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PPT.docx
- 文档编号:591294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145.04KB
管理心理学PPT.docx
《管理心理学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PPT.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心理学PPT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及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的含义
1、狭义的管理:
主要指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
广义的管理:
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
2、就企业管理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管理的对象:
是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方面。
(3)管理的目的:
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4)管理的依据:
是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就企业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包括两大系统:
一是技术系统,二是社会心理系统。
3、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包括五大系统:
目标价值系统、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系统、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
二、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
2、特点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是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
(即人际关系系统)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工程心理学相比较,是研究更纯粹的人的因素方面的问题。
三、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的内容与范围是:
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影响劳动生产效率与效益的个体心理、团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行为等。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一、研究目的
1、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对职工进行管理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基本任务:
研究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心理规律,为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1、重视研究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研究职工的社会知觉、个性差异、态度形成与转变、价值观念、需要与动机等课题。
2、重视研究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研究团体的规模、结构、规范、沟通、人际关系、竞争与合作、决策等问题。
3、重视研究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重视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发展和组织气氛、组织文化的研究。
4、重视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研究领导的功能、结构、类型、体制、素质和影响力等在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管理心理学学科性质
1、理论性特点
2、多学科交叉特点
3、多层次特点
(1)体现在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与管理特点上。
(2)体现在高层、中层与基层管理特点上。
(3)体现在系统管理观念与特点上。
二、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工业心理学
(1)工业心理学之父:
闵斯特伯格
(2)工程心理学:
人群关系学
2、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管理学
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心理测量
三、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结合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法
五、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应用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外国管理科学及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文明与工业化前后的管理
1、罗伯特·欧文:
“人事管理之父”
2、查尔斯·巴贝奇:
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典范
3、安德鲁·尤尔:
英国早期管理教育的先驱,工厂制度的忠实捍卫者
4、夏尔·迪潘:
法国工业教育的先行者,对亨利·法约尔后来的成就有一定影响。
5、丹尼尔·麦卡拉姆:
6、亨利·瓦·普尔: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时间: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
(一)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
1、个人简介:
“科学管理法之父”
2、主要观点:
(1)搜集、分析、整理企业所有的经验数据,制定和不断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来做的方法;
(2)科学地选择并教育、训练和培养工人;
(3)培养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合作精神,保证各项工作都按照已制定的科学原则来做;
(4)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明确、适当的分工,以保证管理任务的完成2
3、评价(局限性):
(1)其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2)机械的管理模式,实质上忽视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3)劳资关系协调缺乏社会基础与规律,其实质是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效劳
(4)其工人观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不能也不必参与管理。
(二)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1、个人简介:
2、主要观点:
(1)所有的行政管理活动职能由五种要素组成;
(2)提出管理的原则:
14条;
(3)提出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品质:
3、该管理理论的特点:
(1)这是第一个全面管理理论,其提出的管理要素与原则中,许多内容至今仍有实用意义;
(2)组织与管理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法约尔提出的是一种组织有效形成和维持的理论。
(3)特点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4)法约尔只考察了组织的内在因素,没有考察组织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组织是封闭的、抽象、不具体的,有很大的局限。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1、个人简介:
“组织理论”之父
2、主要观点:
提出: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
(1)明确分工;
(2)职位阶层;(3)法规条例;(4)不讲人情;(5)支薪用人;
(6)书面案卷;(7)资源控制
3、评价:
批评者认为这种组织体系不利于从事以创造和革新为重点的非常规的非常灵活的组织活动。
(四)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管理原则
1、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8项原则:
2、提出管理7职能论:
POSDCRB
三、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一)胡戈·闵斯特伯格:
工业心理的主要创始,“工业心理学之父”
1、个人简介:
2、主要观点: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指出心理学家在工业中的作用:
(二)沃尔特·迪尔·斯科特:
工商心理学开创者
1、个人简介:
2、主要观点:
特点关心职工在生产中的态度和激励问题,以及暗示如何影响职工的行为。
四、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一)时代背景
(二)代表人物:
埃尔顿·梅奥
(三)霍桑实验:
1、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1924-1927年
2、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1927-1932年;“霍桑效应”
3、态度和意见调查:
1928-1930年
4、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1930-1932年
(四)结论:
1、人是社会人,企业管理应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而职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3、在企业中存在“非正式团体”,会影响其成员的行为。
若与管理者的目标一致,会促进生产;不一致,就会妨碍生产。
4、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西方管理
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一、人的本质:
1、人性:
人的共同属性,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自然属性:
人的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特征——由人的肉体组织决定的
(2)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
2、人的本质(本性):
人的属性的核心。
是使人成为人并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源所在。
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社会关系的总和:
经济关系(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基础,起决定作用
政治关系
思想文化关系
其他的人们相互关系
(2)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个性方面
核心集中体现核心
人性人的本质个性世界观
个性:
人的社会化进程的结果,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系统、智能系统、自我调节系统
个性倾向性:
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
二、人的价值:
指人生的意义与作用,人活着为什么
1、价值观:
价值的一项构成成分,评价人生意义与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
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思想、事物、现象和言行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态度与看法。
2、内容
(1)丰富多彩:
自我、政治、职业、友谊、婚恋等价值观。
(2)人生价值与人格价值
A、人生价值:
人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
B、人格价值:
人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人自身的价值,创造价值。
3、几种不同的价值观:
(1)神权至上的人生价值观(欧洲中世纪)
人蔑视自己、怯懦、自卑、上帝的奴仆
(2)人权反对神权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主张人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
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生幸福、人间欢乐。
(3)无产阶级的价值观——集体主义。
人生的价值是贡献和奉献。
建立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兼顾的价值观,融个人的价值理想与社会共同价值理想之中,并以最高的价值理想,成为最终的奋斗目标。
集中解决三个问题: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三、人的需要(马克思主义)
1、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可分为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三种需要;
2、把人的衣、食、住称为人的第一需要;
3、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等又引起新的需要;
4、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和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5、1891年恩格斯:
从物质资料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的层次:
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现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都将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
6、列宁:
共产主义劳动需要;
7、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四、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意义
1、研究管理心理学,正确评价人性理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的科学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重要理论根据。
第二节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人性假设是西方现代管理学的一种研究和实践的方法。
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有关人性假设有所谓“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和“文化人”等几种。
这种假设实际上反映了假设者对人——亦即职工群众的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管理学派。
一、“经济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经济人(唯利人、实利人、实惠人)假设: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2、历程:
边沁的享乐主义亚当.斯密(1723——1790)的经济学说(劳动交换论)泰罗(1856——1915)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雪恩《管理思想的演变》(1979)、《管理的原则,过程和行为》(与沃卫奇合著)等。
3、X理论
麦格雷戈(美,1906——1964)《企业的人性问题》(《企业中人的方面》)(1957),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
X理论和Y理论。
麦氏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
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天生懒惰,必须施与强迫,缺乏进取心,明哲保身,缺乏理性。
4、管理策略:
(1)以任务管理为重点(重视工作任务);
(2)“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重视物质因素);
(3)少数人参与管理(轻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
——“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法
5、析:
泰罗制
评议:
持X理论观点的管理者,只注重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把金钱当成一种主要的激励工具,并且把惩罚视为重要的有效的管理工具。
由此产生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结果反而引起职工的不满和反抗。
经济人的假设,实质上是早已被驳斥的遗传决定论的人性观。
现在,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认为X理论已经过时,但在个别中小型企业中,还能看到实行X理论的制度和方法。
至于X理论的思想影响,还是相当普遍的。
二、社会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社会人(社交人)假设:
人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而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2、提出者:
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1880——1949)提出《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45)(又称“人际关系理论”、“温和X理论”)
3、人际关系理论:
(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地位、成就等)、心理(人际关系、乐趣等)因素。
(经济人:
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即“士气”。
(传统管理: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3)注意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无形的组织有特殊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传统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
组织结构、规章制度)。
4、管理策略:
(1)管理者更应关心人,满足人在工作过程中各种社会需要;
(2)重视人际关系,培养形成归属感,整体感;
(3)重团体影响和团体奖惩,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者应起联络员作用;
(5)提出“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5、评议:
实行参与管理,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缓和劳资矛盾,增强归属感,大大提高生产率。
三、成就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成就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假设人都有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才能的要求,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到满足。
2、历程:
(1)马斯洛
(2)阿吉里斯:
美国行为科学家,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名誉博士,在哈佛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执教。
《个性与组织:
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1957年)
(3)麦格雷戈——雪恩
3、Y理论:
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问题》中提出的一种与X理论相对立的理论:
(1)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2)人能够实现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
(3)人能够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人在适当条件下,会接受和追求责任;
(5)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管理策略
(1)管理重点的转变:
①不象经济人理论,只重视物质因素,工作任务;
②不象社会人理论,只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
③把重点转移到人的工作环境上:
管理的任务只是在于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能够得到内在奖励的环境。
(2)管理职能的改变:
管理者不是生产的指导者(经济上),人际关系的调节者(社会人),而是一个工作设计师和服务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既不主张(象经济人理论)依靠物质刺激,也不主张(象社会人理论)仅靠人
际关系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是主张通过内在的激励来满足人的成就需要(包括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主张采取一种能保证员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的
制度。
(不采取监督、控制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制度)。
5、评议:
其管理措施值得借鉴。
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使工作对工人富有挑战性,让工人工作后能感到自豪,满足自尊。
四、复杂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复杂人的假设:
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因年龄、因时、因地和各种客观情况变化而出现不同。
2、提出者:
伍德沃德、劳伦斯、洛尔德
雪恩《组织心理学》
3、超Y理论(权变理论、应变理论)
莫尔斯.洛尔斯《超Y理论》(1970年)、《组织及其成员:
权变方式》
(1)人的需要丰富而复杂;
(2)人们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没有一套普遍的、固定不变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4、管理策略
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充分考虑个人与组织、正是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物质条件与社会心理因素、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等各项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灵活的管理措施。
五、文化人的假设
1、文化人的假设
人的行为及价值选择,是由所处的文化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企业文化: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
)
2、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的基本思想:
(1)企业最重要的特点应实施诸如把职工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终身雇用制;
(2)重视员工的培训;
(3)注意对人的经验和潜在能力进行的诱导;
(4)企业决策应集思广益;
(5)员工多参加管理;
(6)员工应认同企业文化。
析:
通用公司、IBM公司等公司的企业文化
六、对西方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借鉴与思考
1、对人自身的研究
2、对现实人性的引导
3、汲取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合理内核
第四章认知的个别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一般知觉过程
一、知觉的概述
1、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活动的一般过程:
(1)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对象
(2)对局部资料或不完整的线索、信息进行回忆补充
(3)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并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
(4)对知觉对象作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3、知觉分类
(1)依据分析器不同分: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摸知觉等
(2)依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分: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4、知觉的组织性:
人的知觉有凭借经验对感觉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的特性。
(1)接近原则;
(2)相似原则;(3)封闭原则;(4)连续原则;(5)极少组合原则;
5、知觉的理解性:
人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被知觉的对象,并能用词语把它的名称标志出来。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1、影响知觉的客观条件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
(3)刺激物的活动性
(4)刺激物的新颖性
(5)刺激物的重复
2、错觉现象对知觉的影响
(1)光渗错觉
(2)高估错觉
(3)对比错觉
(4)线条干扰错觉
(5)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
3、意义:
首先,可以将错觉规律运用到建筑设计,生产环境的布置,生活环境的美化,创造最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其次,有助于人们对生产事故作科学分析,科学分析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尤其是错觉因素造成的,可以加强防患。
4、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
(1)过去学习经验的影响
(2)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3)暗示与从众心理的影响
(4)动机与需要对知觉的影响
(5)情绪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6)注意对知觉的影响
(7)思维品质对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知觉
一、什么叫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1、定义:
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2、与普心中知觉的区别:
更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3、意义:
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一)对他人的认知
1、含义:
对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其他人的感情、动机、意向、性格等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知觉。
2、影响因素:
(1)知觉者的特征:
热情、冷漠、猜疑、认知深浅、自知水平
(2)被知觉者的特征:
地位、角色、水平、接纳与排斥等
(3)情境因素:
交互关系、组织层次、简繁程度、稳定性等
(4)认知与评估的条件:
标准或图式等
3、对他人知觉的线索:
表情、行为
(1)面部表情的认识和判断:
(2)目光接触:
(3)身段动作的表情识别:
(4)言语表情的识别:
(二)人际知觉
1、含义: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2、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
(2)主体本身的特点:
知识经验、情绪状态、态度倾向等
(3)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是否有全局观念、纪律观念、发展观念、革新观念;对职位的认识等
3、人际技巧:
知己要求;知人要求;言语要求;行为要求;表情要求:
真诚、丰富、适度、
(三)角色知觉
1、含义:
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2、角色知觉过程:
(1)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结合:
(2)角色行为与角色评价结合:
(3)角色意识与角色确立能成功扮演角色
3、影响因素:
(1)社会角色期待的影响:
(2)社会角色冲突的影响:
(3)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
(4)角色负担:
第三节自我知觉
一、什么是自我和自我知觉
1、自我的含义:
广义:
一切个体能够称之“我的”之总和。
狭义:
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与控制。
2、自我知觉的含义:
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3、自我知觉与他人知觉的区别:
(1)自我知觉的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
(2)一般讲自我知觉的信息比知觉他人多一些
(3)人们对自己的知觉往往采取“以人度己”的方式,对他人的知觉采取“以己度人”的方式
二、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
1、生理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三、自我知觉的形成
1、以人为镜,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2、扮演角色,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
3、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
4、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四、自我知觉的误区与管理
1、误区
(1)过于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2)过于自卑,缺少自信心
(3)过于消极、被动、依赖
(4)过于相信经验的局限与宿命观点
(5)过于相信环境与外因的作用
2、自我管理方法
(1)改变与改造环境,促进自我的发展
(2)通过再社会化途径,改变与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3)脱离不良环境,以利自我发展
(4)回归社会,适应环境,以利自我免疫与发展
(5)从他人、社会、团队、大局、全局、未来的角度看问题,超载自我
第四节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与社会认知障碍的克服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首因效应:
1、定义:
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2、对组织管理有重要意义:
(二)近因效应:
1、定义:
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
二、晕轮效应:
1、定义:
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意义:
有助于克服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也有助于了解其他人产生这种偏向的原因。
对知人善任,防止以貌取人有积极意义
三、社会定势现象
1、定义:
对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刻板印象。
2、意义:
对社会知觉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四、制约现象
1、定义:
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常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接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
2、作用:
容易夸大环境的作用,造成社会知觉的假象,使认识产生偏差。
五、其他影响因素
1、线索偏差:
由于他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盖,而受迷惑,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
2、迷信心理:
3、情绪效应:
4、投射作用:
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投射到别人身上去。
第五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的概述
1、定义:
能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
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