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附作业设计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90940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56KB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附作业设计及答案.docx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附作业设计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附作业设计及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重点
难点
1.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13 只有一个地球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áo)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①作者为什么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
但是,同茫茫宇宙❶相比,地球是渺(miǎo)小的。
[句导读:
这句话说明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珍贵的,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在群星璀(cuǐ)璨(càn)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②这句话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方法进行说明?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
段导读:
写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很渺小。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句导读: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拿矿物❷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❸,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句导读:
这句话说明了矿物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kānɡ)慨(kǎi)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段导读: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③“本来”一词说明了什么?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❹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❺。
段导读:
人类的破坏,使一些可再生资源不能长期为人类作贡献。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段导读:
提出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
段导读:
用数字科学分析,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⑤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
段导读:
说明移居月球也是遥不可期的。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⑥为什么宇航员用“可爱”和“容易破碎”来形容地球?
]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段导读:
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⑦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
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知识点详解☜
①重点句解析:
作者将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关系。
这样写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
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❶宇宙: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②“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是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像一叶扁舟”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
采用这些说明方法,更加准确、形象地写出地球的小。
❷矿物:
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❸恩赐:
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③重点句解析:
“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同时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人类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❹滥用:
胡乱或过度地使用。
❺威胁:
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④重点句解析:
这两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
“至少”一词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⑤反问,强调没有几个人能够去火星或月球居住,所以我们更应该精心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⑥重点句解析: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而“破碎”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⑦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告诉读者:
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地球仪、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2.学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义,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二 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一读。
4.同桌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三 品读感悟
1.感悟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读一读。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裹着水蓝色的“纱衣”的晶莹的地球,它是那么美丽,那么壮观。
学生把课文中描写地球的美的句子读出来。
接着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
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了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人类成长。
这样,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把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朗读中。
(2)让学生感悟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3)老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感到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证明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
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的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
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①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段话。
抓住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的自私。
②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要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③理解第4自然段的内容,明白“本来”的意思,想想如果去掉它,行不行,为什么。
(3)你知道什么是“生态灾难”吗?
举例说说。
(4)老师出示“表明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的环境状况。
(5)看!
所有的生态灾难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两段话?
(学生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地球遭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4.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
(课下作业)
课后反思
1.教师让学生大胆设想,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
3.引导学生找出并了解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课文,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同学们交流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 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自由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3.讨论:
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
)
4.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 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
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
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交流、汇报。
我们这个地球既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
(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大家写的宣传口号很有感染力、号召力。
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
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布置作业
1.同桌讨论,设计一则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2.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进行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应该在课文的学习中渗透。
2.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作为小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你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把范围缩小到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把问题变得符合实际。
3.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完善、避免。
板书设计
13 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太可爱、太容易破碎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资”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1)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十分短缺,应该合理开发利用。
(2)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课外(资料)。
(3)李叔叔每个月的(工资)虽然很少,可是他每个月仍拿出钱来(资助)山区的贫困学生。
2.扩写下面的句子。
(1)地球很美丽。
(2)木舟在漂泊。
3.有同学说,我也知道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的重要性,但我自己保护别人还是破坏,那还有什么用啊,地球环境不一样被破坏了?
你说呢?
备课资料
地球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离太阳远近的次序计为第三颗。
形状像球而略扁。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时56分,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
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等生存。
有一个卫星——月球。
神舟七号 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
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
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
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
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
只有一个地球!
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注: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只有 一个 地球 教案 作业 设计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