畅所欲言,自由表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2.分角色朗读。
教学重点:
知道学生朗读。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
1、巩固知识
指名概括古文的意思
2、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启发学生思维,探讨对人物的评价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范读课文
2.指导背诵
4、知道书写
复习巩固生字,题型书写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5、拓展
你能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吗?
让我们心悦诚服。
畅所欲言
练习朗读
评议
11.飞天梦圆
第一课时
1、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会认“嫦、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走进千年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这是一个瑰丽绚烂的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天梦圆》,去感受这个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
(板书课题:
飞天梦圆)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嫦、娥、绚、穹、锲”等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课文先讲什么?
再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
先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再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步地实现了。
最后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烂的梦,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宇宙。
三、研读“飞天梦圆”的过程,感悟航天精神
1、默读课文,想一想:
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第一步——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导言:
做任何事情都得一步步地来,中国实现飞天梦也是如此。
中国圆千年之梦迈出了怎样的一步呢?
(1)出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请学生说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
(2)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成为了中华民族叩响太空之门的声音。
(3)“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
3、第二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1)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他们怎样努力着,拼搏着?
学生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
(2)欣赏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时向国人招手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十三自然段,读出“神五”升空时的壮观,读出对航天英雄的深情与热爱以及对飞天梦圆的无比激动与自豪的感情。
(4)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载人航天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悟航天人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4、介绍“神六、神七、嫦娥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
学生读课题,质疑,理解课题。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默读课文
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三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道朗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积累词语
1、回顾导入
1.板书
2.自此检查
(1)认读字词
嫦娥绚穹锲而不舍凌云壮志积劳成疾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我国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哪些成就?
梳理,归纳
3、课堂总结
4、作业
办一起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小报。
指名读
12.种瓜得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板书课题:
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质疑: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齐读课题
自由读课文
默读课文
交流汇报
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编列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教学重点:
编列提纲
教学难点:
编列提纲
1、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编列提纲,深入理解课文
说说作者是如何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师范编提纲
(1)总起全文
(2)说明基因的功能(3)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原理(4)总结
小结学法,独立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小结: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商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全班交流
指名反馈
学生编写提纲
指名反馈
集体评议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评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科文
教学重点:
评析语言
教学难点:
评析语言
1、复习导入
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的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出事阅读提纲进行整体感知
2、评析语句,体会写法
1.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将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通熟易懂?
2.默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运用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3.小结: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明白,把课文表达通熟易懂
三、课堂小结
发言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教学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
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板书课题: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拉曼的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如,讳(huì)疚(jiù)等。
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先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再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最后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
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质疑课题、齐读课题
轻声读课文
交流体会
轮读课文开火车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预设:
(1)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
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指读课文9—11自然段,
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学生读句,师:
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
“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为“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解释是英国大科学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认可这一解释。
拉曼为自己没有像男孩儿那样提出“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
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结:
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
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总结
说说课文内容
思考质疑
交流汇报
读句子理解
读课文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旧知识,指导朗读
教学重点:
同目标
教学难点:
同目标
1、巩固旧知识
出示词语
你对稳重的那些句子感受最深?
说说你的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拓展
你们还知道科学界拉曼那些更多的情况吗?
3、作业
抄写词语
指名认读
齐读
介绍课前查阅的资料
14.童年的发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
“童年”,谈话: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我们的童年中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2、板书:
“的发现”,齐读课题:
童年的发现。
学生质疑课题:
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2、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重点写“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由于“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就去问老师,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的原因,“我”对这个问题大胆猜想,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再读课文,理解“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
(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归纳我的发现过程: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
四、研读课文,感悟“发现”
1、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讨论:
“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3、课堂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预设如下:
(1)“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2)“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
把问题画出来。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
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齐读课题。
质疑
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默读课文
小组交流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读课文。
画出相关的句子
讨论交流汇报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因果关系的复句中一些关联词语的用法,学会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句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和启示。
3、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只要你善于观察,抓住契机就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4、积累科学家名言,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
5、通过“小产品·大推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以“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重点:
学会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的运用;掌握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积累科学家名言。
教学难点:
把自己制作的小产品向别人进行推介;
写自己的一次科学尝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一课时
1、了解因果关系的复句中一些关联词语的用法,学会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句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和启示
3.积累科学家名言,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
4、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只要你善于观察,抓住契机就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谈话导入,学会查找、运用资料的方法
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是怎么查找、运用资料的?
你是运用什么渠道来搜集资料?
2、阅读“指南针”中的“学会查找、运用资料”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真读读泡泡里的话。
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实地调查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搜集资料。
方法:
(1)可以带着问题去查找,再浏览找到的资料,选择需要的内容;
(2)可以把查找到的资料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去;
(3)可以把查找到的资料分类整理,作为自己的资料库。
3、结合实际举例谈谈自己是怎么查找和运用资料的。
二、范例引路,学会因果关系复句中关联词的使用
1、读例句,体会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1)因为公德,他将手表送还给我。
这句话的前一分句表示“因”,后一分句表示“果”,但后一分句省略了“所以”这个词。
(2)这一壮举,让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已经踏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两小儿辩日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