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
- 文档编号:592899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82.31KB
整理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
《整理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中外建筑史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中外建筑史资料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
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
中央商务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简称:
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
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
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5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
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
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
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
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25、住宅街坊:
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
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
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
停车率=居民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
28、住宅建筑毛密度:
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总套数/居住区用地总面积
29、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30建筑小品:
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31、建筑密度: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这四大系统部存在一个分级的结构层次,它对应服务于相对应的居住人口。
社会系统:
现代社区应该从生活品质出发,全方位地改善和提高住宅区的可居性。
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社区的构成系统需要重组和完善,可分为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以及运营四大系统
一、居住区的由来1、居住空间:
过去分散——集中——密集2、空间形式:
从平面化——立体化发展
里坊:
居住区在农业社会的原形
居住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位子
1、详细规划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一般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是将城市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区进行空间布置(例如:
新城开发建设、居住区的开发与规划、城市中心的规划)
关系表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分类)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
2主要内容:
(1)、 建筑条件分析,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和环境分析。
(2)建筑和绿地系统的布置,道路和交通的组织,其他各类设施的总平面布置图以及各地块规划控制指标。
(3)、 专业工程管网的空间位置。
(4)、 在地形复杂和地上、地下空间衔接紧密地区,编制竖向规划。
(5)、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投资效益分析。
3 、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
“一书两证”
(1)、 项目开发前期调研程序
(2)、 项目立项程序上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既为项目立项)(3)、 土地使用权取得的程序立项通过(取得项目建议书、可研的批复)需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 项目规划程序
1)规划局下发规划定点通知书和设计规划要求通知书
2)根据设计规划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方案,以后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基础
(四图一书,总平面图、定位图、竖向设计图、管线综合图、说明书)
按照总平面图,向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
3)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节居住区的类型、规模、用地组成及设计要求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一、居住区类型和规模
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区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规模:
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
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4)住宅街坊是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
5)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
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城区)的住宅形式。
二、1、居住区的用地组成要素:
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主要由这四大用地组成,但允许小型无公害工厂用地,市政工程设施用地,水面)
(1)住宅:
住宅建筑基础占有的用地及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住宅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家务院)。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只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
如居住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础地及所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的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
住居住区内各级道路的用地,其中包括道路,回车场,停车场用地,小广场。
(4)公共绿地:
只居住区级,小区级及街坊内的公共使用绿地,包括居住区级公园,小区级小游园,小面积和带状绿地。
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老年人的或顶和休息场地
三、住区规划设计要求1.舒适——要有完善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公共绿地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并且有宜人的居住环境。
2.便利——居住区的用地布局要合理,公共建筑与住宅有方便的联系。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点恰当,便利居民使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成合理,步行与平行互不干扰,有足够的停车场地。
3.卫生——在居住区内有完善的给水,雨水与污水排水,煤气与集中供暖系统,居住区内空气新鲜净洁,无有害气体与烟尘污染,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无噪声,公共绿地面积较大。
4.安全——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有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5.美观——居住区应具备赏心悦目,富有特色的景观,建筑空间富有变化,建筑物与绿地交织,色调和谐统一。
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1、社区发展原则:
1)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2)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
3、共享社区原则:
对居住区的财富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五、技术经济指标及其计算
1、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户数(户);居住人数(人);总建筑面积(万m2);住宅建筑面积(万m2);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净密度;容积率;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比例;人口毛密度;人口净密度;住宅建筑套毛密度;住宅建筑套净密度等。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vm2/hm2)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vm2/hm2)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住宅组群设计
一、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1、功能上:
保证日照通风,安静舒适,方便安全;2、经济上:
土地和空间的合理使用,方便施工、管理,选择合适的技术经济指标;3、美观上:
必须运用各种美学概念和手段,创造一个和谐优美,明快,亲切,大方,富有个性的居住环境。
二、住宅群体的日照、朝向、通风和噪声防治
1、日照标准的定义:
是按某一规定的时间日,住宅低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的日照时间不低于某规定。
决定日照标准的两个主要因素:
所处的地理纬度及其气候特征;所处城市规模的大小,高纬度的北方地区比低纬度的南方日照标准要低。
标准日大致是采用两种:
冬至日与大寒日;
有效时间带:
大寒日为标准日,8~16点钟;冬至日,9~15点钟;
气候区的划分,参照规范,计算起点是窗台面。
2、日照间距:
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采用H:
D表示1:
1,1:
1.35(南京)
适用于板式点式 则采用 日照分析、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的主要几个因素:
日照、间距、信道、消防、户外场地的日照需求、视线干扰
低层、多层小于等于24米的中高层应大于等于日照间距,侧面有窗大于等于8米,无窗大于等于6米。
别墅按照15m的卫生视距
4、避免终年阴影区的发生,怎样争取日照,防止西晒:
(1)住宅错落布置,可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
(2)利用点状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3)房子稍微偏东,或偏西;(4)利用绿化。
5、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对单体建筑高度、进深、长度、外形、方位;
群体建筑,建筑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
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合理选择道路、绿地、水面的布局。
1、行列式:
条形,联排式,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朝向好,但平淡,呆板;
2、周边式:
易形成院落空间,节约用地,适合防风沙,一定数量的房屋朝向;
3、点群式:
自由活泼,便于利用地形,利用不当浪费;
4、混合式:
具有以上三种优点,也具有以上三种缺点;
5、自由式:
应用特殊地形地段。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众多,规划时应分别区分对待。
如:
医院——环境比较安静,交通比较方便的地点;教育——选安静的地段,同时还应考虑本身的噪声会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同时特别应考虑,保证小学生不穿越城市交通干道;商业服务、文化服务、管理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同时还应方便居民,形成生活、活动中心。
一.公共建筑分级与分类
1.分级:
居住区内公共建筑根据其规模大,服务范围不同,经营管理及居民使用的要求,一般分为三级: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级;
组团级。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针1.计算方法:
居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标准主要是以个人指标为主,同时还应参考公共服务设施应占住宅区用地的比重。
千人指标的概念是每千户居民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前面在讲居民区的技术经济指标的时候已经讲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采用千人指标计算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受每户平均人增减影响大。
如一些小商店还应综合考虑服务半径。
千户指标:
千人指标与千户指标都有各自的缺点,千户指标未考虑流动人口和单身职工的需要。
三、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1.几何中心特点:
服务半径小,使用方便,有利内部景观组织,但较吵杂,不利吸引更多的过路顾客,影响经济效益。
2.沿主要道路特点:
可兼顾本区和相邻居住区及过往顾客,故经济效益好,有利于街道景观的组织,但可能会对交通产生干扰。
3.主要入口处特点:
便于本区居民上下班使用,也可兼顾相邻居住区居民,经济效益好,且便于交通组织。
4.分散在道路四周特点:
居民使用方便,可选择性强,经营效果好。
但面积太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
四、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形式
1.沿街带状:
购物交通沿街道集散,应后退道路红线,疏散人流,有利组织街景,经营效果好,但不宜沿交通性干道布置。
2.成片集中:
有利于功能组织,居民方便使用和经营管理,易于形成良好的步行购物和游憩环境。
3.沿街与成片相结合:
兼有前两种特点。
五.幼托的规划布置
1.幼儿园托儿所每班的人数,因活动室的大小影响教室的效果和看护管理,人数过多教养不便,人数少不经济,合理人数20~30人/班。
2.班级数:
小型3~6班,中型6~12班,大型12~15班
3、布置要求
(1)、联合布置,节约用地,便于管理与家长接送;
(2)、有足够活动场地,安静、方便接送地段;(3)、有良好的采风通风、朝向,有一定面积的硬质铺地和活动器械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相适应;
2.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级:
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
400~500米组团级:
150~200米
3.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4.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综合体;
5.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方便居民使用,人流较集中地段;
6.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性和居住区的规划分级结构类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设施效益,有利经营管理,方便使用与减少干扰;7.与公共绿地用地相邻,或河湖水面等,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8.独立工业企业内部的居住区,或市郊应考虑防移局居民使用,同时又保证内部安全。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一.居住区道路的功能与分级
1.道路的功能
居住区内部交通,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可能会通有公共汽车,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还要考虑私人摩托车和小汽车,它们的功能可分为以下一些:
1)、日常居住生活功能,如上下班,上下学,购物,娱乐,消闲,交往等;
(2)、清除垃圾,搬运家具,货物发送,邮件投递等服务性交通功能;
(3)、消防,救护等应急性交通;
(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功能;
(5)、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功能。
2.道路的分级
道路的分级应对应于相应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同时主要针对车行道路,如果是居住区道路一般分成四级,即:
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宅间小路四级。
下面分别讲解一下这四级道路:
(1)、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长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车行道路宽一般长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多采用一块板,较大时采用三块板;
(2)、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10~14米,车行宽度5~8米,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人行道宽度1。
5~2米;
3)、组团级道路,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其道路红线宽一般在8~10米,车行道路宽5~7米,一般在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因为交通量较小;
(4)、宅间小路,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位入口或住户的通路,其路幅宽度大于等于2。
5米,当连接高层住宅时大于等于3。
5米。
二.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两种:
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二种,下面分别讲一下这两种组织:
1.人车分行
人车混行或局部分行交通组织
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又称雷特邦系统(Radbrune),首次1928年在美国纽约附近的雷特邦小镇中采用,当时的私家小汽车迅速发展,这种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是保证居住环境的安静与安全,避免机动车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汽车尾气的污染。
在规划人车分行的道路交通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车行通路在空间上分开,形成独立的两个道路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组群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尽端或道路应设回车场;(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5)、人车分行尽量避免步行与车行的重叠,但允许交叉,可采用立交或高架。
2.人车混行或局部分行交通组织
我国目前大多数采用这种形式,因为小汽车数量相对来说较小,同时还考虑经济性;局部分行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各级公共服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在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用立交。
三.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与技术经济要求
1.设计原则
(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数量,应该适合居民通勤交通的主流方向,避免其它交通的穿行和误行,保证安全、便捷;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3)、因地制宜,好似住宅区的路网布局经济,合理;4)、应满足居民日常出行以及区内商店、货车、消防车、搬家车、垃圾车以及市政工程车辆的通行,同时应考虑居民小汽车通行的需求。
(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空间)
2.技术经济要求
(1)、对于居住小区或较大规模的住宅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入口;
(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间距长应小于150米;(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4)、住宅区内应设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信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米,纵坡不应大于2。
5%;(5)、尽端或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2x12米的回车场;(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指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指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7)、应满足住宅区道路纵坡控制指针;(8)、各类住宅区靠路距建筑边缘的最小距离要求;(9)、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信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建筑物低层设人行信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
4、消防车道布置
(1)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
(2)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3)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4)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00m。
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m,消防车道上空4.00m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5)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15m。
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
(6)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0m。
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四.居住区道路的通达性
道路的功能多种多样,兼有通行,观景,休闲散步,认知定位和邻里交往的功能,而通达性是道路最主要的布局要求,影响道路的通达程度。
1.道路的通达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道路的通畅性,通畅性是道路的基本功能;2).道路与目的地的可达性,这主要是从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来反映;
3).道路与目的地的可选择性,体现社会公平性、道路的多样性。
比方说,老年人与年轻人社会活动不一样,走路与开私家小汽车的路线不一样。
2.通达性的决定因素:
1).道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
这是决定可达性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线型越平直,可达性越好,它与平直度是成正比的。
如果线型越弯曲,转折越多,空间比例尺度越小,道路的通达性就越差。
同时还应考虑经济性问题,如果道路越曲折,其经济性越差,投资越高;2).道路所处的空间层次,我们在讲居住区的空间层次的时候,大致划分了四个层次,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
一般来说在私密度越强的空间里,它的道路等级会越差,交通性越弱,同样通达性也会越小;
3).道路所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是决定道路通达性的重要要素,一般来说,使用居民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要求道路的通达性也要好。
六.停车场的规划布置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中外 建筑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