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5939208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88KB
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docx
《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
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
一、对朗读的认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了使学生读通、读懂、会读。
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
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朗读教学。
老师在课堂上说“朗读就是理解”,这与我国古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脉相承,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这节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朗读外貌、朗读语言、朗读动作,精讲多读,学生读得精彩,体会得到位,让下面的听课老师一阵阵啧啧赞叹。
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是我们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对朗读指导的思考
(一)指导学生读把课文读好,教师应读好书。
教师的读不是读通、读熟课文,读懂教参就了事,应“力求使教材如出己口,如出己心”,也应有教师本人的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方老师在这节课里,她让学生深情朗读,学生在读中产悟出作品中老汉这一人物的光辉形象。
同时方老师几次含义不同的范读,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朗读。
可以想象,如果方老师课前没有句句的揣摩、字字的推敲,当时很可能就会冷场,哪会有精彩的多元化解读。
王少森老师的,妙语连珠,精彩不断,不仅仅是学生,也是上千名在座听课教师一种听觉上的享受,我想具有这种非凡的语言魅力,是老师在课前对文本细细的推敲的结果。
对课文教师读得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走得有多远;教师只有读好课文,在课堂上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二)《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怎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方老师的朗读指导是建立在学生真正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础之上的,方老师并没有教学生这句怎么读,那句怎么读,学生却读得有味,读得深刻,这是令我们深思的。
我们课堂上那种这句读轻些,那个字读重点,貌似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脱离了学生对文句的思考、体验和感悟,实则是低效或无效。
看看我们课堂上那些摇头晃脑的孩子们,他们读书,是否读到骨头里,读到灵魂里?
如果朗读缺少了对文本的起码理解和感悟,即便是慷慨激昂,又能读出什么真情,又能悟出什么真义呢?
他们掌握了朗读技巧,会重音,会停顿,你听着很动听,也许他们的心灵却依旧空无一物啊。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朗读也该是充满个性的行为。
我们尊重学生的理解、感悟、体验多元化,那么朗读也要随之充满个性。
名师听课心得体会
阳庙镇中心校和庄学校梁爱玲
自xx年10月开始,至xx年8月8日,我有幸聆听了刘开朝、魏新磊、祝禧、王文英、刘明文、陈晓香、李彩红、李战朝、刘涛等老师们的精彩报告,这里既有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也有本土的高级教师和教学一线的老师。
名师们的讲课,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将这一阶段听课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准备充分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
这几天几位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
她们讲得通俗易懂,让我深受启发。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
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2.要注重教学导入
为什么每位做课的老师都充分为她的课做准备,但却产生不同的效果呢?
这几位老师,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互动效果也很好。
引人注目的开场白和活动设计,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能发人深思。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数学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
3.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各位老师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和。
如任晓慧老师在讲到克隆技术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有关克隆人的图片,在视觉上给学生们震撼,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了基因技术造成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对学生们进行了思想教育。
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4.教学过程结构精密,时间分配恰当。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多媒体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
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各位老师就充分表现了这点,不仅教师基本功十分扎实,语言清晰,语速适中,声音洪亮,而且无论从制作的课件还是上课的技巧来讲,构思非常得好,让学生在这种非常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
能够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年轻教师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通过这次听课,使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吸引学生?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课?
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听特级教师报告心得体会
xx年6月12日和13日我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课业革命——高效课堂展示及研讨
会》,本次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几位特级教师高屋建瓴的报告,欣赏到他们经常纷呈的课堂,充分的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徐长青老师的《退中的数学》一课语言幽默风趣,让我感觉学生们不是在上课,而是他和学生在合演的一台小品。
徐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把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的,而是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学生知识,还充分而彻底地感受到和学习到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最终解决本课的问题已显的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将“知难而?
退?
”这种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内化成
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对他们终身受益,也将成为他们今后人生道路上的“法宝”。
刘松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方
程。
刘老师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带一点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还时不时的会问“ok?
”,会亲切得称呼学生们“小鬼”、“宝贝”,课堂上不时传来笑声和掌声,学
生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思考和快乐。
刘德武老师教学《阅读资料·数列》时,从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做于易”引入,让
学生再现了斐波那契数列的探究过程。
并且他丰满了“阅读资料”,呈现了大量斐波那契数列在大自然的鲜活画面:
海螺的螺线、花的瓣数、树丫的数目、种子的排列、钢琴键盘的黑键给每一位学生和与会成员都带来了美的享受。
整节课他不但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紧紧抓住所有老师们的心。
这正是刘德武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的展示。
随后刘德武老师又进行了《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的讲座,刘老师的讲座观点鲜明、立意深刻,列举了很多生动的实例,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让人不禁赞叹这些“点子”匠心独到。
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专家的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虽然没有太多的成绩,但也能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
这次听名家的课突然感到自己的进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我将以他们为_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
学习的榜样,不断的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自身的素质,创建平等和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听特级教师报告心得体会的延伸阅读——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现撰文如下,以飨同行。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师:
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
王老师想来又想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5遍。
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
(学生大声回答:
想!
)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
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
师:
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
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
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_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
生:
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_听特级教师课的心得体会。
生:
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
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
【感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
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
同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魅力——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示范
课心得体会
三月的西安,春意盎然。
24日这天,我和杨妮老师有幸参加了陕西省xx年春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艺展示系列活动”的学习。
亲临会场,我们聆听了魏星老师讲授的苏教版六年级《古诗两首》《(墨梅》《石灰吟》)以及报告《语文教学新思维》,让我深刻感受到名师的魅力。
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
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实”是课堂的灵魂所在
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俏,许多老师都想听一些实实在在的课。
在这次魏星老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家常课”,没有丝毫“时髦”的元素,他注重学生个体及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的方式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语文课堂。
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讲解,倾注对学生基本的读书、阅读、想象、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魏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实实在在的探究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师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正如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魏老师不仅仅备课,而且达到了“备字”的程度。
一个字的书写,一个词的辨析,都体现了他做学问,传知识的严谨态度。
听数学名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11月来,我去聆听了“绿城之秋”的多节数学教学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
人们常说:
听名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在课堂上并非单纯作为教师在讲课,同时也是作为艺术家在表演,他们总是以自己独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艺术风格的教学,感染着学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一、首先学会的是:
学会了如何去听课:
(一)听课时该听什么。
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听课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关注教师的教,它包括:
第一,重点难点的突破,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第二,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第三,课堂气氛。
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学”。
(二)听课时的角色定位:
既是审美者,也是参与者。
我们要多学习名师们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所以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听课听什么呢?
我们师范生听课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吸收经验。
所以我们去听课的首要的目的是要看名师们怎样教。
还要听课堂设计,听教师怎样讲,看学生怎么学;要以审美的心态去听课,以参与者、研究的心态去听课;听课后的还要及时地反思、总结。
二、现在,回味所听的数学课和数学报告,总的说来,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名师们都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
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些观摩课,导入新课有的是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景,使孩子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王宏伟老师的《比赛场次》、黄世忠老师的《中位数》;有的是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如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是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产生非要学习的愿望,老师的《数学广角》、郭广成老师的《打电话》、郭莉老师的《秒的认识》。
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思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它表现出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
(二)教师很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重视过程、注重体验。
(三)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能适时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展示课上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个个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注入了活力。
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机智的幽默,有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以人为镜,能够体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技能技巧,听课、听名师讲座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是我们师范生成长的一个捷径,听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学习还在继续,我的努力不能停止,我将不断反思,更上一层楼!
听课可以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力争为乐安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听语文课心得体会范文》由学习心得体会栏目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参考。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的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期间聆听了十几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从每个老师身上都学到了受益匪浅的东西。
满洪贞老师上课总是面带微笑;李俊萍老师认真负责、组织课堂有条不紊;杨静、孟海霞两位老师课堂活力四射;张隽老师的学生听话守纪律,课堂氛围非常好;吴士英老师语态兢兢业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李宝亮老师解读文本总有独到之处;王耐东主任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
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
“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
“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
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
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
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咏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
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
所有这些唯读为重。
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课标》说: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
“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心得体会的范文汇总
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汇总
听课心得体会大全
一、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1、理解和尊重是发展的前提
5月7日上午,听了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牛献礼老师的一节精品课和课后的报告,他这节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的教学,他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到了理解和尊重学生,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师生的互动恰到好处,学生的积极发言和老师风趣的语言,赢得在场的老师热烈掌声。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渴望老师的尊重、理解、善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有的尚未成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宽容爱护表现的尤为重要,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几乎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更谈不上善待了,自然就达不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与学的质量,多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多倾听、少打断、高尊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认真倾听学生单想法并捕捉有效的价值。
是成为师生互动思维的有效方法。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甚至有的老师责令学生上课一定要看到黑板看到自己,结果课堂上看似成功,课后却不尽人意。
二、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
5月7日下午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的一节课《1000以内数的认识》,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智趣数学的理念,智趣数学包括三层:
第一层次,“情趣”让学生的心智走进数学课堂中来;第二层次:
“乐趣”让学生的心智能常驻数学课堂之中;第三层次:
“智趣”让学生迷恋数学,时时处处乐于研究数学,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读懂儿童的需要了吗?
其实儿童真的需要帮助,不需要指令,需要鼓励,不需要责怪。
我们在中是否做到了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觉得好玩了吗?
课堂上提供了多长时间让学生玩数学的?
这些问题是否会引起教师的共鸣与深思。
其实数学学科本身是充满魅力的,能引起学生持久兴趣的,当你成功做出一道百思不解的难题时,那成功之感、愉悦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三、超越教材的底气和勇气
5月8日上午,听了江苏省海安县特级教师许卫兵的两节课《认识小数》和《李白喝酒》。
下午听了他的专题报告。
在他的报告中提出了教师如何超越教材的底气和勇气,并用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超越教材,他那激情的语言,渊博的知识、真实的事例,让人领略到了他的热情,率直、纯真的人格,尤其对教育的一腔热血让人感动。
三天的学习是短暂的,但意义是深远的,听了专家的报告的确是一种享受。
他们循循善诱,列举了大量的教学实例,言辞诚恳,让人不由得不被感染。
也让我懂得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需要一颗对待学生真诚坦然的心,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爱与阳光。
20XX年4月14日和15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扬州和兰州数学特级教师的6节精品课。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和同样教学一线并取得卓越成绩的老师的经验总结,使我们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数学思想和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领会课标,教材的精神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讲背景,讲过程,讲应用,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适当应用信息技术。
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数学应用等。
二、回忆过去,进行反思
1、在以往的教学中,有时虽然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是又担心学生活动不起来,耐心不足怕浪费时间。
可这次听完课以后,却发现这次上课的洪祥美老师、田亮老师、张秀花老师,她们都是通过自身的特点,或者用身边的情境,或者用学生的神态等这些最小的细节来引入课堂,(比如:
张秀花教师是让学生说一说初次见到她有什么要问的来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洪祥美老师是通过说出班长的座位来引入新课《确定位置》,田亮老师是让学生看自己的衣服来引入新课《搭配方法》的。
她们是那么的自然,学生是那么的投入,而老师们是那么的轻松,这真的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与经验的积累,也真的值得我去经常学习。
2、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也让学生去认真体会,可总是感觉学生理解的不透彻,也害怕学生理解的不透彻,所以只认为学生要多做题目才实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级 教师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