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944453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59.78KB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含答案
第8课拿来主义
文化遗产
1.月下的圆明园是那样安静,古今中外的文明荟萃使得它成为蓄谋已久的强势者的囊中之物。
动乱年代,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已属不易,更何况西方人用红衣大炮明火执仗地强取豪夺。
八国的火种燃烧着列强贪婪的欲望,文明又一次在武力下呻吟:
精致的琉璃墙被推倒了,名贵的字画被抢走了,无法搬动的建筑最终成为欲望的祭品。
而园中的牡丹开得如此富丽堂皇,又被那沾着血迹的皮靴践踏得如此狼狈。
2.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
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
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熨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
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3.几千年来,长城用沉重的身体构设着中原百姓沉睡的摇篮,这里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里有多尔衮呼啸而来的铁骑,这里有中华儿女太多太多无法忘记也无法割舍的记忆。
可是现在,银白色的月光拂过长城,那沉重的城体却写满了欲望者短视的贪婪。
城砖,一块一块被愚昧者从山巅挖走,或成为墙角路旁的基石,或成为倒卖文物的资本,或成为流浪异乡的“孤客”。
更有甚者,机械的轰鸣碾过,大规模的城砖被集体无意识地挖走,与漫漫黄沙一道,成为现代柏油路的陪衬。
如果有一天我们远离地球,有谁还能标识我们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
有谁还能告诉子孙,我们东方的文明曾是如此绚烂?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北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关于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鲁迅曾说:
“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
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的说法。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
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自诩(xǔ)
(2)脑髓(suǐ)
(3)譬如(pì)(4)磕头(kē)
(5)残羹冷炙(gēng)(6)冠冕(miǎn)
(7)吝啬(lìnsè)(8)蹩进(bié)
(9)国粹(cuì)(10)礼尚往来(shàng)
(11)玄虚(xuán)(12)糟粕(pò)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孱
(2)炮
2.一言辨异
(3)王良善于审时度(duó)势,终于度(dù)过了困难时期。
(4)他虽然取得了冠(guàn)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guān)冕堂皇的语言。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未免 不免
填一填
我国资源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不免让人捏一把汗;有关专家也认为,这种“蛇吞象”的收购即便成功了,此后的经营也将面临诸多困难,未免得不偿失。
辨一辨
“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能作谓语。
“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还可以作谓语。
2.徘徊 徜徉
填一填
夜风掠过树荫送来阵阵凉意,淡雅的荷香不时引来鸣虫浅唱。
徜徉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在苦闷中徘徊的身影,心中便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辨一辨
“徜徉”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之意。
“徘徊”意多为犹疑不决。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礼尚往来:
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2)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3)冠冕堂皇: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4)故弄玄虚:
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
(5)勃然大怒: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
(6)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辨析正误
该寺建于1839年,至今已有174年的历史。
几经修复、扩建、装饰,形成了目前的由祈祷大厅和内、外院组成的三部分,既冠冕堂皇,又具典型的民族风格。
辨析: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应改为“富丽堂皇”,“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
[课文主旨]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脉络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媚外求荣→亡国灭种
(二)解读文本精要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
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
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2.结合第4自然段,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
[对应考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提示: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二、阅读课文第5~9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3.第5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
第6自然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第7自然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对应考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4.第8、9自然段,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
请再仔细阅读第9自然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应采取什么态度?
[对应考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
分析对象
喻义
态度
相关语句
大宅子
指文化遗产
鱼翅
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鸦片
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烟枪和烟灯
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姨太太
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坚决抛弃
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第8、9自然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
三种类型
想 法
行 动
实 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门”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加选择
昏蛋
保存清白
“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三、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新人、新文艺
(二)解读文本精要
6.这一自然段共五句话,如果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品质?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对应考点:
分析论说方法]
提示: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写法简析]
1.批判的对象形象化、漫画化
作者将要批判的对象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们可笑、可憎的面目,并予以无情的否定。
如批判“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不说外敌入侵,清政府丧权辱国,而说“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再如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欣然入室大吸鸦片的“废物”,形象栩栩如生,批判也入木三分。
将其否定的对象漫画化,表现其滑稽、可恶,如写捧着古画一路挂过去的“大师”们,让人忍俊不禁;背着烟枪、烟灯周游世界的联想勾勒,让人感到可恶、可悲。
2.利用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
或寓贬于褒,如“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或贬词褒用,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或引用原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
“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
拿来!
”
3.使用旁敲侧击的表现手法
如“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嘲讽了“送去主义”,又给那些追逐时髦的“摩登”风尚来个顺手一击。
又如,在写“得了一所大宅子”之后,作者插入“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对反动文人邵洵美以富家翁的女婿炫耀于文坛,也顺带一笔,予以嘲讽。
4.使用比喻论证
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
鲁迅先生化繁为简,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做一所大宅子,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喻。
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把拒绝借鉴、害怕被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说成是“废物”。
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晓畅,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技法指导]
比喻论证在写作中的运用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在写作时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如由“人”可以联想和想象
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
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去人生的污点)
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
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如:
宫刑后的司马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
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
风雪中的苏武——(执著坚守)——不倒的胡杨
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如:
良知——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
人生——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
[尝试运用]
以“生命”为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2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染,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
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李清照、柳永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
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只好追求它的高度。
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
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对接
论述类文章综合性强,阅读难度较大。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说是阅读此类文章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把握住了结构、思路,其他问题就会变得简单。
考题印证
(江苏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
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
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
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
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
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
“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
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
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
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
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
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
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
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
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
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
“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
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
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
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
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
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
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
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
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四段开始谈了张潮人的境界的三个层次,之后说了“小亭”“小舟”的“心灵高台”“宇宙船”,最后是说中国画家想达到的境界。
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技法汇总
解答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领作用。
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
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
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4.答题规范
思路1:
首先(从、由……写起)……接着写(引出)……然后……最后……
思路2:
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
以……为线索,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
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
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课内素材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输入鸦片、枪炮等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某些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应用角度:
“文化”“借鉴”“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应用片段]
“包容”,就要像大海那样,接纳来自千百条河流的水。
不管它是清水还是浊水,是净水还是污水,只要是水,一概接纳不误。
如果只是接纳清净的水,而拒绝污浊的水,那么它就不是大海了。
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样,不管它是土文化还是洋文化,是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一概照收不误。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当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只是吸纳洋文化和雅文化,拒绝土文化和俗文化,那么何来的“博大”和“精深”?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其道理或许就在此吧!
当然,在“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包容”的东西加以区别。
要在包罗万象的种种物事中挑选出孰优孰劣、孰好孰坏。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要区分出哪是“精华”,哪是“糟粕”。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并不那么容易。
《金瓶梅词话》在暴露土豪劣绅的劣迹时,又夹杂着露骨的性描写;《红楼梦》在反映封建贵族家庭必然没落的趋势时,也夹杂着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思想者”在冷静思考的同时,却展示着赤裸的身体……看来,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在“拿来”时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是没有道理的。
鲜活素材
“拿来主义”与“垃圾文化”
不久前在华东师范大学讲学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庄严舜哉表示,一些充斥暴力的卡通片对孩子的成长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据他称,在中国播出的一些日本卡通片其实从未在其国内播出,而许多制作精良的日本儿童影视节目却与中国荧屏无缘。
他说,据有关实验证明,这类不良卡通片一经播出,马上就会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引发相关的暴力事件。
由此看来,“拿来主义”者把别人扔掉的“垃圾”拿来了。
[热评]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商家在引进外国文化产品时,往往只以赚钱作为唯一的目的,什么东西能赚钱就“拿来”什么。
因此,一些不健康的、宣扬暴力的、色情的、粗制滥造的“垃圾文化”,便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国内的文化市场。
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 教师 新人 必修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