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科院财政学考博财政学政策与理论答案总结.docx
- 文档编号:591868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128.51KB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财政学政策与理论答案总结.docx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财政学政策与理论答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科院财政学考博财政学政策与理论答案总结.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科院财政学考博财政学政策与理论答案总结
财政学
目录
问题一:
财政学基础理论1
问题二: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理论9
问题三:
中期财政规划9
问题四:
财政与政府治理11
问题五:
财政的职能与作用11
问题六:
财政与新农村建设12
问题七:
财政对收入分配的作用12
问题八:
财政对经济与发展方式的作用12
问题九:
财政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13
问题十:
财税制度改革13
问题十一:
国债与地方债务问题13
问题十二:
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财政22
问题十三:
财政预算问题23
问题十四:
财政的转移支付24
问题十五:
税收问题34
问题十六:
社会热点35
问题一:
财政学基础理论
1、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
(2015)
2、试述“瓦格纳定理(政府活动与经费渐增规律)”并对其作出评论。
(2006)
3、简答制度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2006)
4、试论中国财政学理论的创新。
(2004)
5、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作用与调控方式。
(2004)
6、试述分析、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思路与要点。
(2004)
7、中国财政理论界在关于财政本质学说的研讨中形成了哪些主要学派,请对代表性学派的基本思路、观点和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可能方向做出评论。
(2003)
8、论财政运行的法制化。
(2001)
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与计划经济下的财政的区别。
(2000)
理论要点:
(一)财政支出理论一:
瓦格纳法则是指当国民收入增长是,财政会出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
(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
1、政治因素:
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2、经济因素:
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木计划,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
3、需求的收入弹性:
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会快于GDP的增长。
财政支出理论二:
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皮科克和威斯曼)是指财政支出增长分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其中外部原因是说明财政支出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内部原因:
假定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因此,当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该密切注意公民关于赋税承受能力的反应,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是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
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部原因:
政府在非正常时期的外在原因,例如战争、自然灾害与其他社会灾难时,私人投资和消费能力下降,为了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机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
这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机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
但在危机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
当社会恢复正常后,由于意外事故可能会遗留众多的问题,如抚恤阵亡展示家属、重建基础设施,仍需要新的政府支出;又由于公共产品福利刚性的作用,宏观税负水平和财政开支都难以回到原来的水平上。
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台阶,这种财政支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即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二)财政的本质学说
我国的财政理论有以下几个标志性的理论坐标,分别为货币关系论、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理论。
1、货币关系论。
把财政学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货币关系体系。
2、国家分配论。
财政学的对象是国家关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
其贡献在于一方面搞清楚了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另一方面弄清楚了分配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分配方式和分配活动属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形式,同时也揭示了财政分配方式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具有特殊的运动方式。
国家分配论阐述的重点是从社会再生产的中介地位来研究分配方式以及与交换关系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并为推进财政理论发展打下了基础。
3、公共财政理论。
1998年年末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确立了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奋斗目标。
“国家分配论”是主要探讨财政本质观的基本理论,而“公共财政论”研究的则是财政运行形态的相关问题。
公共财政有两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公共财政是民主化的财政,以民主财政确保公众所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有效提供;二是公共财政是法制化的财政,是财政民主的一种实现方式。
公共财政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公共需求(公共产品的需求);第二是规避公共风险(严格意义上讲也是公共安全需求)。
公共财政的本质就是民主财政,是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公共决策的活动。
(三)财政的职能、运行机制与分配手段
财政的只能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中经济职能是其最重要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是指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的一定的资产机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能是积极稳妥的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根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
其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具体手段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业、就业等民生性支出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倾斜;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机构,在保证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机构、促改革。
财政投资要坚持退出竞争性领域,主要投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以及大型的国家建设工程。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2.收入分配职能。
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即各种收入首先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和要素投入要相称,我国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或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或个人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而收入差距过大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因而财政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显示社会公平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商品流转税直接构成要素分配,而所得税则是要素分配的再分配,因此财政既参与由价格形成的起始阶段的要素分配,又参与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
其分配手段与智能有: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凡属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部能越界,凡属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比如,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法人主体企业的工资收入,一般财政不宜直接接入,只通过再分配进行间接调节。
(2)规范工资制度。
这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第一,提高工资的透明度;第二,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第三,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第一,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第二,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第三,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第四,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第五,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品平衡,是指一国在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以及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其机制与具体手段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供给、需求平衡则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率适度。
总需要超过总供给,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
(2)通过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如累进税制、失业救济金制度。
当某种经济现象达到一定标准时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如加快文教的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职能
建设健全财政,坚持清理滥收费,控制财政收入占GDP的中,始终将财政赤字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区间;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性支出。
重视调节国家、企业和居民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通过清费立税,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问题二:
政府间关系理论
1、简述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要点。
(2015)
2、简述财政分权理论的要点及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历程与前瞻。
(2011)
3、试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论要点与制度创新。
(2007)
理论简介:
(一)、财政联邦主义:
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以及由此我产生的相关制度。
本质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利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其精髓在于使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的(财政)自主权进行决策。
由于信息和激励两方面的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品的供给方面各有优势,为最大化公共品的社会效益,有必要在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进行分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财政联邦制。
(二)、陈共《财政学》:
财政联邦主义即多级财政体制,也就是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其理论要点有: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国家立法机关只审批中央预算,地方预算由本级立法机关审批。
各级地方预算经常收入由本级税收、收费收入和中央补助组成,以上收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允许地方债券或向银行借款,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除国防费和外交支出划归中央支出、行政管理费分别由各级本身负担外,一般而言,中央预算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为主,地方预算以文教、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
各级投资责任也有明确划分。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
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各级预算都有本级的主体税种,大宗收入的税种归中央,如增值税、所得税等。
地方税种主要是收入弹性小的销售税和财产税。
有的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享,并通过中央的基础税率限制地方税率;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即属于中央的税种按一定比例分给地方,或者属于地方的税种按一定比例分给中央,双方共享,一把分设国税局和地方税务部门,分税、分管和分征相结合。
4.预算调剂制度,即所谓的转移支付
有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纵向调节的典型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
补助金分为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和专项补助。
补助金是根据相关因素设计规范化的计算公式,一旦确定则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横向转移是由“富州”直接向“穷州”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和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三)、《西方财政思想史》“财政联邦制”理论
财政联邦主义基础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
不同层次政府间的职能分配、税收与支出分派和转移支付。
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在:
各级政府职能划分—支出的划分—收入的划分+转移支付
财政联邦制是由奥茨提出来的,是一个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寻求为有效地行行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应该如何最优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的理论。
联邦制下各级政府有三个主要目标:
一是有效地配置资源;二是合理地分配负担和收益;三是稳定经济运行。
1.宏观经济职能。
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主要是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等宏观政策,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宏观经济职能只能由中央政府来行使,由于地方政府的权利局限在本地区的范围内,因此由地方政府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话,会造成财政政策的失效;再者,地方政府缺乏行使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手段,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拥有货币发行权,地方拥有货币发行权会造成主权国家各地区货币流通的混乱状况;
2.收入分配职能
联邦财政理论认为收入分配的职能由中央政府行使更为恰当。
首先,对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收入再分配问题。
在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资本都是能够自由流动的,这就造成地方政府行使地区性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失效。
其原因是,为了行使收入平均化而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对低收入者实行更多的补助,就会造成高收入者的向外迁移和低收入者的大量涌入,该地区的财政状况将趋于紧张而地方政府也不得不放弃该政策。
其次,地区间的间接收入再分配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原因是:
经济方法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提供公共品所造成的税负也较小,而经济落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提供公共品所造成的税负更大,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善会进一步造成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分化,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需要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而这需要一种凌驾于各地方政府之上的制度来加以强制的实行,这只能是具有足够权利和权威的中央政府;
3.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主要应由州和地方政府实行。
理由一:
地方提供公共品效率更高。
全国性的公共品,如国防、最高法院等,其受益范围覆盖全国,要由某一地方政府来提供这种全国性的公共品,就会造成成本负担与受益对象的不一致,最终导致这类公共品的低效率提供,甚至根本无法提供。
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其收益范围仅为本地区,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地方性公共品必然会带来很大的效率损失。
这是因为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这使得人们不显示真实的偏好,同时,受益和成本负担不对等,中央政府无从知道地区人民对公共品的真实偏好,这样,中央政府只能凭借主观臆断来判断某一地区提供的公共品的规模。
但是,限于中央政府的财力,最后造成的结果必然有些规模过大或过小,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但是,由地方政府来提供本地区的公共品,地方政府由于和本地居民更为接近,更容易知道当地的偏好,于是能提供更符合本地居民需求的公共物品的类型和数量,有利于地方政府按照效率的要求提供地方性公共品。
对于有外溢性的公共品,原则上来说,这由主要受益地区来提供,然后视这一外溢性的公共品的外溢效应范围来决定。
当混合品的外溢效应只涉及某一地区时,由该地区的政府负责分摊成本,当涉及全国范围时,则应由中央政府解决,通过给予补贴或外部成本征税,使得外部效应内在化。
自然垄断性质行业要按照其涉及的范围确定生产责任。
对涉及全国范围的自然垄断,如铁路等,由中央政府负责生产,对于只涉及地区性的自然垄断,如自来水、电力、煤气等,由地方政府行使生产更好。
理由二:
分权制有利于促进政府间竞争。
如果公民可以在社区间选择,那么严重的政府是指可以致使本社区公民迁移地方,则就促使政府管理者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更关心居民的需要。
3.具有试验和革新性质的公共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
让地方政府去试验,寻求较多的解决办法,然后再选择其中较好的解决途径可以较大程度减少试验或失败所造成的损失。
财政联制下支出的范围分配(分税制)
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范围:
实施宏观调控、实行收入再分配职能、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公共品及外部效应涉及全国的混合品、进行全国性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生产;
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范围:
提供本地区受益的地方性公共品以及外部效应涉及本地区的混合品的提供或补贴、进行地方性自然垄断行业的生产。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的包括著名旅游区的维护等。
财政联制下收入的范围分配(分税制)
财政联邦制下的税收收入的总原则是由中央征收大部分重要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遗产与馈赠税、公司税、工薪税等,地方也征收一部分相同的税,如所得税、遗产和馈赠税等,联邦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税率分享的形式来划分税收收入。
除此之外,中央政府还需对地方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
转移支付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有条件的转移支付也成为专项补助,可以采取无限额配合形式、限额配合形式或非配合形式。
传统财政联邦主义观点:
前提假设:
包括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存在大量辖区政府、各辖区政府税收体制相同、地方公共产品无外溢性、市场信息完全等,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和税负组合不尽相同,因而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和税负组合,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
其一,地方政府可以更切实地掌握本地居民的多样化的偏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偏好。
由于信息约束的限制,中央集权政府按照统一标准提供的公共产品很难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偏好,而地方政府在公共支出决策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地资源状况,掌握支出项目的真实成本,提高决策合理性。
其二,由地方政府分散化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提高供给效率。
这种优势是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的,一是用手投票机制,即通过选民合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产品需求方面,比中央政府更具信息优势,而且选举机制本身对政府官员的行为构成了约束和激励,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最适量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居民需求。
二是用脚投票机制,即各个辖区政府提供各不相同的税负和公共产品组合,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辖区居住,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传统财政联邦主义的缺陷:
首先,“仁慈型政府”属于小概率事件,这说明财政联邦制的假设前提存在巨大的缺陷(传统财政联邦制问题之一)。
其次,传统财政联邦制理论不考虑财政联邦制下政府权力的来源和限政的目的,只关注不同级次政府职能和财政工具配置的效率,忽略了一般性联邦制的最根本目的(传统财政联邦制问题之二)。
再次,传统的财政联邦制理论借用了“联邦制”之名,却容易失去联邦制之实(传统财政联邦制问题之三)。
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认为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属于“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Market-PreservingFederalism)。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同西方的联邦主义相比,更加注重分权化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即从制度上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形成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就是说,中国的财政分权达到了维护市场型联邦主义所追求的效果。
实际上还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正式从制度上加快了财政联邦制的进程。
有学者认为从财政学意义上讲,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府层级和地方政府系统,目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已经具备了财政联邦主义制度安排的雏形,不过这种雏形还相当不成熟。
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并未形成所谓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因为中国的财政分权即使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却恶化了各级政府在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反而导致居民福利的下降。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他们发现在中国,财政竞争导致配置在卫生和教育的公共支出减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明显恶化了当地居民的福利状况。
财政联邦主义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它是指联邦制度应当为涉及不同州和地方政府协定的种类及差别提供一定的空间。
各个社区对公共服务的偏好不同,因此不能强迫他们遵循单一的模式。
(2)等价原则:
即指在受益地区,公共服务提供的成本与受益要对等。
各种公共服务的空问范围各不相同,要使财政契约真正有效,每项服务都必须让受益地区的居民投票通过,并由他们支付成本。
(3)集中再分配原则:
指财政政策的再分配职能(即累进税和转移支付)应集中在联邦一级政府,否则再分配就会变得无效,居住地的决定也会被扭曲。
(4)区位中性原则:
地区性财政差异常常影响关涉经济活动所在地,一定程度的关涉是财政联邦制不可避免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必须最小化。
扭曲居住地收入决定的差别性税收必须避免。
(5)集中稳定原则:
以宏观政策为目的的财政工具的使用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6)溢出效应的纠正:
辖区间的收益外溢导致无效的支出决定,这就要求上级政府加以纠正。
(7)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供应:
政府应让每个公民都确信,无论他居住在哪个地区,都会得到某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水准保证,如安全、健康、福利和教育。
(8)财政地位的平等性:
即财政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平衡在不同的地方政府间存在着地区差异。
地方政府间一定程度的财政平等是必要的,这样通过或多或少的税收上的可比努力,才能得以保证最低水准的服务。
(四)马斯格雷夫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
马斯格雷夫依据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提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收划分的原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知道政府间税收收入划分的基本思想。
马斯格雷夫将税收收入划分为属于中央政府的税收、属于州或(省)政府的税收、属于地方政府的税收、属于各级政府的税收四类:
1.属于中央政府的税收
第一,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收。
将具有再分配性质的税收统一划归中央,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征收。
如果这税收划归地方政府,就会造成有差别的地方税率,这会带来居民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迁移,从而使居民在居住行为的选择上遭到扭曲,不符合效率的原则。
第二,促进经济稳定的税收。
将具有经济稳定作用的税收划归中央,有利于中央政府更好地通过宏观调控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
这类税收的一个特点是采取累进税制,以发挥经济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第三,具有税基分布不均匀性质的税收。
税基分布不均匀具有天然形成的原因,如果将这一类税收划归地方的话,就会引起地区间税源的不平衡,加大地方政府间财政收入不均的差异,导致地方政府间矛盾的出现和加剧。
第四,税基流动性大的税收。
如果将此类税收划归地方政府,而各地方制定的税率不一样的话,就会造成税基的过多流动,但这种流动并不一定是符合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的,而是因各地区税率差别所造成的。
第五,税负容易转嫁的税收。
税负是否容易转嫁是由课税对象本身的性质多决定的。
如果将这类税收划归地方政府而造成某一地区生产者的税负转嫁给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就会造成生产成本不合理的分担的状况,从而造成政府征税本意的偏离。
2.属于州或省政府的税收,马斯格雷夫认为应该是那些以居住地为依据课征的税。
3.属于地方政府的税收。
应该是税基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科院 财政学 政策 理论 答案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