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文献检索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940838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138.36KB
政治学文献检索教案.docx
《政治学文献检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文献检索教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文献检索教案
《政治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教
案
主讲人:
莫良元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14年2月
政治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第一章概论
教学目标:
了解文献的涵义与分类,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原理、类型、方式和工具等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文献的涵义与分类、信息检索工具
学时:
2
教学内容:
导言关于本课程
一、社会科学的概念
所谓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汉语大词典》)关于社会科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国所使用的社会科学概念是广义上的,即把除自然科学以外的大部分科学都划为社会科学。
这在反映科学知识分类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有很好的体现。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知识分为三个部类:
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哲学包括马列毛邓、哲学宗教;社会科学包括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科学;自然科学则包括数理化、天文、地球、生物、医药卫生、工农业、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安全等科学。
西方一般使用狭义的社会科学概念。
《简明不列颠全书》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是人类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行为,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西方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外还分有人文科学一类,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语文文字学、历史学、法学等。
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是19世纪才出现的。
而人文科学则起源于古希腊,远远早于社会科学。
这里我们还是使用广义的社会科学的概念,它包含了西方所谓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以有时也说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关于科学知识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如历史学在西方有时被视为社会科学,有时也被划入人文科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科学也引入了其他科学的研究手段,界线更加模糊。
如现代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产生了计算语言学,与神经医学结合产生了神经语言学,等等。
因此,我们对社会科学只做笼统的划分。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知识信息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文献信息迅速增加,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导致了所谓的“信息爆炸”。
要想要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必需有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
尤其是当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对社会科学检索也提供了新的手段,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
学习本课程,可以找到治学门径。
文献检索与分类密不可分,文献经过分类,可以使我们从整体可把握所有知识的门类,在自己读书治学时可以有所选择,不至于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目录是最早出现的检索工具。
中国传统的目录学不仅是检索的工具,它还向人们提供了中国所有古典知识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因此章学诚说目录学的作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学习本课程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还可以为科研提供向导。
科学研究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故而要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之前必须穷尽地占有前人的一切研究成果,既充分吸收前人的成果,又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造成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
因此要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必须掌握文献检索的知识。
学习本课程还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然。
只有具备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才能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结构,遇到问题时能够获取解决的门径,达到更新自我知识的目的。
第一节文献的涵义与分类
一、文献的涵义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
礼,指古代的典章制度、社会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知识。
杞,国名,夏禹之后,即成语“杞人忧天”之“杞”,在今天河南杞县。
宋,国名,商汤之后,故城在今天河南商丘。
征,验证,证明。
文献,这里指“文”和“献”。
朱熹《集注》:
“文,典籍也。
献,贤也。
”“文”指典籍文章,即文字记载。
“献”,指贤才,即博学多识的人。
朱熹云“献,贤也”,不是他的发明。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曰:
“献,犹贤也。
”郑玄、朱熹的解释是不错的。
还可以举《尔雅》验证,《尔雅·释言》:
“献,圣也。
”圣贤同义。
可见,《论语》中所说的“文献”其实是两个词,包含两个意思,分别是典籍记载和博学多识者。
孔子说夏、商两代的礼制我能讲讲,但它们的后代杞、宋两国不足以为证,因为这两国的文字记载和贤才之人不足,如果足够多,那我就能拿来验证。
可见,孔子讲学问,不光注重既有的文字记载,还注重向博学多识者求问。
因为贤人们博学多识,他们自身也是知识的载体。
所以韩愈在《师说》中说: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等人,就是“献”。
孔子以《诗》《书》等典籍教育学生,同时弟子们也经常向孔子问学,孔子也是“献”。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记录下来,称作《论语》,这就是“文”。
因此“文”与“献”是密切联系的。
到了后代,“文献”一词连用,成为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其实相当于古代的“文”,这是词义演化的结果。
我们学习文献学,对“文献”一词本来的涵义不能不有所了解。
现代学者给“文献”下的定义不完全一致。
1983年国家颁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83)给文献下的定义是: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一定义简明扼要,被广泛认可。
文献有三个基本要素:
①知识信息,也就是文献所承载的信息内容。
这是文献的本质属性,是文献的核心灵魂所在。
只有记录了知识的载体才能成为文献,没有信息内容的载体不是文献。
②信息符号,即揭示和表达知识的标识符号,如文字、图形、数字代码、声频、视频等等。
③物质载体和记录手段。
物质载体即可供记录知识的物质材料。
说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强调了物质载体是多样的。
如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丝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等。
不同的物质载体有不同的记录手段,如刻铸、抄写、印刷、光感、磁化等等。
了解文献的涵义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如我们这门课以前称作工具书检索。
的确,书籍尤其是纸质书籍长期以来一直是文献的主要载体。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文献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单位载体上所能承载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大,信息的读取利用也越来越便利。
(如U盘、网络)这都启发我们在学习研究时要拓宽视野,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文献,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
因此我们要专章讲述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
二、文献的分类
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样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献材料。
对文献进行分类,有利于文献的使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分成多类。
(一)根据文献载体和记录手段分
1.刻写型,主要是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历史文献和没有排印的文字记录。
前者如甲骨卜辞、钟鼎文、简策、石刻碑铭等,后者如抄本、手稿等。
2.印刷型,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的文献,是文献的主要形式。
3.缩微型,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缩微摄影为记录手段的文献,可以看做是印刷型的变体。
4.声像型,也称视听型,是以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等形式出现的记录声音与图像的文献。
5.机读型,即利用计算机存贮、传输、阅读、检索的文献,主要载体为磁盘、光盘。
纸张长期以来是文献的主要载体,因此上面的五种类型又可归纳为“纸型文献”和“非纸型文献”。
(二)根据文献的形式特征分
1.图书,是传统文献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内容系统、成熟的特点。
2.连续出版物,定期或不定期、具有连续编号的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内容更新快等特点,是信息交流传递的主要工具。
连续出版物主要有报纸和期刊两大类。
3.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研究进展或取得的成果的文献。
具有信息新颖、叙述详尽、保密性强、形式严格等特点。
是获取最新科研发展信息的重要文献。
4.会议文献,是指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报告、记录等文献。
其特点是学术性强,信息集中,比较前沿。
因此会议文献一直受到相关专业的重视。
5.学位论文,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研究生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
学位论文一般不公开发行,专业性较强,也有不少独创性和信息价值,但其水平参差不齐。
6.政府出版物,是各国政府部门及其专门机构发表的文献,具有正式性、权威性等特点。
如政府公报、司法解释、政策方针、会议文件、调查报告等。
7.档案,指各机构、团体、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的文件资料。
如信函电文、会议记录、财会帐册、原始报表、照片、音像资料等。
档案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相对真实,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
8.标准,是以技术规定和规范形式固定下来的标准化生产、开发、建设的技术文献。
具有计划性、协调性、法律约束性等特点。
按照应用范围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9.专利,是指反映专利技术信息及内容的文献。
广义的专利文献包括专利局出版的各种公报、专利索引、专利申请等材料。
狭义的专利文献则专指专利说明书。
10.产品资料,泛指产品制造商、经销商为宣传和推销其产品而印发的材料。
如产品样本、产品目录、产品说明等等。
(三)根据文献的整理加工程度分
1.零次文献
指未以公开形式进入社会使用的文献,如实验记录、会议记录、内部档案、论文草稿等等。
具有客观性、不成熟性、零散性等特点,零次文献一般难以得到,但在特殊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价值。
2.一次文献
也称原始文献,是已公开发行进入社会传播使用的文献,如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等,一次文献内容成熟、数量庞大,是文献的主要形式。
3.二次文献
也称检索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加工的产品,即把大量分散的无序的一次文献收集起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整理、加工,使之系统化而形成的各种目录、索引和文摘。
因此,二次文献仅是对一次文献系统化的压缩,没有产生新的知识信息。
它具有汇集性、检索性、工具性的特点,其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次文献信息的线索,可节省查找知识信息的时间。
4.三次文献
也称参考性文献,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求,利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重组而生成的文献信息。
如各种教科书、技术书、百科全书、词典、年鉴等等。
(四)根据文献的公开程度分
1.白色文献
指一切正式出版并公开流通的文献,如图书、报纸、期刊等。
是当今利用率最高的文献。
2.灰色文献
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文献或限制流通的文献,又称为“非常见文献”或“特种文献”,如内部期刊、会议文献、技术档案、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等。
3.黑色文献
这类文献包括两类,一是人们未破译或未识别其中信息的文献,如考古出土的古老文字未经分析厘定的文献;二是处于保密或不愿公布内容的文献,如未解密的档案、私人日记、信件等。
这类文献除作者或特定人员外,一般社会成员极难获得或使用。
第二节文献信息检索
人类社会自形成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大量的知识被记录下来,形成丰富的文献,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过去的知识积累,而如何从大量的文献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求的,则成为专门的学问。
一、文献信息检索原理
广义上的文献信息检索包括文献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方面。
狭义上只把文献信息的查找过程称作文献信息检索。
即从众多的文献信息源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出符合检索需求的相关文献信息文献线索的方法和过程。
因此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文献信息检索者将检索提问与存储在检索工具系统中的文献特征进行匹配,把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找出来的过程。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和方式
(一)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检索目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书目检索
即关于文献线索和文献主要特征的查找。
如出版发行目录、图书馆馆藏目录等的检索。
它要检索的是如“关于孔子的书有哪些?
”
2.数据或数值检索
即文献中有关数据资料的查找。
如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实验数据等等。
它要检索的是如“中国的总人口是多少?
”
3.事实或事项检索
即关于个别事实知识或信息的查找,如字、词、器物、史实、时间、地理、人物、典章制度等等。
它要检索的是如“孔子是哪里人?
生于何年?
”
4.全文检索
是为快速获取原始文献信息而进行的检索,它是在书目检索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检索。
如利用中国期刊网可以检索到诸如“近三年来关于孔子的具体文章有哪些?
”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式
1.手工检索
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来查找文献线索和信息的方式。
其优点是不用设备,简单灵活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方便性,费用低;缺点是费时、费力、效率低、容易遗漏。
2.计算机检索
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文献信息,包括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检索等。
其优点是效率高、速度快、范围广、准确性强。
其缺点是受设备条件限制,对检索者的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比如要熟悉检索方法、检索语言。
两种检索方法各有利弊,具体使用哪种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很容易利用印刷型工具书查到的字词含义等,就没有必要利用网络检索。
计算机、网络检索还受到数据库的限制,并不是什么都能查到,有的信息真伪参半,还需谨慎使用。
在处理一些大课题时,将两者结合进来使用,则可以互补,提高查全率和准确率。
三、文献信息检索工具
(一)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概念和类型
文献信息检索工具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将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材料,以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组织,以供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书或计算机数据库。
也就是根据检索需要,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二次或三次文献。
依据不同的标准,文献检索工具可以分成几类,如:
按检索手段分:
手工检索工具和机器检索工具;
按载体形式分:
印刷型、感光型、计算机阅览型;
按出版形式分:
期刊、书本、卡片、胶卷等;
按收录范围分:
綜合、专题、专业性、单一文献类型检索工具;
按语种分:
中文检索工具、外文检索工具;
按性质和作用分:
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
(二)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
1.检索工具书
检索工具书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线索和文献信息出处的二次文献。
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等工具性文献。
2.参考工具书
参考工具书是汇集某一文献的知识与资料,并按特定的方式进行编排,以供读者查考有关字词或术语的解释、解疑释难提供答案的工具书。
主要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综述、表谱、图录等。
3.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的区别
(1)检索工具书是对文献的特征作简要的记载,属于二次文献;参考工具书是对具体知识作精要的说明,属于三次文献。
(2)检索工具书只提供文献资料的线索,检索者还要根据所获得的线索去查考原文;参考工具书则提供具体的文献资料,检索结果可以直接利用。
因为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是不同的,所以在遇到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工具书。
遇到较大的课题时还要将二者结合进来使用。
第二章几种特殊文献简介
教学目标:
了解丛书、总集、别集、地方志、家谱、出土文献及档案史料汇编等文献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特点,知晓相应的代表文献。
教学重点:
丛书、总集、地方志、简帛文献、敦煌文献
学时:
4
教学内容:
前面我们讲过,文献根据其整理加工程度可以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主要是一些检索和参考工具书,它们是我们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我们一般所接触到的文献的主要形式,也是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基础。
在这些基础文献中,图书专著是其主要形式。
另外还有一些一次文献,形式或内容比较特殊,它们虽然是一次文献,但又经常被视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是文史工具书的重要检索对象。
尤其是对于文史专业的学生或研究者来说,这部分文献的主要内容更是必须有所了解。
在学习工具书之前,我们要先来介绍这部分文献。
有的教材径直称作“基础文献”,但“基础”这一提法所涵盖的范围太广,这里我们姑且称为“几种特殊文献”,主要包括丛书、总集、别集、地方志、家谱、出土文献及档案史料汇编等文献。
第一节丛书(参教材110頁)
一、何为丛书
所谓丛书,是指汇集各种单独著作,冠以总名编成的书。
丛是丛聚、汇集之义。
丛书又称丛刊、丛抄、丛刻、汇刻、合刻等等。
丛书是众多书籍的集合体,所收书籍多则几千种,少则数种。
这些书籍的总名即丛书名,收入其中的单部书籍则称为“子目”。
丛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人甚至將《尚书》、《礼记》这样汇集单篇文献的合集视为丛书的源头。
最早使用“丛书”之名的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记载作者的小品杂文,这里“丛”是丛脞之义,即琐碎杂乱。
因此此书并非后世所说的“丛书”。
现今公认的最早的丛书是南宋俞鼎孙、俞经所编《儒学警悟》,成书于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收书6种41卷(《石林燕语辨》、《演繁露》、《嬾真子录》、《考古编》、《扪虱新话》、《萤雪丛说》),记录宋代人制度掌故,人物琐事。
此书初以抄本流传,罕为人知,至清末才被重新发现,民国十一年(1922)始有刻本。
南宋左圭辑有《百川学海》,成于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多收唐宋野史杂说,内容丰富,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丛书。
明代程荣汇集汉魏六朝诸家著述,编为《汉魏丛书》,则是第一部名实相符的“丛书”。
丛书的整体性强,有汇集和保存文献,易于查找的优点。
因此明清时代编辑丛书的风气盛行。
自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图书,大多被收入各类丛书,后世许多流行的版本也以丛书本居多。
比如今天我们读《十三经注疏》,往往会提到阮刻本,即是清代学者阮元在宋本基础上汇刻的一部儒家经典的丛书。
另外一些篇幅小的著作往往因为被收入丛书而得以保存流传。
如《大藏经》、《道藏》,即分别汇集了大量佛教和道教的文献。
因此丛书在保存和传承古代文献以及文献版本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丛书可以分为“汇编”和“类编”两种。
汇编丛书也即综合性的丛书,包括经史子集各部书在内。
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类编丛书即专科性丛书,按照经史子集等分别编辑的丛书。
如《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
二、丛书举要
(一)汇编丛书
1.《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时官修的大型丛书。
它是当时清代统治者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寓禁于征”文化政策的产物。
当时负责编修的官员(总纂官为纪昀)一方面利用国家藏书,一方面命令各省收集民间藏书,在此基础上,将所掌握的书籍分为抄录、刊刻、存目三类,分别处理。
对于有违清朝统治的书籍则加以禁毁或者删改。
比如明末清初一些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书即遭禁毁,而诸如《二十四史》中涉及少数民族时所使用的“胡虏蛮夷”之类词语也往往被删改,因为清代是以异族入主中原的。
因此,客观上讲,《四库全书》既具有整理、保存图书文献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查禁、篡改了大量典籍,反而对古籍的传承起了破坏作用。
《四库全书》编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它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收录了中国自古至乾隆当世的大部分著作,规模是空前的,共3461种,79309卷,分装3万6千余册。
当时一共抄录了七部正本,分藏于“北四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1933年迁上海,辗转重庆、南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后影印出版,影响最大)、圆明园的文源阁(为英法联军焚毁)、热河的文津阁(七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至今仍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
现藏国家图书馆)、奉天的文溯阁(沈阳,袁世凯迁至北京,后归沈阳,朝鲜战争前迁至黑龙江,停战后回沈阳,日本侵华时落入敌手,投降后归还,1966年中苏关系紧张,转移至甘肃兰州,现藏甘肃图书馆);另有三部藏于“南三阁”,即扬州的文汇阁(大观堂,天宁寺西园,乾隆行宫,毁于太平天国战火,莫友芝调查云极少数外借可能存世)、镇江的文宗阁(金山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杭州的文澜阁(太平天国攻入杭州时散失大半,丁丙、丁申兄弟冒险抢救,后经收集抄补配齐,抗战时转运至重庆,现藏浙江图书馆)。
(七阁名字中除文宗阁外都有水字旁)七部书由于抄录的时间不同,内容也有一些差异。
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83—1986年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又据之重印,是目前较易见到的版本。
2005年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津阁《四库全书》。
由于前面我们所讲的《四库全书》“寓禁于征”的编纂目的以及抄录者的态度等原因,《四库全书》本并不是一些古籍的最好版本。
现在《四库全书》有了电子版,不少学者在检索引用古籍时往往迳自复制粘贴电子版《四库全书》的内容,这是极不审慎的方法。
这能够找到传世的刻本或者今人的整理本时,尽量少用《四库全书》本古籍。
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四库全书》在编纂的同时还编有《四库全书总目》,用以记录当时收集来的图书。
《总目》中记录了3461种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另外还有6793种图书“止存书名”,即“存目书”。
这部分书籍仍有许多有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故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成立了编纂委员会,由季羡林任总编纂,收集4000多种图书,编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5—1997年由齐鲁书社影印出版。
3.《续修四库全书》
此书收录了《四库全书》失收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四库全书》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四库全书》已收而版本不善的、《四库全书》编成以后的重要古籍、《四库全书》所不收的戏曲、小说而有文学价值的,以及其他新发现的古籍。
一共收书5213种。
由顾廷龙任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出版。
4.《四库禁毁书丛刊》
此书收录了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时遭禁毁的图书700余种。
由王钟翰主编,北京出版社1997—2000年出版。
5.《四库未收书辑刊》
此书收录典籍近2000种,所收之书与以上三种丛书不相重复。
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
以上四种丛书是最重要的《四库全书》续编本,都采用底本影印的方式,最大程度保存了古书的原貌。
大家在需要阅读一些稀见古籍时可以查找这四种丛书。
6.《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
张元济辑,商务印书馆影印。
《四部丛刊初编》收书350种,1919年影印。
后来又有抽换重印。
《续编》收书81种,1934年影印。
《三编》收书73种,1935—1936年影印。
1984年上海书店全部影印。
《四部丛刊》所收之书不多,但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影印古籍善本的先河。
《四部丛刊》为底本影印,所用底本为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及各地所藏宋元善本。
这使得一向被视为秘笈的宋元善本重见天日。
《四部丛刊》也因此以其版本佳善、校雠精审而著称于世。
此后重印或整理古籍,往往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
《四部丛刊》亦有电子版行世。
7.《四部备要》
中华书局1924—1936年编印,共收书336种。
这是民国时期继《四部丛刊》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综合性丛书。
《四部备要》所收之书均为名著要籍,底本选用清代学者的精校详注本,用仿宋体排印(少数影印)。
《四部备要》以常用书为特色,注重实用;《四部丛刊》以版本精善见长,二者并行不悖。
《四部备要》有1989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8.《丛书集成初编》(简称《丛书集成》)
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编印。
此书选取宋元明清重要的古籍丛书100部,去除重复,共收4107种,因抗战原因,未能全部印出。
1985年中华书局重印,1991年补印未出部分。
在《丛书集成》之前或同时,已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行世,但就规模而言,后两种则远逊《丛书集成》。
就所收之书而言,《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所收多为四部中常见之书,而《丛书集成》则以“实用”和“罕见”为标准,收录了一些四部之外的笔记、丛钞、杂说等孤本书籍,社会影响很大。
9.《民国丛书》
周谷城主编,上海书店1989年起影印出版。
此书计划选取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间图书3000种,以学术著作为主,不收古籍、翻译、文艺创作等书。
分哲学、社科总论、政法、经济、教育体育、语言、文学、美学艺术、史地、科技史、综合共十一种。
此书是民国研究的重要资料。
10.《中华再造善本》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2002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 文献 检索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