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综合练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92263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91KB
记叙文综合练习含答案.docx
《记叙文综合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综合练习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综合练习含答案
综合练习
(一)
一、阅读散文《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完成下列各题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
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
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
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
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
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感知内容。
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自身条件:
生存状态:
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
内在精神:
2、揣摩语句。
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品味细节。
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
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
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
(100字左右)
1.黑糊糊,干枯(或躯体干裂皱巴)
执著顽强、积极乐观
2.风代表着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它折磨和摧残着杨木桩,似乎是杨木桩的“仇敌”,但也正是风磨砺着杨木桩,使杨木桩更加坚毅、顽强。
所以说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3.(示例)小枣树得到了母亲细心的呵护,却没有积极地成长起来,这与杨木桩独自的成长形成对比,衬托出杨木桩执著顽强、积极向上的形象。
4.(示例)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是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困境的磨砺中显现出来的。
当史铁生在轮椅上拿起笔,当桑兰在轮椅上绽放微笑,当霍金从轮椅上眺望宇宙,他们生命行走的步伐是轻盈而充满活力的。
(意对即可)
二、阅读《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
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折弯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
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
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
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
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
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
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
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
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
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
树会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
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
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
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
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
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
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
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
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
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
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
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
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
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
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
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
5.探究与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
不少于40字。
材料一:
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
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1、①树是伟岸的;②树活得长久;③树绝对不伤人;④树是坚忍的。
(意对即可)
2、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其含意是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
(意对即可)
3、以大树衬托(或对比)小草。
用大树的生命悠久衬托(或对比)小草的生命短暂,用大树的声名远播衬托(或对比)小草的平凡缈小,用大树的庄严伟岸衬托(或对比)小草的柔软弱小,以此突出小草的坦然与自信、乐观与坚强。
(意思相近即可)
4、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
(意思相近即可)
[课时]第11课时 综合练习
(二)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目光
小乔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
他泥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
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
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
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
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
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
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④“妈,怎么了?
”我很纳闷。
⑤“不怎么。
”她说。
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⑥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
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
“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
”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⑦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
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⑧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
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
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⑨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
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
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
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
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
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⑩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
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像的盛宴而已。
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
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
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你会知道。
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第⑦段画线部分前后两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2.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
(1)这段把母亲比做、、,突出了母亲目光的。
(2)“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最后一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作者是在做了母亲之后才体悟到当年母亲目光中的爱抚和温暖的。
而当她懂得了母爱的时候,她却永远失去了母亲。
这就是生活。
所以作者感喟:
“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简要谈谈。
答案:
1.(2分)前句讲我的感觉,母亲没有再看过我;(1分)后句讲母亲对我的爱抚并未因我的烦怪而停止,只要做得更隐蔽。
(1分)
2.(5分)
(1)(4分,每空1分)天空礁石河床执着和深情
(2)(1分)既有失去母亲的哀伤,又有不解母亲深情的懊悔。
3.(3分)你躺在母亲的爱抚里,你是幸福的;(1分)母亲欣赏并爱抚着自己的孩从,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题干提示的思考方向;①养子才知父母恩,只有体验过的事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②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却不懂得珍惜它;当你失去它时,才倍感它的珍贵。
③理解并珍惜亲情等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以上三个方面,只要答对一个方面即可得2分,剩下2分根据表达的流畅程度,酌情给分)
二、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
小路的尽头有老人魂牵梦萦的大运河,还有老人梦萦魂想的亲人。
50多年前玩耍时走过的乡间小路,没想到今天又重走。
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
③老人是教书的,在中山大学教国语。
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
④老人是来凭吊的,凭吊埋在大运河边的十几位娘家亲人。
坟茔上的土是新的,墓碑上的字是鲜红的,老人恭恭敬敬奉上香,献花,恭恭敬敬朝着坟茔鞠躬,拜谒在天之灵的长辈。
⑤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⑥老人是余光中。
⑦外婆是运河边上的人,妈妈是运河边上的人,妻子是运河边上的人,余光中也就把自己当作是运河边上的常州人。
在没有大运河的台湾岛上,余光中怎么能够不惦念这条与亲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河流呢。
余光中拜谒完先人,就脱了像标着地球经纬度的横一道线竖一道线的厚实衣服,与青年诗人一起走在运河大堤上,他生怕厚实的衣服会阻碍自己的心脏与大运河的一起搏动。
大运河,在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的面前湍流不息,闪闪发亮。
⑧这运河的流向是朝着哪面?
余光中问。
青年诗人回说:
运河是向东流的,前面是湖,湖的前面是海。
余光中接着说:
海的前面是岛啊。
⑨一句话说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有谁知思乡的痛楚呢?
有谁知人生路途留下的那些情感灰烬会时时复燃呢?
⑩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
面对运河,余光中对同住过一个村庄、同喝过一条运河水、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在抒发心灵之声的青年诗人说:
就像小时候在运河边捉迷藏啊,有的小伙伴躲到茅草丛中,有的躲到竹林里,等我睁开眼,小伙伴们却是不见了,等我真的来找时已经物是人非了。
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运河里凝结的乡愁成了余光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那时的余光中只有19岁,正是长血脉长思想的时候,他在运河边汲取了血液和营养。
⑪今天的余光中终于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充盈神韵的运河边,他不是一个外来者。
凭借浑黄而睿智的大运河水,他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他在接近自己的灵魂———在运河边的老屋里,他掀开井盖看着清冽冽的井水,说这井水扩大一万倍就是一汪日月潭啊!
他摸着老屋的墙,一阵尘埃在指间随风而落,说这如何盖得住50多年的乡愁啊!
他端起运河水泡出的茶,不忙喝,只是深情地闻着,说我闻到了这熟悉的血统气味啊!
他凝望着横跨运河两岸的洽盛桥,久久不忍离去,说这座桥要是横跨在……余光中说到这里便不再说,声音开始哽咽了。
⑫曾有人问及余光中如何看待祖国统一问题,他知道窗外就是大运河,说:
我相信,泱泱中华文化总会发挥它的震撼力和向心力,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
⑬回到台湾,会思念大运河吗?
⑭怎么不呢?
在台湾,只要我不走,我就是一滴运河水,这滴水,会蒸发成漫岛的甘露,所有思乡的人只要轻轻伸出舌头,二千五百岁运河的甘霖就会流入心田的。
⑮诗人余光中如是说。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诗人余光中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寻根寄情。
请把他在故乡的主要行踪或活动补充完整。
坟地→河堤徜徉→抒怀
2.文中诗人睹物生情:
询问运河的流向,想到血脉相连宝岛台湾;端起运河水泡的茶,闻到熟悉的血统气味……这样的联想在文中还有,请再找出一处。
3.做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
本文语言隽永,内涵丰富,请参照下面示例,从②③两段中精选一个语句加以品味,做成一张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编号:
001篇目:
《乡愁诗人与运河》作者:
冯光辉
摘句:
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品味:
既点明特定的时间地点,又隐含了水与人的特殊关系。
“黏稠”体现关系之密不可分,“沉沉”表现思绪之厚重绵长。
读书卡片
编号002篇目:
《乡愁诗人与运河》作者:
冯光辉
摘句:
品味:
4.第⑩段中写到诗人“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请结合全文谈谈两个“惆怅”的不同含义。
5.文章引用《乡愁》一诗,有什么作用?
(可以从情感、主题、结构等方面作答,写出两点)
6.文章结尾处,诗人把自己比作运河里的一滴水,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2.诗人余光中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寻根寄情.请把他在故乡的主要行踪或活动补充完整.(2分)
坟地→河堤徜徉→抒怀
13.例如:
看着清洌洌的井水,想到一汪日月潭;看到老屋墙上飘落的尘埃,想到50多年的乡愁;看到横跨运河的洽盛桥,想到构建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大桥.(2分)
14.例如:
①摘句:
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品味:
表达了乡愁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沧桑感.“一百米”突出小路之短,“一走就走白了头发”突出岁月易逝、人生易老.②摘句:
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品味:
“挂”字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牵挂的情思,有坚毅的信念,有殷切的期待……(4分.摘句2分,品味2分.摘句:
摘出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得2分;摘出有点品味价值的语句,得1分;摘出其他语句,不得分.品味:
整体品味得较好或者对关键词语理解比较深刻的,得2分;一般得1分.)
15.前者是指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后者指目睹故乡物是人非的落寞(或指一辈子颠沛流离的愁绪;或指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忧虑).(2分)
16.使文章思乡怀国的情感更加浓郁(或渲染了思乡怀国的情感,增加文章感染力和抒情性);以《乡愁》诗照应题目中的“乡愁诗人”,使主旨更加鲜明;引出诗人余光中.(3分.答出1条,得2分;答出2条,得3分.
17.“一滴水”的比喻寄托了诗人对祖国故土的赤子之情、报效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土统一民族团圆的坚定信念(3分.答出1条,得2分;出2条,得3分.)
[课时]第12课时 综合练习(三)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塘边的鸟窝
水塘在黑夜中沉寂,这使我怀念水塘边的那棵有鸟窝的老榆树。
我们和母亲来到乡下时,那棵树正长满了榆钱。
榆钱泛着淡淡的绿色,钱串似的,压弯了枝头。
后来,榆钱落了,榆叶变老,黑绿黑绿的。
知了爬到了榆树上,知了的叫声很尖长,使山里的夏天更加闷热。
夜里,塘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地叫着,开始是一只,后来便此起彼伏。
白天,我们看见一群一群的小蝌蚪,摆着黑黑的小尾巴、摇着黑黑的大脑袋,从塘的深处游到塘的浅处,从浅处游到深处。
母亲说,蝌蚪是青蛙淘气的孩子。
秋天来了,榆树的枝丫上有了鸟窝,鸟窝一天天大了起来,小筛箩一样,母亲指给我看那鸟窝。
这是一个已经开始凉爽的傍晚,太阳红色的光辉已擦着山顶在慢慢消失,山顶有很美的晚霞,晚霞擦抹着母亲很美的脸,我发现母亲脸上流淌着一种很厚的温暖。
天气越来越凉,风也大了起来,在山坳里回旋时发着一种响声。
我望着老树枝丫上的乌窝,问母亲:
“好高啊,妈妈!
风一吹,要掉下来吗?
”
“不会的,鸟的窝垒得很结实。
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它们不会让窝掉下来的。
”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很大很深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怜。
我和母亲一起望着蓝天下黑黑的一团,我们一起想像那高高的温柔,我们虔诚地为它们孤独的、风雨飘摇的幸福祝福。
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
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
当我看见那黑魉魉的一团从丈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
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
那是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羽!
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
那一刻,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让他死。
母亲说:
“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此后,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我长大后又几次来过那个山坳,我到水塘边找那棵老榆树,老榆树已被人伐掉,只剩下一个很悲凉的树桩。
乡下的树已很少,我已很难看到儿时那样的大鸟窝。
塘里的青蛙还“咕哇”“咕哇”地叫着,小蝌蚪还是一群一群在水塘边游逸着。
我为这些青蛙和它们的孩子庆幸着,它们生活在离城里人较远的乡下。
否则,它们早被送上了城里那些豪华酒店的餐桌。
但我不知,它们还能幸存几年?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
这个世界原本是我们和它们共同创造……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水塘边的那棵老榆树?
我的理解:
2.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了池塘边哪些景物?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景物:
我的理解:
3.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想想为什么作者说小鸟的幸福是“孤独的、风雨飘摇的”?
“孤独的”是因为:
“风雨飘摇的”是因为: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
(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我的判断:
我的理由:
5.右图是小鸟在鸟窝中歌唱的欢快情景。
根据本文的主题,请给这幅图配上一句或几句优美的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我的感受:
答案1.因为老榆树身上有知了、有鸟,这些都是人类身边的“另一类生命”,人类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
2.描写了繁盛的榆钱,热闹的知了、青蛙,自由自在的蝌蚪,小筛箩似的鸟窝。
这些景物描写为下文写人类对这一美好和谐环境的破坏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3.人类没有把这些鸟当做朋友,因此小鸟永远是“孤独的”;人类行为野蛮,小鸟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小鸟的幸福是“风雨飘摇的”。
4.第
(1)句的表达效果好。
第
(1)句中用的“战栗”一词表明人类对鸟窝的破坏,对小鸟幼小生命的无情摧残的野蛮行为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强烈震撼,也表明了作者对人类这种行为的深切痛恨。
5.示例一:
可爱的小鸟需要我们用真情呵护。
示例二:
欢快幸福的小鸟让我们蓦然发现:
我们身边的生命原来如此美丽。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母的葵花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
①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
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
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
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晴。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
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
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
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
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
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
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
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
在那些缺衣少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叙文 综合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