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平的执著与幸福.docx
- 文档编号:591755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66KB
田秋平的执著与幸福.docx
《田秋平的执著与幸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秋平的执著与幸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秋平的执著与幸福
田秋平的执著与幸福
有一种执著,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在幽幽书香中与幸福彼此拥抱。
“上党从来天下脊”,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大家苏东坡对上党凌绝霄汉、傲视寰宇精神的赞美。
当代著名学者田秋平则用三十年的文化研究让潞商重放异彩。
就在不久前北京举办的北大高峰论坛上,田秋平以严谨的科学考证和多年收藏的珍贵实物资料,对潞商文化进行了精彩解读,为大家揭示了上党支撑天下的风骨所在。
文字改变命运
田秋平1981年刚参加工作时担任长治市针织厂技术科设计员,这份工作看起来与他后来从事的经济研究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1992年,他被抽调到长治市博物馆文物研究室,开始真正接触到经济文化的系统研究方法。
命运的轨迹似乎在一夜间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多年后的今天,田秋平如此感慨:
“命运轨迹的改变是文字带给我的,文字真是太伟大了!
,,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田秋平已经陆续在《山西日报》《长治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关于上党地区经济文化方面的文章,令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正是那些有理有据的清新观点,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于是有了到长治市博物馆文物研究室工作的经历。
当时的长治市人民政府、市博物馆正待开发炎帝文化森林公园工程,田秋平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北京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查阅资料,整理炎帝在上党的活动轨迹,做一些素材的积累、铺垫工作。
这个阶段,田秋平对上党地区有了更丰富的史料积累与更强的史料挖掘、完善能力,他的《潞州交子务》《古代商^佩带钱》《康熙重宝开炉钱》《钱币上的毛泽东像》等数篇有影响力的研究文章相继见诸报端。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在策划编辑一套“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丛书”,任务下达到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分行,《长治金融》编辑部从报刊上了解到田秋平一直对此有所关注,于是将他从博物馆抽调过来。
到了分行,田秋平专人号职负责《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史(上册)――晋东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这个课题。
虽然对货币文化情有独钟,但他从没有写过货币史,也算“摸着石头过河”。
三年多的时间,田秋平一个人到乡下搜集资料、访问老者。
凭着对货币文化执著的爱,他自觉地默默坚持;凭着年轻,他像拼命三郎似的忘我工作。
一边急着完成工作,一边想着必须要完成好,疲劳加压力,导致田秋平一年内做了两次手术:
扁桃体发炎几个月也好不彻底,只好做切除术;之后阑尾穿孔,再次上了手术台。
个中滋味,旁人无法体会。
就在这种状态下,田秋平一人执笔完成了近17万字的书稿,且书中90%的货币实物都由他本人提供。
稿件完成后,他亲自到中国金融出版社与编辑沟通,编辑、校对、审核稿件。
去北京的时候,他随身带的暖瓶里放着二十多根冰棍,走一段路吃一根冰棍,只为减轻扁桃体术后的不适和疼痛。
时间进入2011年,这套由23本货币史组成的“丛书”还没有出版齐备。
而田秋平执笔完成的《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史(上册)》以前三名的进度早在1996年就已出版发行。
1998年,该书获得第二届中国钱币学术最高奖“金泉奖”。
获得荣誉的田秋平很欣慰,也很平静,他坦言,“写书的时候不是奔着荣誉,可以说是奔着饭碗去的。
因为咱就这点能耐,抽调咱过去,就觉得必须完成而且要完成好,否则就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大家。
荣誉只是对过去工作的一个肯定,这意味着未来还要更加努力地去研究。
”
1997年到长治市商业银行工作后,田秋平亦没有中断他喜爱的钱币研究。
搜集地方史料、研究上党货币已成为他多年来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成于思毁于随《上党钱币精品集》《太行根据地纸币》《上党花钱》等书在田秋平的执行主编下――面世。
2007年,田秋平的专著《纸币初始晋东南》出版。
其间,田秋平为搞清纸币产生的雏形、考证宋朝纸币发行机构“潞州交子务”的起源,不仅数次考查了“潞州交子务”在上党的旧址,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资料,还利用节假日两次赴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
他由最初的搜集、整理资料,到对山西东南部纸币是如何由雏形演变到成熟货币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地。
不仅对唐、宋时期晋东南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进行了一次梳理,而且为钱币在晋东南地区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纸币初始晋东南》出版后,日本的东方书店、香港的三联书店、台湾的圣环书店也有发行,而且还做了专门的网页,这是我原本没有想到的。
”田秋平回忆着该书发行海外的情形。
上党自古钟灵毓秀,悠远丰厚的历史文化浸润着田秋平的身心。
2009年,田秋平出版了《天下潞商》,该书集中体现了30年来他对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的整理、研究成果,先后荣获首届“紫禁城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优秀图书奖、共和国脊梁优秀作品金奖。
谈及获奖原因,田秋平给出这样的答案:
“长期以来大家研究晋商的东西多,晋商里面的佼佼者潞商则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
这本书出版以后,应该说它系绕性、个陆化地填补了这个空白。
”
收藏是一种“病”
钱币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兴衰、国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的贫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田秋平的著述源于收藏,而收藏的最早情结,则始于对绘画的热爱。
中学时代,田秋平就迷上绘画,还参加了长治市的一些绘画培训班,却苦于找不到可参考的绘画素材。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田秋平发现了人民币的绘画之美――有人物、有山水、有纹饰,内容十分丰富,于是就开始临摹。
时间长了,他发现老父亲给他用来作画的5元钱、10元钱的人民币有好几种版本,兴趣慢慢由绘画转到书法,又转到收藏。
但这时的收藏更多还是一种盲目收集,“是菜,就先捡到篮子里”,根本谈不到系绕性这个高度,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门学问。
真正有意识的收藏是在上技校以后,他收藏了大量不同版面的货币,包括唐宋元明清的古钱币。
学校毕业到针织厂工作之后,田秋平对货币收藏的兴趣依然浓厚。
收藏表面看起来是数量的积累,但实际上要面对很多难解的问题。
田秋平渐渐发现钱币的大小、材质、版别不同,钱币的归属朝代、归属地也就不同;时代不同,货币的比价也就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于是,流通规律、流通范围、流通曲线、流通时间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
要找到答案,必须翻阅大量资料,不知不觉中,他将兴趣转到了货币的背景研究上,如经济规律的研究、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于是才有了他的专著及主编、合著的一本本成果。
而研究中,他又会发现自己的缺项,继而去完善藏品。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上世纪90年代初,田秋平正进行《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史》的资料搜集工作,为找到一套冀南币,他几次下乡寻宝。
那天,他在平顺县城关镇和70多岁的李老汉聊起冀南票的流通情况时,就见李老汉翻箱倒柜最后从炕沿下面拿出新崭崭的36张冀南票来,10块、5块、1块各种版别都有。
对收藏者而言,那是品相最好的钱币。
但李老汉贵贱不卖,只说可以拍照。
由于没有相机,田秋平只能想方设法和老人家沟通。
好说歹说,磨到晚上李老汉才同意可以用田秋平的自行车交换。
放下自行车就无法回家,因为已经没有班车了,熬了一宿,第二天田秋平才回到长治。
之后的两个月时间,他只能步行上班,搜集纸币的工作也只好暂时停滞。
即便这样,田秋平的内心依然充溢着收获者的幸福。
痴迷于收藏,田秋平遍尝其中的甜酸苦辣。
他认定这是一种“病”,一种对自己热爱渴望物件的相思。
很多时候,他在梦中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钱币,那种兴奋、那种美滋滋让他不忍醒来。
快乐的背后永远隐藏着付出与不易。
田秋平到壶关县、黎城县收藏钱币、探寻史料的时候,被狗咬伤好多次。
常常敲门进去后,冷不防一条大狗就扑到身上来,那种惊吓常常令他好半天缓不过神来,但为了寻到村民们手中所谓的宝贝,他从没有退却,没有因为苦、累就放弃他的志趣。
“再苦再累,只要我能找到没有见过的货币,就是最大的快乐!
那种高兴的心情是不搞收藏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
每一个收藏者,付出的不仅仅是辛苦与劳累,还会付出大把的银子。
早年间,田秋平在北京琉璃厂古钱币商店买到一枚《户部官票》,花掉了整整3万元。
之所以一掷干金,是因为它的珍贵,里面记录了待朝咸丰四年晋商与朝廷户部的交易过程,而且纸币上盖满多家晋商店铺的名章。
“在纸币研究过程中,我认为有交易过程的记录才是最珍贵的。
这样的纸币,花大价钱下大功夫也要买到手。
纸币上的文字记录和信息会说话,而且它说的话,比我们后来研究者说的可靠、可考、可信。
”
上世纪90年代初,田秋平还花6000多元从一位老农家买到一张私帖,这是清代嘉庆年间上党地区晋城县天源钱店的一张商品交易私帖。
由于纸币不易保存,清朝前三代保存至今的纸币非常稀少,明代的私帖纸币就更少了,罕若晨星。
上海博物馆就藏有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合同号的私帖纸币,虽仅存半张,仍不失为国宝级大珍。
田秋平从册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纹路清晰可鉴的“大明通行宝钞”,“这是用桑树皮做的。
虽然纤维非常粗,非常长,但纹理结构细腻自然,工艺也很精致。
从尺幅上讲,这也算中国现存形制最大的纸币了”。
说着,田秋平又取出一张他疑似伪造的明朝纸币来进行比对,果然后者从设计、用料、印制、盖印等方面都要粗糙很多。
之所以藏假,是为了作比较,“在收藏界,不懂假的,就不会搞到真的。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田秋平的藏品几乎都来自于民间收集,凭的是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
虽然近几年收藏变得特别困难,但田秋平的藏品也算有了系统、有了规模。
他收藏的主体有货币,货币又分为两支,其中铁制货币关涉到潞商货币的铁文化;纸币的研究,则在全国范围。
其次,是潞商和晋商史料的搜集整理,印章、账册、来往信函、历史背景下的老照片。
总藏品已有上万种,且内容都没有离开晋商文化这个大主题。
铁质货币原本并不值钱,但因为容易氧化不易保存,因此收藏起来显得尤为珍贵。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铁币。
田秋平在长治炉坊巷搜集铁钱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铸口的开元通宝。
他与同行作为业余的考古爱好者,根据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考证出那里曾是我国唐代的造币作坊。
新华每日电讯在1999年8月17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消息,当时中国钱币博物馆还来了六位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田秋平非常遗憾地说:
“我想,唐代的铸币作坊能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应该算是首例。
可惜当地政府没有把它保存下来,开发商将原址建了楼房,毁掉了。
”
如今,田秋平收藏的铁钱从秦汉到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虽不能称之为全,但各朝代有代表性的铁钱他都有。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先有实物,再论证它的来龙去脉;有了信息,再到民间搜集实物。
这是田秋平做学问的两条路径,而后者难度显然很大。
虽然搜集实物要靠一定的缘分,但田秋平认为,“研究中,必需得由实物和史料说话,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就好比空穴来风。
这是做学问该有的严谨态度。
”
除了用实物作为研究的载体、观点的支撑,田秋平还敢于挑战传统,独辟蹊径,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在多年的货币搜集和研究积累过程中,发现教科书及金融史册都讲着一个声音一一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但田秋平在《宋史?
食货志》中看到“交子之法,盖取于唐代飞钱”的记述。
由此他产生了诸多疑问,疑问又让他不断去寻找破解的线索,于是有了《纸币初始晋东南》一书的诞生。
对于研究,田秋平自认为还不够勤奋,且观点也许还有局限性,但他的宗旨只是抛砖引玉,让大家评判,从而促使大家共同去研究。
读者提赞同的意见也好,提反对的意见也好,都只是一个过程,他的目的在于研究者能真正论证出没有争议的课题,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在田秋平的博客中,他将大家对他的评价统称为“批评”。
他的理解中,“批评”只是一个中性词,批你做的对还是不对,评则有好评有坏评,所以它既包括肯定的意思,也有反对的层面。
对待不同的声音,田秋平站在对课题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角度,认为“有争议不是坏事,如果一个课题的观点发表之后只有一种声音,那肯定是不正常的。
毛主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去争,道理不明白;不去论,问题解决不了。
”
早在1989年,田秋平等一批钱币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上党钱币研究会。
如今,与他一同研究潞商并小有成就的人并不多。
而从事研究工作,最怕的就是寂寞。
“你的观点出来之后没人理,什么声音都没有,证明你的工作就是白做了,大家不认可。
批评的声立,对我来说尤为重要,这是促使自己更深入学习和完善的一种动力。
”
最近,田秋平正对现代农村经济在上党地区的运行轨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与研究。
他的新作《毛泽东秘书在长治》正在《上党晚报》连载。
物质上的丰裕从没有让田秋平体会到比收藏研究更幸福的滋味,他说:
“人最怕的就是思想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而这么多年的收藏研究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所事事,有所思想,有所思考,精神上的收获让生活因此而充实。
”
幸福,在田秋平的人生词典中被这样定义:
不断有新问题提出来,又不断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为最大的幸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田秋平 执著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