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docx
- 文档编号:591110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71.88KB
翻转课堂.docx
《翻转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转课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转课堂
去年十月下旬,我应邀去山东省昌乐一中做题为《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的讲座。
当时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已经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两大模块的构建,第三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已经提出,但是,如何完成超越“先学后教”、完成课堂学习阶段“导学一体”模式建构,还没有满意的原型。
考虑到昌乐一中已经启动翻转课堂实验,我提出先看晚自修,以便观察昌乐一中翻转课堂在课前学习阶段的情况。
张福涛副校长随机邀请我第二天早上听一听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然后给大家作讲座。
我欣然领命。
10月24日晚上,我在江苏徐州完成讲学之后赶到山东潍坊,然后马不停蹄赶到昌乐一中,进入高一年级的一个教室看学生晚自修。
学生正在安静地学习,他们有30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做学习笔记和自主完成作业,有问题可以记录在侧栏,没有问题的学生做跟踪练习。
他们有15分钟开展协作研讨,讨论那些个人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组长要汇总疑难问题。
10月25日上午,我跟踪听这个班级的课。
基本流程是作业,协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出彩的是展示活动。
昌乐一中的展示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作show”。
他们把展示、质疑、阐释融为一炉,即锻炼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品质,既涵养平等对话,又激发创新潜能。
我建议称之为“展示、质疑、阐释一体化”,这可能是昌乐一中独创的。
从第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翻转课堂的两个阶段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那么教师是不是显得无足轻重?
否也。
最出彩的其实仍然是在展示活动中。
在全部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学生经过作业、协作、“展示-质疑-阐释”一体化,已经没有新的质疑,如果不存在问题的话,似乎可以圆满结束了。
但是,教师发现了问题。
不过,他并没有指出学生什么地方错了,也没有宣布了然于胸的“绝对真理”,而是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使学生发现不足、修正错误。
不过,学生的修正并没有完全到位,这时候,教师仍然没有指出什么地方错了,应该怎么样,而是继续抛出问题,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就这样,大约连续五、六个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思考、修正、迈向真理。
当所有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学生表现得极其兴奋。
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他们自己解决的。
这就是学习成就感的体验!
教师采用的方法,其实就是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亦称助产术,我们称之为“问题引导”。
这种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省存在的不足,自己解决问题求得真理,从而收获学习成就感。
这样一种模式正是微课程教学法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中的“导学一体”。
昌乐一中翻转课堂实验的意义在于:
坚持了先进教育理念与本地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聪明才智,赋予学案、展示以新的内涵,渐渐淡出“预习”,走向课前自主学习,走向课堂展示、质疑、阐释一体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教师不仅开始从课堂的教授者转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且开始转向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问题引导者”,从而成为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三个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原型。
经过对昌乐中学第一手资料的质的研究、提炼,2013年12月,我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发表“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的文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问世。
它以教师“幕后”的指导、帮助为坚实基础,呈现出超越“先学后教”的课前学习“导学一体”;以课堂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阐释”为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式,以“问题引导”为课堂学习指导的优选方案,完成了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微课程教学法的整体架构,成为变革教学方式,蚕食应试教育领地的现实力量。
一个月前到了潍坊一中。
虽然时隔一个多月,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那是刚过国庆节的时候,我接到了潍坊昌乐一中张校长的电话,邀请我去学校讲学。
当时我十月份的档期排得满满的,于是和张校长约定,到20日之后再联系。
后来徐州市电教馆周岩馆长邀请我24日去徐州给名优教师讲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我想,从徐州到潍坊比苏州去潍坊要近一半路程,顺道去潍坊,算是两便了。
我把这一信息告诉张校长,征求张校长的意见。
张校长立马拍板,安排我在7月25日上午给老师们讲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
考虑到昌乐一中已经开始翻转课堂实验,我提出晚上看学校的晚自修,第二天早上听课,然后和大家做个交流。
双方一拍即合,张校长又安排课后增加一个简短的研讨。
潍坊之行的行程可以说是排得满满的。
10月24日上午,我在徐州市名优教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班作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的报告。
下午4点多钟,乘上去青岛经潍坊的高铁。
到达潍坊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多。
学校教科室肖主任已经在车站等候。
我们见面之后,连宾馆都没去,就直接驱车去昌乐一中。
晚上的昌乐一中灯火通明,学生都在教室里参加晚自修。
肖老师介绍,除了住宿生之外,走读生也都在学校参加晚自修,因为他们的家离开学校也就在一公里之内。
我们去了第二天要听课的班级。
张校长和参加翻转课堂实验的初一、高一年级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在。
我一边向他们了解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一边和他们一起观察孩子们自修。
教室里很安静,黑板旁边的屏幕上投映出自学的任务。
学生分小组围着自修,寂然无声。
课间稍事休息后,学生开始协作讨论疑难问题,然后进入做题。
我问学生自主学习中是否有困难,他们自信地告诉我,一般不会有问题,如果有困难的话,他们在晚自修上可以协作讨论,实在有困难,还可以向老师请教。
从学生的回答中,感觉学生十分坦然,能够适应翻转课堂学习方式。
晚上到宾馆,我把晚自修拍摄的照片做成PPT自动播放,表达我初到昌乐一中的感受。
第二天,我们去昨晚看晚自修的那个班级听课,我的目的是看一看,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这是老师们在翻转课堂中遇到的一个难点。
课堂教学照例要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还要给出进阶任务,让学生采用协作学习的方法尝试完成。
同时,教师请其中三个组的学生各自推荐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解题。
解题之后,又请他们本组的学生予以解说。
这使我想起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实验室所做的一个用各种方法指导学习24小时之后,学习材料的保持情况,结果如下:
各种学习方法指导下,24小时后学习材料保持率示图
以上图式显示:
传统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其中最差的就是讲授法;建构主义学习法效果普遍较好,其中以“教其他人/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效果最好。
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学习成果,实际上就相当于“教其他人/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
事实上,课堂上发生了非常发人深省的事情。
前面介绍了学生在黑板上结题之后,同组学生上场解说,这简直就是在当小老师,内化的效果当然会很好。
但是,学习并没有止于此。
学生解说完毕,照例都要请全班同学质疑。
事实上,也确实有学生提出质疑。
那么这位解说的学生就要继续阐释。
于是,学生不断地在展示的过程中互动,在互动中升华认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老师发现了学生阐释中存在的问题。
但他不是急于纠正学生的偏差,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不足,最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觉得这几乎是一个绝妙的高招,类似于古代智者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助产术”。
他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知识点,而是通过诘问,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从而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做,不仅仅是高清了知识点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成就感的体验,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当于送了一个最好的老师给学生(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回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问题。
是否能够称之为展示、质疑、阐释一体化内化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是互动过程中的问题的解决、解释者,教师则是互动过程中的引导者、助产者。
互动的结果是很好的知识内化与能力拓展。
课后,张校长组织听课教师与我一起研讨。
任课教师介绍了课的设计,我呢,对那位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做的努力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那天最后是我的报告会,记得时间大概已经10点了,然后我作了两个半小时的报告《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把我对昌乐一中的印象,以及我所了解的微课程实验最新成果给老师们作了介绍,并且让一位没有制作过微课的教师当场登台录制微课。
事后,这位教师坦言,不想上台是因为从没做过微课,做完微课之后感觉一点都不难。
我想,能够帮助打消对微课的神秘感,那么,制作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或导学案)给出的任务的微课就一定会很快普及。
2014年6月21、22日,学校给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赴昌乐参加“翻转课堂”课题研讨会暨昌乐一中现场观摩会。
听取了山东省教育研究院刘主任和昌乐一中张校长等专家的报告并赴昌乐一中进行现场的观摩学习,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有一定的认识。
下面我就把自己学到的一些东西和不成熟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解读“翻转课堂”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1.起源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
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
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
翻转课堂模式由此诞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2.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就是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自习(或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自习(或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中,知识是在导学案(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通过微课帮助获得的。
网络技术、微课、导学案成为翻转课堂的三大支点。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比较
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
教师
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
学习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
被动接受者
主动研究者
教学形式
课堂讲解+课后作业
课前学习+课堂探究
课堂内容
知识讲解传授
问题探究
技术应用
内容展示
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工具
评价方式
传统纸质测试
多角度、多方式
3.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其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关键的组成部分。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微课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平台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进行一对一指导。
课堂上帮助学生在“对话”和“协商”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什么是微课
作为翻转课堂重要辅助手段的微课,是指时间一般不超过8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内容的小视频。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微课不可能是教师讲课全部内容的“大搬家”,而应是精心选取一个碎片化的“点”展开教学。
微课内容设计可以丰富多彩,但数量上每课时一般以1—2个微课为宜。
微课对学习者而言,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有利于根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二、昌乐一中“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生“吃不饱”,弱科生“吃不了”,学生自学能力不强等一些问题,昌乐一中借鉴美国“翻转课堂”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出了“继承集体备课、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构建由微课、网络视频平台和平板电脑组成的视频教学系统”这一中西结合的“组合药方”。
翻转课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昌乐一中特色的“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段”是指“自学质疑阶段”和“练习展示阶段”两种课型。
“四步”指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
课时规划、微课设计、两案编制、微课录制(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录制有趣味性、时效性、针对性的视频)。
“十环节”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十个环节,其中自学质疑阶段包括:
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
训练展示课阶段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总结反思”五个环节。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翻转课堂
在第二天我们赴昌乐一中,观摩了邱老师的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课前,教师的备课首先是内容设计,在整合教材基础上依据学情,合理规划本节课为三大知识点,其次是确定目标,充分考虑课标要求和学生基础来设计目标要求,并且在学案每部分标题后面尽可能跟上具体目标。
第三是学案设计。
原来的“一案”变成了“两案”(自学质疑课学案和训练展示课学案),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建议。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精选习题,使学生借以学到新知识或练习已学过的知识技能。
最后是精选2—3个难点,制定微课录制计划。
微课要精简语言,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一看就懂,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很少的次数也能看懂。
这节课分两个课时完成,分别是“自学质疑课”(相当于以前的自习课)“训练展示课”(相当于以前的常规课)。
在第一节“自学质疑课”上,学生在教师精心编制的学案指导下开始一步步学习活动,教师负责在教室巡视观察,解答个别疑问,整节课可以分为五步。
第一步,教材自学。
(用时约15分钟)教师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对照学案,根据课本把学案补充完整,并用铅笔把知识点在课本上勾画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本节课主要讲了三大知识点: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
对于前因后果学案都标注的很清楚,需要学生根据学案上的自学建议自学完成,对于重难点《辛丑条约》标注要求学生5分钟时间熟记,这样在对本节课知识有了基本掌握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思考题:
回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这个问题就把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的知识联系了起来,学生自行填写完毕,有疑问的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可以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问,老师也会进行点拨。
学案是帮助学生达到良好预习效果的“路线图”,在这个阶段,因为有自学要求和方法,学生能用正确高效的方式完成预习,积极性比较高,这就避免了传统课堂上学生自学漫无目的、泛泛而为的状态,而且因为有老师的巡视观察,课堂秩序很好,没有出现扰乱秩序的行为。
第二步,微课助学。
(用时约10分钟)自学质疑学案完成后,用自己的平板电脑观看老师提前录制好并上传到平台上的微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微课主要是动态图片配合教师讲解展示本课重难点,学生经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三个知识点及相互关系。
对于学案中写的不完善知识点用红笔修改,并在边栏里做好相应笔记,及时查缺补漏。
微课针对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解决预习难题的“点睛笔”,学生可以根据上一环节预习情况,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观看微课,课堂上我观察到部分学习能力强的优秀生疑问少,看一遍就能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有些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反复看(暂停、重放都可),这就避免了“齐步走”,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有效地避免两极分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第三步,合作互学。
(用时10分钟)主要是小组内部解决疑问,首先,由本组组长主持,统一学案中题目答案,并用红笔修改。
其次,说出你的疑难问题,组内其他同学评议补充,评出组内最佳答案。
再次,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把疑惑写在纸上,交给课代表或是以小组为单位写在黑板上。
最后,小组内部互查记忆重点问题。
在课堂上,在小组长带领下,讨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兼顾小组内不同学习水平同学,避免我们以前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而且组长的作用充分发挥,无论是积极性还是效率都很高。
第四步,在线测学。
(用时3分钟)完成微课后的检测,学生在提交答案后,可以查看正确答案和解析。
老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查看每个学生的检测情况和全班的整体状况,便于下一节课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讲授。
第五步,整理所学(用时3分钟)根据自身实际,查漏补缺,完善整理本节课基础知识。
通过以上几步,所有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能掌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预习内容,相当于以前自习课加上大约30分钟新授课的学习程度,时间利用效率被大大提高了。
第二节训练展示课,课上一开始教师课件出示训练目标,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树,教师补充完整,从课堂反馈看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知识树,用时大约5分钟。
疑难突破中,针对各组汇集的疑难问题先小组之间合作解决,然后教师进行引导性讲解,比如问题“有同学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这一观点对吗?
为什么?
”邱老师先请同学回答,答案不一致,然后邱老师进行引导性讲解,最终得出否定的结论。
又比如针对部分学生不理解“使馆区”概念,邱老师出示问题“《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区与今天北京的使馆区有何区别?
”同学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在这一环节,老师不再一厢情愿地设计问题和讲解,而是针对学生共同的问题分析,老师讲解有针对性,学生听讲有目的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老师从而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辅导,在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中,解疑答惑。
这样师生的信任度增加,师生的合作真正进行。
用时大约10分钟。
合作学习中,学生完成训练展示学案中的练习,然后以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教师再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点评。
用时大约20分钟
最后,教师再对于本节课的难点:
《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结合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情感升华。
用时大约10分钟。
我们可以看到,训练展示课相当于把原先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都拿到课堂上完成,因为有小组和教师在需要时可以讨论、帮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小组、教师的帮助下当堂巩固。
因为有上节课的自主学习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困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一对一教学真正走进了课堂。
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了组织纪律、调控时间的作用,如一个主持人一般,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
而课堂上的时间,这充分还给了学生自己。
完全由学生自己的阅读、练习、思考、质疑、交流、互助、研讨构成,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学堂”的教育观念。
因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节奏学习,不管在自学阶段还是训练阶段,处在两端的学生都是受益者,在个性化学习中比以前走的更远。
四、我们离翻转课堂有多远
(一)学案编写
我们的学案编写分为导入、导学导研、课堂展示、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检测)等环节,与昌乐一中的二段、十环节相比,导学导研即为自主质疑、合作学习,课堂展示即为训练展示,课堂检测即为在线测学,而我们的差距:
首先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教学设计,其次是技术的运用,一是微课程的实施使用,二是在线测学更加灵活。
(二)课堂实施
通过连续的两节“自主质疑”和“训练展示”课,使我感触颇深,网络技术的运用,使自主学习更加灵活。
自主质疑课,一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进行学习,二是通过微课对重点内容进行剖析学习,三是组长检查,相互研讨。
训练展示课,我们是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为主,而昌乐一中的做法是学生回答,学生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次由学生来进行回答,这样通过反复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脱离了教师的一味讲解和灌输,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难点的点拨。
相比较而言,我们所做的合作学习与展示还是表现在形式上,并没有达到实效。
(三)技术保障
第一微课的录制。
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因此微课录制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网络资源。
一是平板电脑的配备,二是学生在线学习能力的培养。
马云曾经说过: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昌乐一中打开了教育的新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独特魅力和美好前景。
希望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会,抓住这次研修的机会,推动课堂的完美蜕变,也促成自身的重大转变和迅速提升,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永葆青春和活力!
6月21日至22日,有幸参加了“山东省'翻转课堂'课题研究暨昌乐一中现场观摩研讨会”。
此次学习可谓是不虚此行,虽说一路舟车劳顿,但丰厚了收获使自己忘记了疲劳。
6月21日下午,在潍坊市委党校会议大厅,千人大厅内座无虚席。
首先,昌乐一中的张校长做了有关“翻转课堂”研究与实施、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初步探索以及实验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等方面的报告。
接着省教科所的领导也就“翻转课堂”课题研究做了报告。
6月22日上午,现场观摩了昌乐一中初一英语的“翻转课堂”展示课:
一节“自学质疑课”,一节“训练展示课”,并聆听了专家的点评。
通过聆听报告、现场观课及专家评课,对“翻转课堂”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理解的“翻转课堂”,可以说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将传统教学方式中“对知识的传授环节(老师授课)”与“学生的知识内化环节(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进行了“翻转”。
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生角色的变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
教师不再是课堂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与指导者,学生则转变成为学习的主动研究者,不是简单的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
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学习的节奏,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数字化设备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而在课堂上,侧重的是问题的探究,而不是知识点的讲解。
昌乐一中通过摸索与探究,形成了符合其自身的“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u “两段”是指“自学质疑课”与“训练展示课”这两种课型。
在初一英语的“自觉质疑课”上,学生借助教师课前设计的“自学质疑学案”及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自由地拖动或暂停),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把握学习节奏。
本节课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内容,完成自读教材、预习题并做好课堂笔记以及疑难问题,然后小组长汇总本组问题,在组内能解决的就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线提交给老师,老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解答与点拨。
“训练展示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训练的目标,然后进行疑难突破环节,学生根据平台的数据分析,重点解决学生提交的疑难问题以及在线测试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习题。
小组讨论以及课堂展示则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u “四步”则指的是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
课时规划――难点精选――教学设计――微课录制
u “十环节”是指学生学习的十个环节:
自学质疑课:
目标导学――学案导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
训练展示课:
目标导学――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
可以看出,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微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的“自学质疑”阶段。
何为“微课”?
从课堂上学生使用的“微课视频”来看,“微”,意为“小”,“微课”就是“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
其特点为“时间短――1至8分钟”、“目标明确――每一节微课都有明确的要达到的目标”、“内容精――重点讲解某个知识点(也可以说一节微课集中解决一个知识点问题)”。
通过观课,我感觉“翻转课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在“学案”与“微课视频”的辅助下,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掌握本课的学习点,老师不用担心“漏掉”知识点,学生在自主质疑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及提出质疑的能力,还在与其他同学的相互探究中提高了解决问题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当然学生还可以在线或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助。
“翻转课堂”同时对老师在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过去老师是“课前备什么,课上就讲什么”,而“翻转课学”则要求教师在课前制定好课题的计划,制定教学难点与重点,还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翻转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