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厚中心小学语文教研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ocx
- 文档编号:592168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42KB
固厚中心小学语文教研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ocx
《固厚中心小学语文教研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厚中心小学语文教研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固厚中心小学语文教研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固厚中心小学语文教研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固厚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研工作的几年里,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还是非常的缓慢,究其因,我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
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教研立校,科研兴校,教研、科研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理念下的教育要求教师开展科研型教学,提高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而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及学校特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利于填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
校本教研课题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归宿,即服务于实践。
而不同于有些课题纯粹为了观点立住脚到学校收集数据进行研究,最终服务于课题。
因此,校本教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
针对教师教育学生时出现的多批评少鼓励的倾向开展赏识教育研究,它使教师学会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充满信心。
所以说校本教研的开展能最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的实用性促成学校的科研特色
校本教研课题必须基于学校实际,它才有支撑点,才有生命力。
它不同于单纯的理论学习、专题讲座。
有些课题的研究讲起来阳关灿烂,但做起来困难重重。
一是学校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二是理论太高深难操作。
如: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设备落后的学校来说,无法开展。
若这类学校根据教师包办太多、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状况来研究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更实际。
同时借助专家的指导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往往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
3、校本教研的能动性促进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或课题组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校本教研应有团体主攻课题,也应有教师个人的课题,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是教学者,个个是研究者。
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兴趣、特长,进行设想—实践—再设想—再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促进个性发展。
如有的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感染、调动学生,就可以开展情感教学研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4、校本教研的互动性促进教师和教研员素质的共同提高
校本教研是刚刚开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教研员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这对于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习惯未培养好
1、学生日常学习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心态,是青少年面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应为培养德才兼备,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发挥其重要作用。
正规的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A:
“我每天放学回家后,去玩电脑游戏,然后再写作业。
”
学生B:
“字丑一点有什么关系,我们班写作业数我最快。
”
学生C:
“作文可真难啊!
老师逼急了,我就抄一下作文书。
”
……
显而易见,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
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
“假如学习成了习惯,那就反而会觉得愉快。
”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快乐学习并且取得好成绩的必要前提。
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要注意一些方法。
(一)抓住关键期。
小学一、二、三年级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因为这一阶段,学生刚入学校学习,学习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
他们对学习和学校生活都感到新奇、陌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大转折。
在幼儿园时,以游戏为主,生活自由得多。
而到小学,以学习为主,有了许多新的规范,如严格的学习时间,上课必须不讲小话不乱动,要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等。
因此,在学习习惯培养上,这一阶段的可塑性最大,是培养的关键期。
老师应抓住这个关键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这个大的关键期外,培养学习习惯还有一些小的关键期,教师也要善于抓住,如新学期开始,新的一年开始,学生往往都有“好好学习”的心理,并大多制定了学习计划。
许多学生充满了学习热情,鼓励自己重新开始。
在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训练,往往能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
(二)结合教学活动严格训练。
这是使小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抓住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预习到听课,从作业到阅读,从复习到考试,都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有些环节在学校里不能监督,就应该和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
如:
完成作业,放学回家必须先完成家庭作业,而且要讲究质量,可以采取让家长在家庭作业本上检查签名的办法来监督学生。
作为教师,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从严要求,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不能前松后紧,或过于宽容。
(三)树立榜样,潜移默化。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要时刻记住:
自己就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父母的说教无所谓,而对教师的话奉若神明。
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须知“正人先正己”。
如果要求学生作业整洁,那么老师板书就要字迹清楚,设计合理,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每过一个星期可将学生书写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的作业挑出来,让全班学生品评。
对学生的优秀作业除口头表扬外,还作为样板,列入专栏。
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症下药”矫正不良学习习惯。
首先要找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知道说教或责罚。
不良学习习惯不但难以改正,反而可能加重。
如上文提到的抄袭作文,老师可先问清情况,如果属实,则需耐心教育,让他知道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难题。
如果每次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们都绕着走的话,那我们积累的问号就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要勇于挑战“硬骨头”切记不可抄袭,因为这样的行为既欺骗老师,又欺骗自己。
总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有序的过程。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规划学习习惯培养工作,将这项工作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去,渗透于各育中去,使学生长期反复的训练。
随年级的升高,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和要求都要有提高。
把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结合起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益自然提高了,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笔顺很不规范
我们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时候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
笔顺笔画教学。
抓好汉字的笔顺笔画教学,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想集中时间少,容易写错别字。
抓好笔顺笔画教学,让学生按笔顺书写生字,不容易漏笔画,写错别字频率低,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次,低年级学生对过多繁杂的生字常常失去兴趣,只要我们注重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笔顺笔画教学法,就更能使学生简单明了地识字、记字,并且书写速度快、准,效果好。
第三、笔顺笔画可以帮助学生辨字。
在教学形近字的时候,笔顺是位好助手。
利用笔画顺序及异同点进行对比识字。
如“天”和“无”,前面三个笔画都相同,只有最后一笔不同。
“天”的第四笔是捺,而“无”的第四笔是竖弯钩。
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中加强识记,巩固新知。
第四、学生掌握汉字的笔顺笔画后,书写起来既工整又美观。
有的学生不按笔顺书写,字变了形,很难看。
如“口”字,有的同学不按笔顺写,就先写竖折,再补上横折,虽然字写出了,但两个笔画不衔接,不工整,一看便知是笔顺错了。
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强调汉字的笔顺笔画,指导他们写好每个字。
第五、学生懂得了汉字的笔顺笔画的知识后,可以准确地、快速地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进行学习。
第六、掌握汉字的笔顺笔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的学校装上了电脑,甚至有的家庭也买得了电脑。
孩子们可以在电脑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好汉字的笔顺笔画,可以运用五笔输入法打字。
这种输入法比其它方法更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
用五笔输入法打“力”字,先报户口输入L键,再输入T键,也就是它的第一笔画“撇”,按空格键,“力”字马上出来了。
如果用拼音输入,得先输入声母“l”,再输入韵母“i”,又得按空格键,再从带“li”音节的许多字中找出“力”字,再按相应的序号,才打出这个字,多出了一个步骤。
再如“甲”字,先报户口输入L键,再输入第一笔画“竖”,然后输入第二笔画“横折”,最后输入它最后一笔“竖”,“甲”立刻出现。
用拼音输入“j”,然后到“i”,再到“a”,还得按空格键,再从带“jia”音节的许多字中找出“甲”字,再按相应的序号。
这种方法也比五笔输入法多出了一个步骤,这样既费时又耗神。
实践证明,学好汉字的笔顺笔画,有助于提高打字速度,能充分地利用时间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抓好汉字的笔顺笔画教学,既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
3、年级段的知识衔接不上
一、教师“充电”不足
从当前一些公开课的情况看,教师更注重的是一些形式上的绚丽和热闹,比如,费尽心思将语文课变成一堂集音乐、影象、画面为一体的“多媒体课”。
从理论上说,这种手段固然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感官信息,易于接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实际上,不少人往往将这种外在的“形象”塑造看成了教师素质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
事实上,语文教师“内强素质”远比“外树形象”重要得多。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话说伊拉克战争》,深受感动。
这堂课最动人处在于战争前后伊拉克繁荣与衰败的强烈对比及由此引起的反思。
但这种对比和感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那些多媒体图片所引起,而是受教师语言的魅力感染而生。
一幅幅伊拉克风物图,除了视觉上的繁华外,我们恐怕在看不出别的来了。
然而我们听到图片后面的人口、面积、特产、文化、历史,一组组数据、一串串历史,源源不断地从授课教师的口中流出来,再看那些图片,才显得生动无比。
“硝烟弥漫,铁甲横行,断墙残垣,一片废墟;儿童的哭,老人的泪,惊恐的眼神,凄苦的面容。
远走他乡的人何时能归故里?
默默死去的人又怎能放得下活着的亲人?
战争下,古老的河在流血,广阔的平原在颤抖,巴比伦在哭泣……”如果人们看到那些战争图片时已经因它们频繁的出现而熟视无睹,那么当大家听到这催人泪下的旁白时,不能不感叹战争的残酷,哀叹铁蹄下人们的苦难。
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在这一堂课中,多媒体真正成了教师的一种教学工具,一种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辅助工具,真正的主角只能是教师和学生。
这样的体会无疑来源于这位授课老师在课堂中折射出来的自身素质的魅力。
教师对各地人文地貌的博识、教师语言表达的流畅感人,无疑是这堂课最耀眼的亮点,这也是一个教师最大的财富和魅力所在。
人常说,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上例中那位教师无疑已经拥有了不浅的一桶水。
但对于很多普通教师而言,如何使我们的水更深更满些,如何把我们那或深或浅的一桶水变成学生那里不怎么浅的一杯水,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这里,我有一些粗浅的看法,概而言之,即“读、思、写、问”四个字。
开卷有益,多读书。
一个人若能常与书籍为伴,他定然是个精神富足、知识渊博的人。
这不单就教师而言,对于任何人恐怕都是如此吧。
所以,做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做一个饱学乐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何等幸福的事!
再者,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人不能永远吃老本,要不断吸收新的有益的东西。
吐故和纳新应该是同时进行的。
可以读的书很多,文学类,各种名著自不在话下,我以为还应该多关注一些文坛新作,语文教师更应关注文学新动向;甚至,还应该涉猎各学科知识。
除了读书,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要多写、多积累。
一开始可以给自己规定,比如每月必须写一篇文章,而且争取发表,算是自我激励。
如果真去实践,也并非难事,无非就是将平时的一些点滴感受写下来而已。
积细流方能成大河,积小土方能成高山。
尤其是平时那些闪耀的灵感,更应该及时地抓住它,积累下来就成了一笔财富。
倒也不一定要很正规、很正式的论文,随笔式的、散文式的也很好。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重要的不是文章的篇幅或形式,而是文中流露的思绪点滴。
这些点滴文章,常联系着教学实践、阅读和思考,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多年下来,再回头翻阅这些“琐摘”,定然视同珍宝。
可见写作的意义概莫大焉。
不仅是教学随笔,就是偶尔有心情时动笔玩玩小说散文之类,也是我辈读书人(往高处说是有诗心者、性情中人)的一大乐事,远胜于一般的娱乐。
说到思考,我建议我们语文教师多作如下“三思”:
其一,45分钟一堂课,你交给学生什么?
或者说,学生从45分钟内获得了什么?
如今学生负担普遍曰重,我想原因之一便是我们没能充分发挥45分钟的效用。
其二,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成功的语文课?
面对闹哄哄的语文教学改革,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根本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忘了什么关键的东西。
其三,就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改革,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教师和教师的素质。
把握自身,不断提高,已成当务之急。
当然,这里所说的都属于宏观的思考,在具体教学中,还有点点滴滴的各种思考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常常总结,撰写论文。
理念总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而细节便渗透着思想。
在不断的阅读、写作、思考中,我们的教学理念才会不断更新,而这种新型的理念最易渗透到具体教学中。
这样教学改革的步伐才会加快,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我所说的“问”,其实指的是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不少学校和教研室正实施师徒结对导师制,通过跟踪听课、随时请教、定期交流,不少教师从经验丰富的名教师那里学到不少宝贵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仅是师徒之间,而且一般教师之间包括跨学科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一种好问、善问的学风,更可以营造一种很好的学术氛围,为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不仅教师之间要善问,教师还应善于向学生学习,主动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这样做往往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教师的素质是丰富多彩的,功底深厚是素质,博学多才是素质,机智幽默是素质,真知灼见是素质,谦虚、坦诚、大度、守信、热情、勤奋等等也是素质。
因而,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略举一二,教师尽可以作多种尝试。
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素质教育的滔滔大浪已然来到,故步自封已不可能,尤其是语文这门颇受争议的学科。
这是个挑战自身的时代,不进则退,惟有不断“加水”,才能与时俱进。
二、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人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让语文学习丧失了她应有的魅力,甚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
我觉得,阅读教学一是要充分地使用好教材,但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要把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做范例,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赏析,学会吸纳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视野,感受文学魅力。
资源随手可得,就看你当教师的如何认识、如何把握和如何使用。
你认为正面的、好的资源(如:
学英雄见行动的资源),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让你生气、令你发火的资源(如:
学生调皮、惹事等),有效地利用起来,却能产生奇效。
在教学中要不断反思、总结,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让学生成为受益者。
搜集和挖掘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使课堂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课外生活与学习也变得更加有趣。
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好奇心,走进语文,不断跨越学习的障碍,学会学习。
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学习中“学得”,也能在课外“习得”,并将两者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
记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
教师平时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细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心去感受生活,并把它记录下来,以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心小学 语文 教研 存在 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