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
- 文档编号:5945828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82
- 大小:97.98KB
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游戏里的科学》、
《太阳与时间》、《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研究与实践》共分为五个单元,共22个课题,36课时。
本册教材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
但教材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1.各单元具体要求与分析: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单元以学生玩游戏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
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进科学”。
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第二单元:
《太阳与时间》单元是以学生对太阳已有的认识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太阳与时间的关系。
第三单元:
《电的本领》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电的知识。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了解如何保护身体。
第五单元:
《动物王国》学生通过观察人士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
研究与实践:
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电在生活中的用途,饲养校培养学生长期调查习惯的培养。
2.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指导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的过程;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基本技能:
(1)指导学生有顺序有目的的进行观察,鼓励学生有所创新,让他们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材料作成不同的东西,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方法。
(2)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依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第一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教学内容上。
小学生经历了第一册《科学》学习,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第一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深入。
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一个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体现了一个上升的趋势。
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的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指南针》、《弹簧的学问》、《有趣的磁铁》。
主要研究推力和拉力、摩擦力、弹力、磁力等有关力的内容。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制作简易科学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侧重于养成想知道、爱提问的好习惯,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情感。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小车的运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体会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此为生发点和生长基演化出探究摩擦力的《玩滑梯的启示》,探究弹力的《弹簧的学问》,探究磁力的《有趣的磁铁》等课题。
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本单元的各课活动内容定位在“游戏”的范畴之内,因此又衍化出《跷跷板》,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力的显著特征,通过设计改变变量的探究实验寻找各种力规律性的变化。
二、教学目的要求
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合作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2.探究影响力的大小、方向的因素。
3.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
4.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5.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6.动手制作简易天平,并用制作的简易天平进行称量活动。
三、单元内容
1.小车的运动
2.玩滑梯的启示
3.跷跷板
4.弹簧的学问
5.有趣的磁铁
6.指南针
1.小车的运动
一、教材分析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科学要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
小车、木块、线等物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一)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1)组织游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移动讲桌,改变它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做之前让学生先说说做法,统一游戏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活动设计的整体构思。
)
(2)交流反思:
谈话:
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
使劲儿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
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
探究推和拉都是力?
(1)提出问题:
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
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全班交流。
教师谈话: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介绍给大家?
(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谈话:
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准备一些活动的材料,使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便于进行下一步的理性分析)
谈话:
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讲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
他们的发现与推力、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2.活动二:
我们来玩小车。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提出问题:
不同重量的小车运动与什么有关?
游戏规则
“让小车顺利地通过障碍物”规则:
我们的做法
我们的
发现
学生预测:
教师小结:
不同重量的小车都要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他们所受的力一样吗?
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吧!
设计探究思路:
用拉力器来拉动不同重量的小车,(可以把小车内装上砝码以次来改变小车的重量)拉力器的数值就是小车所需要的拉力
“小车重量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记录
小车的重量
小车运动所需要的拉力
我们的发现: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拉力和推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动内容:
第二课时
(2)
(3)教师谈话:
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
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
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教师交待“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关键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
“小司机”游戏活动记录。
学生交流游戏中的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记录。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分析记录后获得的发现,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交流,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中思考,进一步理解,认识推力和拉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记录与发现有针对性地展示于黑板上。
)
3.活动三:
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
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推力和拉力?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
(播放搜集到的生活中推力、拉力应用的课件。
)
谈话: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观看了老师带来的课件,你有什么想法?
4.活动评价: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认为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认为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为什么?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5.作业:
讲述:
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力呢?
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它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
还是推力和拉力吗?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七、板书设计1.小车的运动
推拉
2.玩滑梯的启示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摩擦力有关?
摩擦力与我们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等问题,都是学生很少思考和探究过的。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作出合理的假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四、教具准备
课前进行玩滑梯游戏,将玩滑梯时的感受记录下来。
木块、布、木条、乒乓球等探究材料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
(一)教学引入:
1.提出问题:
大家课前都去玩滑梯了吗?
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简单总结,然后提问:
你从滑梯上滑下来时,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提问:
请大家用两只手掌互相摩一摩,有什么感觉?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
两只手掌相互接触、相互运动,叫做摩擦。
两只手掌接触到的地方叫做接触面。
(二)探究活动:
1.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活动一:
手在桌面上摩擦。
(1)教师谈话:
让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来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
(4)学生实验并汇报。
(5)教师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活动中的发现。
然后总结:
“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
时,就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教师谈话:
通过以上的研究,大家知道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着摩擦力,那么摩擦力的大
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学生预测、交流。
(3)教师总结:
(教师将学生的假设板书在黑板上)
谈话:
同学们做出了这么多的预测,它们都有可能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怎样来验证呢?
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思路,即设计出可以对比的相关要素。
如:
研究与滑梯表面因素有关,就可以
设计不同的滑梯表面进行对比;研究与下滑物体的因素有关的,就可以设计采用不同的物体作对比项目。
实验记录表
可以改变的因素
改变的
因素
保持不变的因素
我们的
发现
我们的
结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用倾斜的木板代替滑梯,木块代替向下滑动的物体。
例如:
学生在“研究与滑梯表面有关”的实验中,提醒学生实验时滑动的物体(木块)是相同的,不做任何的改变,而改变的应是滑梯(木板)的表面。
(改变木块木板表面的光滑程度,可将它们的表面贴上沙纸、餐巾纸等)
(5)交流、总结:
各组的实验过程做得都很好,接下来请各组讲解展示一下实验过程与记录。
学生汇报:
谈话:
通过实验,大家发现物体表面越粗糙,物体滑动越困难,这是因为在物体与物体之间,
也就是在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越大物体运动越慢,这种力越小物体运动越快。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着直接的关
系,被拉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两个物体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两个物体接解面光滑,摩擦力越小。
第二课时(4)
3.摩擦力与生活
谈话:
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图片)通过这些图片,
大家能来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对多幅图进行分析,了解人们是怎样有效利用摩擦力和克服摩擦力的。
让学生辩证地
认识摩擦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用途,在生活中,摩擦力有它又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三)拓展活动:
谈话:
除了以上这些现象外,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吗?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
这些现象中有没有摩擦力给生活带来不便的地方?
你能想办法克服这种不便吗?
学生汇报。
(四)作业:
谈话:
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收集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交流研究。
七、板书设计2.玩滑梯的启示
摩擦力
3.跷跷板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但是,在本单元以“力”为探究主题的构建模式指导下,玩跷跷板、保持杠杆平衡也用到重力、压力等。
另外,本单元各课例均有“游戏”的成份,跷跷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因此,《跷跷板》、《简易天平》两课连同其他四课构建了《游戏里的科学》单元。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教学难点: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教具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为组装杠杆尺、探究其中的平衡规律做准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
(一)游戏导入:
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教师谈话:
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给学生留足够观察与讨论的时间)
讲述:
: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它为什么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
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2)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
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为什么小朋友能把成年人跷起来?
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3)谈话: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
2.活动二:
探究跷跷板平衡
(1)提出活动指向:
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会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可以让学生写出来,也可以画出来)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学生:
两端的东西一样多时。
两端放相等的重物。
两端的距离一样时。
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方法,谁先来说一说?
我们除了做好杠杆尺、认真做好实验以外,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呢?
你们认为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分小组设计记录方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交流完善方案后,教师出示记录方案表。
(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猜测并提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
(5)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
发现多?
谁的记录详实?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7)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记录,同学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进行了认真地探索,已经获得了许多有力的数据,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
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
(8)现在咱们再从杠杆尺所挂钩码的数量和钩码到支点处的距离来说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再上台展示(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边讲解边演示)。
(9)你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关于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发现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时,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0)学生交流。
第二课时(6)
3.活动三:
找平衡
讲述:
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
交流: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三)自由活动:
我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了跷跷板中包含的道理。
刚上课时,我们看到了“蜡烛跷跷板”的有趣现象,那么谁能给大家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学生回忆刚上课时看到的现象,讨论交流其中的道理,寻找“蜡烛跷跷板”的规律。
(四)活动评价:
1.本节课你表现最好的是哪些方面?
你准备如何记录下来?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发现?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制作的作品和其他学生认为更突出的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学生自由活动。
学生展示自评结果。
(五)作业
用自制的小天平称重
札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知道了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通过用实验等方式认识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学生在游戏中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愿意合作与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七、板书设计
3.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4.弹簧里的学问
一、教材分析
弹簧等物体产生的弹性、弹力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要恢复原状的力,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科学家把所有的力分为4类,其中在宏观世界中起作用的力有两类:
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弹力、摩擦力等属于电磁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去过分强调严格的科学概念与定义,对于弹性与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道理并不很清楚,因此,本课将研究弹力的一些特点。
本课按照“游戏—问题—假设—体验—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弹力
难点:
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各种弹性物体与材料:
如娃娃跳、跳跳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教师准备:
搜集弹性物体与材料;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7)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了哪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
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2.教师小结:
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小组代表上前拉弹簧拉力器。
总结:
刚才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二)探究过程:
1.活动一:
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
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动。
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
哪个小组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下面开始吧!
(2)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加入到学生中间,引导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或不同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
“弹簧游戏”记录表
弹簧玩具
我的玩法
我的发现
(3)各组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观点与发现,并适时表扬鼓励)。
(4)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地实验、探究验证。
(5)小结:
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第二课时(8)
2.活动二: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
刚才,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力子?
(2)学生交流(允许小组同学随时补充交流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多媒体录像。
(三)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
(1)教师谈话:
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
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同学进行设计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和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些弹力玩具,并演示说明。
)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2.自我评价。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在小组内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下。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评价,并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展示评价结果。
(四)拓展活动:
1.设计、制作“从高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