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docx
- 文档编号:591055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21KB
政治.docx
《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
2012年考研思想政治
理论大纲变化考点解析
(《2012考研政治考点解析》增补本)
常红利
与2011考研政治大纲对比,2012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考点变动的特点:
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总量减少、局部调整、要求提高。
相对于2011年考研政治大纲来说,2012年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五门课程的考点总量由2011年的570个左右减少合并为543个左右。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207个减少合并为192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由142个减少合并为由140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122个减少合并为114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85个减少合并为80个;《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政治》保持不变仍然为14个。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新增考点(在考点上括号里面的是今年大纲新增加的)
1.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考点解析】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2.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考点解析】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
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考点解析】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
【考点解析】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
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从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修改考点(考点上划横线的为今年考试大纲修改后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修改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考点解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成长。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这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总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这几次工人运动均遭失败。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修改为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考点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此外,唯物辩证法的各对基本范畴,都具有重要的方法意义,都可以也应该应用到我们想问题和办事情中去,化为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修改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考点解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由于反映社会存在的方面不同、方式不同,因而作用也不同。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修改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考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5.经济基础的内涵。
上层建筑的含义。
修改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考点解析】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修改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考点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修改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考点解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这一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修改为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考点解析】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有的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有的则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合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考点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显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合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考点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
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强度,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1.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
修改为资本循环;
【考点解析】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这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2.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修改为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考点解析】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该规律的存在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有重要影响。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然而这个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总是能够经常具备的。
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1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合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考点解析】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第Ⅰ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Ⅱ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14.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合并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考点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
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15.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修改为垄断与竞争;
【考点解析】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原因在于: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
在竞争范围上,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16.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修改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这些制度主要有: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
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再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
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17.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修改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考点解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三、删除考点
1.联系与发展。
2.否定之否定。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5.资本积累的含义。
(后边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涵盖此知识点)
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新增考点无增加内容
二、修改考点无修改考点
三、删除的考点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2.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