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把双刃剑.docx
- 文档编号:591457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90KB
科技是把双刃剑.docx
《科技是把双刃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是把双刃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是把双刃剑
《科技是把双刃剑》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
树立科技为人类造福的信念。
2.能客观地认识科技的两重性,理解科技和环保的关系,进一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辨证地看待事物。
第1课时
一、导入
师: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
可对待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播放歌曲《让我欢喜让我忧》,同时播放“白色污染”幻灯片)
二、1、快乐学习,了解“白色污染”
⑴观看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⑵什么是白色污染?
生自读理解。
想一想,我们平日生活中看到的塑料造成的污染还有哪些?
(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观察所得谈。
)
⑶面对白色污染,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⑷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我国实施“限塑令”。
(师:
我们从“塑料”可以看到,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会给人类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只有认识科技的双重性,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科技,直面问题。
科技是把双刃剑。
(教师板书:
科技是把双刃剑)
2、活动实践体验,合理垃圾分类
1)师:
垃圾分类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那么,如何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呢?
2)学生拿出从生活中搜集的垃圾,小组合作,试着将垃圾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理由。
一起来做个活动,将“垃圾”分别投入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3)教师总结:
我国一般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
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4)师:
垃圾的处理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不仅提高了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减少了垃圾处置量,还有效地防治了白色污染。
我们来看一看韩国对垃圾的处置状况。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望远镜”。
)
三、总结拓展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制造出一些废旧物品,例如纸巾盒、饮料瓶、衣架、过期的报纸杂志、光盘等。
除了分类回收交给专业机构处理外,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智慧和双手,将它们改造成可以继续利用的物品。
选择一件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小组合作,将其进行大改造。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废旧物品大改造”最美观,最实用,最有创意。
第2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教师讲述关于企鹅和冰山的寓言故事)师:
这个寓言故事使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师: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但遗憾的是,我们人类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今天的地球,更像是座融化的冰山。
(幻灯片播放“冰山融化”图片)
(由寓言故事导入,让学生联想到全球变暖,地球也在融化。
)
二、合作学习,走近“温室效应”
1.小组合作:
自主阅读教科书第39页“乞力马所罗‘没'雪”,讨论:
⑴乞力马扎罗的雪山为什么没雪了?
⑵为什么“为乞力马扎罗一叹也是为整个人类一叹”?
(3).师生交流:
乞力马所罗的雪在融化、南极冰川也在融化,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
(4)那么全球升温,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0页“反光镜”,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
小组交流,完成“反光镜”中的表格。
然后全班交流,感受“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
(5)师:
在一个半世纪里,人们正经历着地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温室效应”一直是人类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目前“温室效应”到底有多严重?
2007年2月2日,科学家们出台的一份报告足以让全世界震惊。
(教师播放“气候变化2007报告”)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交流体会。
(6)师:
“气候变化2007报告”让我们看到了危机。
在全球变暖的警钟中,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拟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全面控制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便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宣布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地球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
每个国家都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只有世界各国都遵守共同的国际性约定,才有可能实现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认识新能源——核能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中国核电站的资料。
(教师出示“中国现有的核电站”)感受核电站给人类带来的供电便利。
2、师:
核能具有巨大的能量,因此许多国家都想把它制造成核武器运用于军事。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1945年8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广岛市投掷了作为核武器之一的世界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学生观看录像后交流感受,然后填写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
3、师:
从核能中,你们是如何感受科技双刃剑的两重性的?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同样是核能,当人们将它用于正确的途径时,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能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当它被恶意地使用时,给人类带来的却是灭顶之灾。
)
(以“乞力马所罗‘没’雪”这一具体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感受温室效益的严重恶果,“气候变化2007报告”警示保护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后面的两个国际公约表明了全世界共同保护地球的决心。
整个课堂的呈现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的公民意识,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
四、拓展
观看2001年国际大学生辩论赛:
人类将毁于科技吗?
浅谈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苏溪小学王昱华
一、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教案,它主张“服务于学”,它最终极的追求是学生“会学”和“创学”。
因而“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二、常见的环节:
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
三、“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1、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
“导学案”的导学功能一般以问题为载体,一份好的导学案关键也在于问题的设计。
有效的导学问题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引起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课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注意与教师的教的设计紧密结合,着眼难点内容的铺垫和搭建台阶,做好新知与旧知衔接;导学问题的设计还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在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因此,导学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导学问题要着眼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年、月、日”一课的学案设计,在“快记各月的天数”这一环节的设计时就给出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提示:
(1)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好方法或上网查找快记各月天数的方法。
(2)看课本第48页,了解书中介绍两种记各月天数的方法。
不理解的可以问问同学,或看课本第48页最下面的解释。
(3)读读老师的方法:
a.只记忆小月——4月、6月、9月、11月。
b.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用1分钟时间记忆各月天数。
(5)练习:
猜生日。
小兰说:
“我的生日是劳动节的前1天。
”小兰的生日是( )。
李平说:
“我的生日是8月份的最后一天。
”李平的生日是( )。
陈静说:
“我前天刚过生日。
”陈静的生日是( )。
在这样的学案引导下,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另外,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还应关注和把握导学问题的呈现时机与频度,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回答的机会。
2、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分层”
自我检测的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学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
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使用了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
为此,我们采用了分层练习的方式。
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A、B、C层,C层为基础题,B层为提高题,A层为挑战题,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知识点之后,教师给学生设计的自我检测题是这样的:
C层:
(1)判断。
a.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
b.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20°、30°和40°。
()
(2)下面卡片中哪三个角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
(请在数字上打√)
(3)∠1、∠2、∠3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1=38°,∠2=46°,∠3=()。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是100°,它的一个底角是()°。
B层:
把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用一条直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
a.小于90°b.等于90°
c.大于90°d.还是180°
A层:
如下图,∠1=( )度。
C层题,通过是非判断题考查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填空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B层题和A层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反馈练习的设计应注意:
(1)精挑细选。
在练习设计时,应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注意设计弹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发展。
(2)要分类筛选,分层训练。
这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注意改变原题的结构、条件或其他方面,使一题变一串,防止定势思维的负效应。
(4)反馈练习还要强化解题规范的训练,注意表述要严谨、规范。
3、知识网络的形成贵在“梳理”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梳理与知识归纳能力,一般活动单中需设计知识梳理或归纳环节。
有的以知识框架、图表等结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四、“导学案”设计的两关:
一是学生关: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二是教材观:
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
“导学案”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