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91288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7.61KB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考试试题.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考试试题
天水市三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三级第三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第
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
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
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
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
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
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
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
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
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这也是因为北京相对比较缺水,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
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
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
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
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来源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
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规则。
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亲情,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主要依据风水之说。
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
“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
“巽”是东南方向,占风位,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
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的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由于人多地少,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但是一些建筑师还是难舍四合院情结,于是在现代的建筑中,还是融入了四合院的一些符号和理念。
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空中四合院。
另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内院式别墅。
内院式别墅不同于西式别墅,也不同于传统四合院,主要是在现代别墅的设计中采用了四合院房在外、院在内的特征,使这种别墅更为内敛,更具私密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建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四合院是元大都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B.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
C.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在规制、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
D.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主要依据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四合院的样式。
2.下列有关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
B.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
C.四合院的封闭式小环境体现了人在动荡中想要寻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的心理。
D.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具有体现亲疏、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南方的四合院在院落设计等方面一定与北京不同。
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
C.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处事隐忍的一面。
D.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比如“强化亲情”的作用于现今建设法制社会是无益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
自其祖始居无锡。
父夔,终龙图阁待制。
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
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
纲进曰:
“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
”太宰时中忿曰:
“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
”纲曰:
“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
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
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
”纲泣拜,以死邀之。
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
“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上感悟,遂命辍行。
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
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
上遣李梲。
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
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
纲谓:
“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
”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
上慰谕曰:
“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
”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
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
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
纲奏言:
“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
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
”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
“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
”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
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
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
“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
”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李纲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李纲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李纲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
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李纲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李纲也因此被罢免。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5分)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
(5分)
9.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路难》中便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豪华的生活
(日)星新一
“可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用!
”S先生无精打采地嘟囔着。
他多少也领到了点奖金。
可是,去了还债,再添点生活必需品,就一点也不剩了。
不,准确些说,不是一点也不剩,而是只剩一张纸币了。
想整批地买些东西,或尽兴地旅游一番,这钱实在是不够用。
索性买一张彩票吧……忽然,他脑海里又闪现出一个惊人的主意。
他想起了附近那个神社,传说还很灵验呢,于是他去了,低下头开始了祈祷。
这一来,不知从哪里立即传来了说话的声音:
“好吧!
叫你遂心如愿。
”
他四下瞧瞧,连个人影也没有。
啊!
方才一定是神仙显灵了,怪不得说话的声音是那样庄严矜重。
S先生不由得把仅有的一张纸币投进了香资盒里。
他诚惶诚恐地说:
“请您开恩,让我也领略一下豪华生活的滋味吧!
可是为什么这么快,我的祷告神佛就知道了呢……”
“最近,不信神佛的人越来越多,听说香资的收入也减少。
所以,神仙有时候必须显示一下神仙的威力。
”
“说起来,我的命运还不坏。
香资也已献上了。
不过,能不能灵验呢?
”
“心诚则灵。
神仙是不会说谎的,安心地等待吧!
”
S先生用舞蹈般的步伐走回了公寓,独自一人仰卧在冷冰冰的屋子里。
“真是谢天谢地,太令人感激了。
不过,真的会遂心如愿吗?
是啊!
需要等待,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打听一下就好了。
虽说不会撒谎,可若是几十年之后才……”
这时,好象有人来了,那里站着一位陌生的男人。
“您是哪一位?
有什么事……”
“送货来啦。
”
他记不得有这么回事。
正在纳闷儿,物品已经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屋里。
有地毯、成套的接待宾客用的家具、坐钟、大型电视机……还有高价的洋酒,也混在一起运了进来。
那男人走了以后,S先生轻轻地一一抚摸着送来的物品,心里有些疑虑:
这该不是幻觉吧?
然而所有的物品分明都是真的,而且是全新的。
送东西来的到底是谁呢?
他能想到的只有一个,除了方才那位神以外,还会有谁呢。
他再一次赞叹起神的威力了。
把送来的物品一一摆好以后,屋里过去那种寒酸气一扫而光,变得豪华极了。
S先生坐在沙发上,尽情地品尝着豪华生活的滋味。
但,总有些美中不足之感。
S先生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独身汉呢!
那么,这不足之处在哪里,他自己很快也就意识到了。
“我不应该有什么怨言。
可是,如果能够叫我一切都遂心如愿,我多么希望更完满些呀!
”
他正在这样嘟嘟囔囔,又一次响起了敲门声。
他开门,吃了一惊,一位年轻、美貌的女郎正笑容满面地站在那里。
“啊!
叫您久等了,不必客气,请进吧!
”
S先生用极其兴奋的语调表示欢迎。
仿佛又一次进入了梦境。
他想碰一碰美女的手,但又觉得为时过早,何必那么着急呢!
相反,他倒是掐了自己一下,好疼,一切都是在现实之中。
他面对着端坐在椅子上含羞带笑的女郎,真不知从何说起。
“唉,何必那样害羞。
您做什么工作?
”
“啊啊,我在百货商店上班。
”她提到了一个一流大百货商店的名字,那是一个因为店员的教养好而出名的商店。
作为婚姻的对象,那里的店员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S先生感到十分惬意。
“是呀!
那么就请随便些吧,不必拘束,因为您为什么来的,我十分清楚哟……”
听他这么一说,女郎这才流露出轻松的表情。
“既然是这样,那就好说了。
其实,我是因为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传票,竟把应该送到别处的东西送到您这儿了……”
“什么?
”
S先生还在发愣,运货人从门外进来,已经把物品接连不断地运了出去。
那位女郎也一同扬长而去了。
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
S先生走了出去,跑到神社,大发牢骚:
“神哪!
你太冷酷无情了。
”
“少说废话。
这就是一张纸币的份儿。
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
”
听着这庄严的声音,S先生又嘟囔起来:
“真是世道艰难啦!
这钱,一点也不顶用!
”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梦幻和现实交织,如神仙显灵、美貌的女郎到来是梦幻,而S先生领到奖金、钱不够花是现实,小说主题在梦幻和现实的交替中得到彰显。
B.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挖掘社会中小人物的“人性”与“欲望”。
C.小说中女郎“含羞带笑”,是因为她不好意思开口向S先生解释物品送错的事,而她后来“流露出轻松的表情”,是因为她误认为S先生明白了她的来意。
D.那位年轻、美貌的女郎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单,才让S先生经受了物品“源源不断地运了出去”的大悲。
E.小说中的S先生由享受“豪华的生活”复归贫穷,“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而神提醒他“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就得更加虔诚地向自己祈祷。
(2)文中的S先生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6分)
(4)S先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九旬叶嘉莹: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诗是这样写的: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求自己:
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
“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
“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
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
(6分)
(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
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__________、缠绵悱恻的唱腔。
②如今书坛画坛到处是圈起来的围墙篱笆,且展出的作品__________。
若去看看那些展览,你悲哀的并不是这些艺术家,而要浩叹这个时代的荒芜来了。
③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
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我__________。
A.不瘟不火良莠不齐无能为力B.不温不火参差不齐爱莫能助
C.不瘟不火参差不齐无能为力D.不温不火良莠不齐爱莫能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B.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推动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第三次 检测 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