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背诵材料.docx
- 文档编号:589786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72.80KB
生物必修2背诵材料.docx
《生物必修2背诵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2背诵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2背诵材料
生物必修2基础知识背诵
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1.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花蕾期先除去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
然后,套上纸袋。
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掉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3.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测交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1:
1。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F1能够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所在,因此,只要能够证明F1能够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就可以证明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方法有:
自交法:
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隐性两种类型的个体即可证明F1产生了两种配子。
测交法:
F1与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出现显、隐性两种类型,比例为1:
1,即可证明了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花粉鉴定法:
例如水稻的花粉遇碘液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且比例为1:
1,即可证明杂合子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且数量相等。
7.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8.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彩球的组合代表雌配子和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受精卵。
第1章第2节孟德尔尔豌豆杂交实验
(二)
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说):
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数量比例是:
1:
1:
1:
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16种,性状表现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3:
1。
2.让子一代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测交),后代表现型有4种,比例是1:
1:
1:
1。
3.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试验材料;
(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
(假说演绎法)
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原始的生殖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
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3.同源染色体:
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一般以不同颜色表示),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4.联会: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初级精母细胞
5.精子的形成
染色体单体分开
联会、四分体(互换)
有丝分裂
增殖
精巢中的精原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染色体复制
精细胞
精子
精原细胞
体积增大
精细胞
精子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n)
(n)
(n)
(2n)
(2n)
精细胞
精子
(2n)
第二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
变形过程
初级卵母细胞
6.卵细胞的形成
(退化消失)
第一极体
染色体单体分开
第二极体
极体
联会、四分体(互换)
有丝分裂
增殖
卵巢中的卵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卵原细胞
极体
体积增大
极体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次级卵母细胞
卵细胞
(2n)
(2n)
(2n)
(n)
(n)
第二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
7.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8.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9.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象和曲线的比较
染色体
DNA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10.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无
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生殖细胞,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
体细胞,2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
相同点:
染色体都复制一次,分裂过程中均有染色体、纺锤体等的出现,均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过程。
11.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原因:
①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的遗传物质有差异。
②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2.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这其中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生物膜的流动性。
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意义。
14.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原因是:
①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过程相同。
②同一时刻不同细胞可能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推论(类比推理法):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由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译法)。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有隔代遗传现象。
(4)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母病子必病)例如:
红绿色盲、血友病
3.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显性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2)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具有世代连续性。
(4)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父病女必病)例如:
抗维生素D佝偻病
4.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无论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上都不一样,许多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格里菲思根据实验结果推测: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有“转化因子”,将无毒型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实验过程中出现基因重组)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2.实验设计思路:
把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等物质的作用。
3.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目的:
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2)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过程: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被35S和32P标记,(分别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32P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35S标记或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然后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32P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4)实验表明: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实验同时证明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而且还证明了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5.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2)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6.生物的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极少数的病毒遗传物质不是DNA,而是RNA。
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1.DNA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千上万个4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
2.结构特点: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外侧: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碱基对的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
3.双链DNA中嘌呤碱基的量总是等于嘧啶碱基的量。
在双链DNA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并为碱基总数的一半。
4.DNA分子的特点:
⑴稳定性:
指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原因:
①DNA分子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从头至尾没有变化。
②碱基配对方式始终不变。
⑵多样性:
组成DNA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不同的DNA分子其碱基(对)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⑶特异性: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
5.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
(2)如有T且A=TC=G,则为双链DNA;
(3)如有T且A≠TC≠G,则为单链DNA;
第3章第3节DNA的复制
1.DNA复制的时间:
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2.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3.特点:
(1)边解旋边复制。
(2)半保留复制。
4.条件:
(1)模板:
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2)原料:
4种脱氧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必修 背诵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