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九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5916679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82.66KB
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九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九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九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九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九月月考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2.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不能为0°
3.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4.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5.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6.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
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
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30km/hB.60km/hC.90km/hD.120km/h
7.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二、填空与作图题(每空1分,图2分,共15分)
8.(2分)
(1)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2)停表乙的示数为 s。
9.毕
节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是一段长约6公里的地下河,因头上开有九个“天窗”(洞口)得名“九洞天”,如图所示。
划船游览沿途风光时发现头上“天窗”会向后退是以 为参照物;游经最具代表性的五、六、七洞天时,万千岩燕穿插翩飞其间,“喃呢”之声不绝于耳,能分辨不同岩燕的“喃呢”之声是依据声音的 ;若游船的平均速度为3.6kmh,则游完全程约需 。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0.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产生的,通过 传入人耳。
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 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1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
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
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12.(1分)你能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
请你在图中用光学知识画图说明。
若井底青蛙位置升高,青蛙观察到的井上范围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每空1分,共15分)
13.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
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14.(4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3)小强观察到:
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图。
(选填“A“或“B“)
(4)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15.(4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1)实验时,将光屏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
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
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
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16.(4分)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
,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 (选填“高”或“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
声音了,这是由于 ,通过探究可知: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四、综合应用(17题4分,18题5分,共9分)
17.(4分)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
为此,宁夏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
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
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
若监测点A、B相距25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18.(5分)测定声音在某根铁管中实验中,我们在铁管的一段敲击一下,另一端的人听到了两次声音,中间间隔2.5s,已知铁管的长度是931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1)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为多少?
(2)要使另一端的人听到两次声音,铁管至少多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色可以区别不同的声音;
(3)根据噪音和乐音的定义分析;
(4)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故B正确;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了人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声,没有影响,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
D、声音能传递信息,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就是利用了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的声现象,属于基础知识。
2.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不能为0°
【分析】
(1)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生了漫反射的缘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2)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B不与纸板A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3)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
解: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要向后折反射光线的那侧,即左侧光屏,故B正确;
C、证“光路可逆”时,如果让光线逆着反射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看这时的反射角是否为原来的入射角,从而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用笔在屏上画出即可,不必用两个激光灯,故C错误;
D、入射角等于0°时,即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也垂直于镜面射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一条直线上,故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有关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
A、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敲打每个瓶子时,音调不同,但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A中的空气柱最短,发出的音调最高,故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由于瓶子中装有水的多少不同,导致敲击时,振动快慢就不同,水少的振动快,故D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要知道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4.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
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
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
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故C错误;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自然现象。
5.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体温计的特殊的构造,以及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
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解:
病人甲的体温是38℃,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
用没有甩过的读数停留在38℃的体温计测量乙的体温时,若乙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柱不变化,仍为38℃;若乙的体温高于38℃,液柱会上升,示数大于38℃;
所以,测量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时,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故C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
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
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30km/hB.60km/hC.90km/hD.120km/h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
可求出轿车的平均速度。
解:
由图可知,相机曝光了2次,轿车通过的总路程大概是4个车身长,1个车身长约为4.5m,
所以,总路程s=4.5m×4=18m,总时间t=0.5s×2=1s,
轿车的平均速度:
v=
=
=18m/s≈64.8km/h。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
B。
【点评】求汽车的路程时,应注意把图上的长度换算为实际路程,计算时不能用图中两车间的距离作为汽车的路程。
7.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
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分析】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
解:
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
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甲的运动速度为v=
=
=10m/s;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准确分析图象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与作图题(每空1分,图2分,共15分)
8.(2分)
(1)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2.50 cm;
(2)停表乙的示数为 337.5 s。
【分析】
(1)刻度尺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
(1)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00cm处当作“0”刻度,末端刻度值为6.50cm,物体的长度是6.50cm﹣4.00cm=2.50cm;
(2)由图示秒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由于偏向“6”一侧,所以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300s+37.5s=337.5s。
故答案为:
(1)2.50;
(2)337.5。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与秒表的读数,是一道基础题,一定要掌握常用器材的使用及读数方法。
9.毕节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是一段长约6公里的地下河,因头上开有九个“天窗”(洞口)得名“九洞天”,如图所示。
划船游览沿途风光时发现头上“天窗”会向后退是以 船或船上的游客 为参照物;游经最具代表性的五、六、七洞天时,万千岩燕穿插翩飞其间,“喃呢”之声不绝于耳,能分辨不同岩燕的“喃呢”之声是依据声音的 音色 ;若游船的平均速度为3.6kmh,则游完全程约需 1.7h 。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分析】
(1)判断时首先要确立题中的参照物,然后看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发生变化,变化则物体运动,没有变化则物体静止;
(2)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3)根据公式v=
进行解答。
解:
(1)游客划船游览沿途风光时,以船或游客为参照物时,船和船上的游客与“天窗”(洞口)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看到头上“天窗”会向后退;
(2)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游客能分辨不同岩燕的“喃呢”之声是依据声音的音色;
(3)根据v=
可知,游完全程需要的时间为:
t=
=
≈1.7h。
故答案为:
船或船上的游客;音色;1.7h。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及其选择、对声音特征的辨别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综合性题目。
10.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振动 产生的,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
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 频率 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频率不在这个范围的声,人们是听不见的。
解:
听到蚊子的嗡嗡声,是由于蚊子的翅膀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而蝴蝶从身旁飞过却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蝴蝶的翅膀振
动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
1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
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汽化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液化 成小水滴或直接 凝华 成小冰晶,就形成
了云。
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
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由液态汽化为气态的水蒸气,含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这就是云。
故答案为:
汽化;液化;凝华。
【点评】此题考
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我们要能够分析出生活中的物态
变化究竟是哪一种。
12.(1分)你能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
请你在图中用光学知识画图说明。
若井底青蛙位置升高,青蛙观察到的井上范围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本题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可以通过画图来分析。
解:
光进入眼睛才能看见事物,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以井为分界,被挡住部分是看不到的;
如图所示,井底青蛙位置升高,可以增大观测范围。
故答案为:
如图所示;变大。
【点评】青蛙看到井外的事物,井外的光线进入井里的青蛙眼睛里,光线箭头方向不要画反;
三、实验探究(每空1分,共15分)
13.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
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小 ;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C 。
【分析】
(1)根据v=
表示出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早了,时间偏大,根据v=
判断出速度的偏差;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找出符合题意的图象。
解:
(1)由图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为s=s2﹣s1,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
v=
=
;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早了,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v=
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
A、由图知,在s﹣t图象上,s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即
变大,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由图知,在v﹣t图象上,速度v不发生变化,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
(1)
;
(2)小;(3)C。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注意事项、图象分析等知识,是一道综合题,其中(3)有一定的难度。
14.(4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68℃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3)小强观察到:
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A 图。
(选填“A“或“B“)
(4)
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不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分析】
(1)要正确的读数一定要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2)液体沸腾的特点: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4)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大。
解:
(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其温度68℃;
(2)分析图象会发现:
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图B符合水沸腾前的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图A符合水沸腾时的现象。
(4)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不能使气压增大,不能提高水的沸点,故此方法不可行。
故答案为:
(1)68℃;
(2)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3)A;(4)不可行。
【点评】此题是研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水的温度,所以有关温度计的读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15.(4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1)实验时,将光屏 垂直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湖北省 黄冈市 麻城市 思源 实验学校 年级 九月 月考 物理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