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docx
- 文档编号:589536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8.88KB
高二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docx
《高二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教学目标】
⑴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多义词、同义词。
⑵学会理性分析和使用新词语。
⑶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重难点】
⑴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多义词、同义词。
⑵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教学目标】
⑴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
⑵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多义词。
(难点)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微须”的故事
在清朝时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要填相貌册,以防止冒名顶替。
有个考生写上“微须”二字,表示自己长有少量的胡须。
没想到到了试场,考官却把他轰出了考场,理由是“微须”二字应解为“没有胡须”。
巧的是另一个考生也写了“微须”,他见势不妙,赶紧回去把胡子剃掉了,哪知来到考场,考官一拍惊堂木:
“又来个冒名顶替的!
”原来,考场文书是这考生的老相识,暗中把他填的“微须”改成了“有须”。
这时,又有个考生不服同考官争执起来。
考官训斥他说:
“读书人怎能连老父子(朱熹)以‘微’训‘无’都不知道呢?
”在当时,应试者是非读朱熹注解的《四书》不可的。
结果这考生也不示弱,笑着回答道:
“照你这么说,那么孔子微服而过宋,就是脱得赤膊精光了?
”这一驳让考官哑口无言了。
【微:
①小,细小:
细~。
②少,稍:
~笑。
③衰落,低下:
卑~。
④精深,精妙:
~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⑤隐约,不明:
~茫;~词——隐晦的批评。
⑥暗中察访:
~行。
⑦无,非:
~斯人,吾谁与归。
】
2.“意思”的故事(略,书P59)
二、词的分类
1.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
实词六种(名、动、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
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只是在短语和句式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关系。
2.从词义上,词还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3.从感词色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词、口头语词。
三、多义词(参书P62)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
引申和比喻。
1.本义:
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
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
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
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基本义:
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和本义可能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
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借代引申义: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
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
“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
又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险境地。
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为群众所接受,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课后练习一
【口】
1.本义(基本义和本义一样):
人及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
~若悬河。
(亦称“嘴”)
2.借代引申义:
①指口味。
②指人口。
③指马、驴、骡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多少看出来)。
④量词。
3.比喻引申义:
①容器通外面的地方:
瓶子~。
②出入通过的地方:
门~。
③中国长城的关口,多用作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
古北~。
④(人体、物体的表层)破裂的地方:
~子。
⑤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
⑥刀、剑、剪刀等的刃。
【头】
1.本义(基本义和本义一样):
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的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借代引申义:
①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方面:
剃~。
②量词。
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
B.用于蒜。
3.比喻引申义:
①物体的顶端或末稍:
山~。
②指事情的起点或终点:
~绪。
③物体的残余部分:
布~儿。
④首领:
~子,~目。
⑤第一:
~等。
⑥领头的;次序居先的。
⑦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词序在前的:
~生。
⑧(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
⑨临,接近:
~睡觉先洗脸。
⑩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
三~五百。
四、词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
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略,见笔记第一课第二节。
)
※课后练习二
外援:
本义:
指来自一个国家向另外一个国家提供的经济或其他援助;新义:
指运动队从国外引进的运动员。
如:
北京足球队添了三名外援。
票房:
本义:
指戏院、火车站、轮船码头等处的售票处;新义:
指票房价值。
如:
这部影片全市票房已经突破一千万元。
磨合:
本义:
新组装的机器,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转,把摩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吻合。
新义:
比喻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相互适应、协调。
如:
新组建的国家队还需要磨合。
聚焦:
本义:
表示使光线或电子束等集中于一点;新义:
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
如:
新闻报道聚焦于一个共同的话题。
接轨:
本义:
指将分别修筑的两段铁路的轨道连接起来;新义:
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
如:
与世界经济接轨。
菜单:
本义:
指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新义:
电脑等操作程序目录界面的俗称。
如:
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操作菜单。
五、拓展延伸——双关(参笔记第二课第二节“谐音双关”)
双关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
恰当地使用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法国大文豪雨果也说:
“双关语是飞舞着的灵魂的产物。
”
1.谐音双关:
⑴宋朝民谣:
打破筒(谐童贯姓),泼了菜(谐蔡京姓),便是人间好世界。
⑵《红楼梦》中的“护官符”有“假”与“贾”谐,“雪”与“薛”谐,也是妙趣横生。
2.语义双关:
⑴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⑵《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爱新觉罗·溥仪三岁登基,大哭大喊,其父摄政王说:
“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这引得文武百官心中嘀咕,认为乃不祥之兆,怎么能说“快完了”呢?
⑶笑话:
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
阎王说:
“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
”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
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
阎王说:
“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
”这则笑话假托一个寓言故事,讽刺极端吝啬自私的人,他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的犀利质问。
3.双关歇后语:
(参书P77)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双关”是歇后语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
歇后语的趣味性和内涵使其在某些时刻有“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妙处,并为人们所喜爱。
⑴狗咬乌龟——找不到头
“头”的本义是乌龟的脑袋,但有两个比喻义:
一是比喻事情没有头绪,不知从哪儿下手,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比喻办一件事情找不到负责人。
这里当“脑袋”讲的“头”和当“事情的起点”或“头目”讲的“头”语义双关。
⑵狗咬粽子——难解
“解”的本义是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比喻引申义是弄不清楚,无法理解,有时也指某种纠葛难以解决。
“解”的本义与其比喻义语义双关。
⑶驴拉磨子——上了圈套
“圈套”的本义是套在驴身上的套子,比喻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
⑷老牛打滚——大翻身
“翻身”既指身体转动,又比喻落后面貌或不利处境有了彻底的改变,也是比喻的语义双关。
⑸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苦,指黄连的味苦;而全句的实际含义是指内心有苦楚,但不敢或不便向人诉说。
⑹中秋后一天结婚——喜出望外
“喜出望外”作为成语时,没有双关义,但在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就具有了双关义。
喜,本特指结婚,泛指值得高兴或庆幸的事。
望外,中秋节后的一天。
“望外”前加“喜出”,形成新的语义,指遇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事,感到非常高兴。
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教学目标】
⑴了解同义词的特点及其作用。
⑵正确辨析及使用同义词。
(重难点)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参书P64~66)
1.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
“窃”——文言词,“偷”——白话词。
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同义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意义相同的词,也叫等义词;一类是意义相近的词,也叫近义词。
意义相同的同义词是少数,虽然它们所指的事情和现象相同,但它们往往在词的风格、情调、色彩或用法上有不同;意义相近的同义词是多数,它们的意义有某些相近的地方,但它们所标志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因而通常不能互相代替。
2.说说“看”(参书P66,据“辨辨看”,概括辨析方法。
)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它可以准确地描写客观事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二、什么叫同义词
1.什么是“同义词”?
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这些词就叫作同义词。
同义词中有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词的意义则大同小异,因而同义词中又可分为“绝对同义词(等义词)”和“相对同义词(近义词)”两类。
课文中同义词主要指的是第二类。
2、等义词:
是指词义的外延和内涵完全相同的词。
3、近义词:
是指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一般所说的同义词主要就是指这种类型。
三、同义词辨析方法
归纳同义词是“求同存异”,辨析同义词是“同中有异”。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
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
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如“机智”和“机警”,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那个“智”与“警”上,“智”有“聪明”的意思,“警”有“警觉”的意思。
2.从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
“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
“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成果、结果、后果”这三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从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人民和公民”都是指取得一个国家国籍的人,但人民只对敌人而言,而公民的范围要大的多。
5.从适用对象上辨析。
如“关心”与“关怀”是同义词,“关心”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对事物,不管上下、大小,一般都能用。
“关怀”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它的对象多半是人或者是与人有关的一切,如人的成长、利益、思想、工作等。
组织、领导对群众或者长辈对晚辈用“关怀”,个人对领袖或者后辈对前辈,一般不能用“关怀”,可以用“关心”。
又如“夸奖”的是别人,“夸耀”的是自己。
6.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⑴搭配关系不同:
如“实行”和“执行”是同义词,“实行”常常同“计划”“办法”“主张”“主义”相搭配;“执行”常同“命令”“决议””方针”“政策”“任务”相搭配。
又如“冲破”的是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的是界限、定额。
⑵词类和功能不同:
如“消亡、消失”与“消除、消灭”是一组同义词,“消亡”和“消失”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带宾语,而“消除”和“消灭”是他动词,后边可以带宾语。
又如“分别”和“差别”都是名词,但是“分别”还另有动词的用法,“差别”就没有。
“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必须和必需”。
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⑶语体风格不同:
①书面词与口语词。
如“死”是口语词,“逝世”是书面词;“筵席”是书面词,“酒席”是口语词。
又如“照像”和“摄影”,“小气”和“吝啬”,前者为口语,通俗平易,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典雅、庄重。
②普通词、文艺用语和科学用语。
如“飞”是普通词,“翱翔”多用于文艺作品,“滑翔”是科学技术用语。
另外的例子,如“蓝”“蔚蓝”“普鲁士蓝”、“空气”“大气”……,等等。
此外,如“缭绕”“晶莹”“乳燕”等都属于文艺用语,既不是日常通用词,也不是科学用语。
③方言词和普通话词。
如“娘”是方言词,“妈妈”是普通话词。
除了注意以上方面之外,还要掌握辨析同义词的具体方法。
辨析前要搜集大量的用例;辨析时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确定同义词的共同的地方;第二步再比较有差异的地方。
如“冤枉”和“委屈”都是形容词,也都可以用作动词,都有“遭受到不应有的处分或者责罚”的意思。
但是“冤枉”比“委屈”词义重些,“冤枉”含有“无罪受刑”的意思,“委屈”则有“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得不到别人谅解”的意思。
四、同义词的作用
掌握较多的同义词,并能准确、恰当地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的表达更贴切、更细致、更严密。
1.同义词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的现象,使语言丰富多变,表达更加精确。
“看、瞧、盯、瞟、窥、瞥、瞪、望”,等等,就是同义词,,一般地看,可以用“看、瞧”,“盯”是集中视力注意看的神态,斜眼看可用“瞟”,很快地看一下可用“瞥”,生气地睁大眼睛看可用“瞪”,从小孔或缝隙中偷偷地看可用“窥”,向远处看可用“眺望”,向上看可用“仰望”,向下看可用“俯视、鸟瞰”,向四方看可用“张望”,仔细看可用“观察”,等等。
2.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强调的目的。
比如“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这一句里的“彻底”“干净”“全部”是同义词,这三个词连用能更鲜明地表现立场的坚定和态度的坚决。
3.同义词用得恰当灵活,有助于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比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里有这样一段: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愉”和“窃”是同义词,“偷”是口语,“窃”是书面语言。
孔乙己不承认自己是偷书,只承认是窃书,暴露了深受孔孟毒害的穷困潦倒的旧知识分子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4.同义词还能表示不同的风格色彩,所以在不同的文体中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可使词与文体风格一致,增强表达的效果。
如“诞辰”和“生日”是同义词,前者是书面词,一般显得庄严、隆重,后者是口语词,一般显得亲切随便。
《骆驼样子》里的刘三爷说:
“二十七是我的生日,我还要搭个棚请请客”。
这里的“生日”不能说成“诞辰”。
又比如毛泽东同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有这样的话;“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深望各界人民予以协助。
兹特宣布约法八章,愿与我全体人民共同遵守之。
”这里由于使用了书面语、文言词,显得庄重严肃、简要有力,与“布告”这种文体风格协调一致,如果把“深望”换成“深切希望”、把“兹”换成“现在”、把“之”换成“它”,就与文体的风格不协调了。
5.同义词还有一定的构词作用。
由同义词构成的词,如声音、房屋、温暖、迁移、寒冷、仇敌、庆祝、永久、自从、刚才等。
由同义词构成的成语,如聚精会神、兴高采烈、心安理得、粗心大意、不屈不挠、养精蓄锐等。
五、链接高考
1.考点释义: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正确使用词语”是指根据提供的语境(句子或语段),辨析并选用恰当的词语,或判别某些词语使用得是否正确。
“词语”主要是实词、虚词和成语。
词语的使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包括上下文和情境两个方面。
上下文是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它对语义起着限制、解释作用,使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语义。
情境,一般指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性格、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对词语的选用有制约作用,在不同的情境中适用的词语也不同。
所以词语使用得是否正确,就不仅与词语本身的意义有关,还与语境中的逻辑因素、语体因素、修辞因素以及语句的呼应等密切相关。
2.解题步骤:
⑴审读题干,确定试题类型。
词语运用的考核在每年高考卷中都会有类型不同的三到四道题,有虚、实词和成语的选词填空题,词语使用的正误判断题等。
不同的类型,往往在题干的表述上有所反映,比如用“最恰当的一组是”来表述的常是辨析型的试题,而以“使用正确的一句是”来表达的是正误判别类的题目。
类型不同,给出的选项和语境也不同,解题的要求也就不同,一般来说,辨析型试题所涉及的语境大,往往要把几个近义词语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语境)中去比较;正误判别型试题,给出的句子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须从本句所提供的语境出发考虑其用词的正误。
⑵分析选项,确定词语含义。
辨析型试题,都提供同义词或近义词选项,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这类题要从辨析这些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入手,能准确把握住同中之异,就容易抓住解题的要害。
正误判别类,一般都给出加点词,或特别指明句中含有成语,这类题必须分析加点的词语或成语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⑶结合语境,确认正确答案。
无论是以辨析为主还是以判别正误为主,都离不开选项所给出的语境。
仔细分析上下文,明确语境对语义的限制和补充解释作用以判定词语运用的合理性。
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有了上下文,“不通”的可以变“通”,不合理的可以变合理。
六、小试身手(课本P68课后练习)
1.等义词和近义词辨析:
⑴“灵魂”和“魂灵”:
原来也是一组等义词,指的都是“魂”。
后来“灵魂”逐渐发展成了多义词,又可以表示“心灵、思想”和“人格、良心”等意义。
这样,两个词语就有了分工和不同。
⑵“离别”和“别离”:
由于两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就决定了它们在语言中没有共同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别离”现在用的就比较少了。
一般说,在等义词的运用过程中,要么一个词发展出新的意义,像“灵魂”那样;要么其中的一个词将会被慢慢地淘汰,像“别离”那样。
⑶“觉察”和“察觉”:
两个词意义相同,都是“发觉;看出来”的意思。
⑷“情感”和“感情”:
“感情”有两个意思。
一是“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如“动感情”。
二是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如“联络感情”。
“情感”也有两个意思,一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另一个意思相当于“感情”。
区别在于:
A.语意不完全相同。
“情感”往往是自然的心理反应和流露,“感情”的主观色彩较浓、较强烈。
“感情”还可以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如“我对你的感情始终不变”。
但“情感”则不能。
B.词语搭配关系不同。
“感情”常和“激动、冲动”搭配,“情感”则不能。
⑸“相互”和“互相”:
“相互”的意思是“两相对待的;互相”,“互相”的意思是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
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两个以上的人或物之间以同样的态度、行为对待对方。
区别在于:
A.词义和句法功能有所不同。
“互相”只用作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相互”除了用作副词作状语之外,还可用作形容词作定语,如“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
B.词的搭配不同。
“相互”可以与方位词“间、之间”组成方位词组,一起充当定语或状语,如“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互相”不能这样用。
C.“相互”还可以用在“是……的”格式中,如“怕是相互的,我怕它,它也怕我”;“互相”一般不这样用。
⑹“妒忌”和“忌妒”:
两个词意义相同,都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意思。
2.同音近义词辨析:
⑴“暴发”与“爆发”:
读音相同,意义相近。
区别在于:
A.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爆发”的对象往往有较长时间的矛盾酝酿过程,可用于重大的和较大的事情,常指人的抽象行为和情绪,常和“战争、运动、危机”等词语搭配使用,还可用于同火有关的自然物,如“恒星爆发”、“爆发出强烈的火光”,使用范围很广;“暴发”的对象一般发生得猛烈而突然,多用于与水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洪、大水”等,也可用于突然大发脾气,还可以表示突然发财得势,如“暴发户”。
B.感情色彩和构词能力不完全相同。
“爆发”是中性词,可构成一些新词,如:
“爆发音、爆发力、爆发变星”;“暴发”用于自然物时是中性词,用于人时一般带贬义且只能构成一个新词:
“暴发户”。
C.语法特点不一样。
“爆发”作谓语时可以带宾语,“暴发”不可以。
⑵“必须”与“必需”:
读音相同,都可以表示必定、一定要的意思。
区别在于:
A.词义着重方面不同。
“必须”表示“一定得要”,说明一定得这样做,舍此不行;“必需”着重表示“一定得有”,说明对某种事物特别需要,必不可少。
B.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必需”是动词,能用作定语、谓语,或构成“的”字词组作宾语;“必须”是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C.“必需”有构成新词的能力,如“必需品”;“必须”没有构词能力。
⑶“情谊、情义、情意”:
读音相同,都是名词,都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感情。
区别在于:
A.词义和色彩不同。
“情谊”指交情、友谊,带有庄重色彩;“情义”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在共同感情与信仰的基础上的互相信任;“情意”指感情、心意,即真心实意,泛指对人的感情,带有亲切的色彩。
B.词语搭配不完全相同。
三个词都可与“有”或“没有”搭配。
“情义”还常与“讲、不讲、不顾、不懂”搭配,“情谊、情意”则一般不与这些词语搭配。
⑷“实验”和“试验”:
读音相近,意义相近,都有为了验证某种事物而采取某种尝试性活动的意思。
区别在于:
“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语言文字 运用 第四 词语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