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问题及策略.docx
- 文档编号:5891834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8.85KB
幼儿常见问题及策略.docx
《幼儿常见问题及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常见问题及策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常见问题及策略
2-3岁宝宝说谎行为分析与对策
宝宝到了两三岁时,你会发现,宝宝会说谎了。
对于2~3岁的宝宝,说谎并非完全是品德问题。
但是,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分析、不教育,宝宝便得到了不断强化与练习说谎的机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甚至积习难返,贻误终生。
其实,对宝宝说谎,一方面你不必惊慌失措,另一方面要仔细分析宝宝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宝宝谎言真真假假
1、天真幼稚,无意说谎
2岁的洋洋上了幼儿园,他总是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偷偷拿回家。
当老师和妈妈发现以后,洋洋大哭大叫:
“这是我的,就不给!
”洋洋当着老师的面撒谎,妈妈很尴尬。
分析:
2~3岁的宝宝,由于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对于发生的事情表达不准确,或者对物品的归属概念模糊,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他出于无意会造成许多说谎的假象。
对于这样的宝宝,一方面要帮助他分清“时间”与“所有权”的概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回家”。
2、想像力与现实混淆时,无意说谎
明明看见森森在玩小飞机,也想玩一下,却遭到了森森的拒绝。
于是,明明对森森说:
“我家有一个比你更大的飞机,比你的好玩多了,还能在天上飞很长时间呢!
”一旁的明明妈吓了一跳,心想:
“我什么时候给他买过会飞的飞机呀!
这孩子什么时候学会撒谎了?
”
分析:
2~3岁的宝宝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头脑中经常产生出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像。
他喜欢夸大其辞,有时会用虚构的言辞来抬高自己,虚荣心得到满足,或者用幻想的语句作为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作为克制和掩饰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
这种与想像、愿望有关的说谎,具有自我陶醉的特点,能使宝宝获得象征性、代偿性的满足。
小结:
以上两种说谎为无意说谎,并不属于真实的谎言,也不属于是非善恶的范畴,它与宝宝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关,只要发现得早,教育与改正还是比较容易的。
3、想实现某种愿望时,有意说谎
幼儿园老师告诉亮亮爸爸:
“亮亮真是个好孩子,把拣到的钱包交给了老师,里面竟然有100元钱呢!
”经过爸爸与老师的沟通,发现亮亮拣的钱包正是爸爸刚刚莫名其妙丢失的钱包。
原来,亮亮看到老师用小红花奖励拾金不昧的“好孩子”,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编了个谎话。
分析:
宝宝的愿望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如玩具与零食等;另一种是精神的,如希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表扬。
有的宝宝会出现因为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说谎的现象。
4、逃避惩罚时,有意说谎
欣欣玩妈妈的口红,不小心把口红弄断了。
妈妈气急败坏地对她大叫,并且严厉地惩罚她。
过了几天,欣欣又把妈妈化妆盒里的小镜子摔坏了,想到上次挨骂的事情,欣欣胆战心惊,悄悄地把化妆盒扔进了垃圾箱。
妈妈找不到化装盒,问欣欣是否见到了,欣欣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没有!
”“坏事”没被妈妈发现,欣欣既害怕又暗自得意。
分析:
宝宝做了错事,害怕遭受体罚,害怕失去爱抚,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的心态,会出现说谎的行为。
特别是面对一些性格粗暴、态度严厉的父母,宝宝往往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失行为而支吾说谎。
4、模仿行为,有意说谎
邻居向雷雷妈借数码相机,妈妈推说:
“真不巧,相机被一个朋友借走了!
”雷雷有点不明白,相机明明就在抽屉里,妈妈怎么说借走了?
过了两天,舅舅来借相机,还没等妈妈张口,雷雷就说:
“相机被借走了!
”妈妈大吃一惊,非常尴尬。
分析:
现在,成人社会与大众媒体中存在着不少说假话的行为,容易被宝宝模仿。
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宝的面说些小谎话,那么宝宝很快就能学会说谎。
小结:
上面3种说谎行为是有意的,是真实的谎言,是不诚实品质的最初表现,父母如若不及时教育、认真对待,宝宝说谎就会成为习惯,进而影响他品德的健康发展。
4岁儿童在想些什么?
4岁孩子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他们很顽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至成年。
4岁的孩子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
例如:
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
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4岁的孩子已经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4岁的孩子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
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
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这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年龄,很友爱,喜欢留在家中,母亲是世界的中心,乐意帮助母亲 。
一、体力——大肌肉十分发达,跳高、跳舞、律动都做得很好。
极喜欢绘画,会学写数目字、文字、日常的工作如穿衣、如厕、系鞋带都可以自己做
二、情绪——稳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做事认真,有责任感,有同情心,事情做得不好感到焦虑,自尊心极强,成功时会感到骄傲
三、智慧——思想仍简单,专注能力可达20分钟~30分钟,很喜欢听真实的故事,对问题会生疑向。
例如:
为什么?
怎么变成这样子?
小脑袋常生问号,做事持久、有次序,会先想想才做,有耐性及恒心
四、社交——对母亲仍十分重要,开始由家庭到邻居到学校,喜欢与同伴玩耍,会辨别好坏,做错了事会埋怨别人
五、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很好问,成人应耐心倾听及解答。
这年龄很爱家,父母的和睦对其心理影响特别大,需要平静快乐的家庭生活。
如何对待进入“反抗期”的孩子
有些父母对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的变化不能理解,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而认为孩子变坏了、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他们的人格偏异。
如有的孩子因为家长过多的干预,就此形成胆怯、畏缩、不敢进取、不能独立自主;有的变得表面温顺,而内心充满怨恨、矛盾,总想伺机发泄;还有的孩子对父母非常怨恨,并且以冲动、拒食、破坏等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
如何对待进入“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呢?
以下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1.尊重孩子
儿童萌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就开始增长了,他们在不断地观察和模仿,什么事都想自己做。
如他们要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拿筷子吃饭等。
随着独立性的增长,他们产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总是不愿意让别人说他们一点不好。
虽然他们的动作很不熟练,做起进入“反抗期。
这时期的孩子开始表现得特别不听话,逆反心理强烈。
他们处处要与父母“作对”,大人要他这么干而他偏要那么干,事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别人如果要干涉他,他就会发火;他们脾气顽固、不近情理,嘴里一说出想要什么,就非得马上到手不可,不肯妥协、忍耐和顺从;他们好发脾气、好耍威风,常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喜欢发号施令,在家里简直像个“小皇帝”。
他们常常弄得父母束手无策,父母觉得“这小儿变得难管教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时孩子已进入了“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儿童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小儿一般从2岁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4岁左右达到高峰。
在进入“第一反抗期”之前即2岁之前,来要花费很多时间,做的还不像样,但是,家长仍应尊重他们,让他们学着去做,并且给予鼓励。
千万不可嫌孩子做得慢或做得不好而埋怨孩子或从中阻拦、包办代替,这样会伤害孩子正在萌生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2.坚持原则
这个时期的孩子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应该提出的要求。
例如,在上街之前,明明向他讲清楚了今天不买玩具,可是一到商店,看到橱窗里的玩具,他就非要买,不然就又哭又闹,赖在地上不走。
这时,家长必须坚持原则,说话算数,向孩子讲清道理,不能依从他,并且赶快把孩子带走。
尽管他还依依不舍,也无可奈何。
使孩子明白事先讲定的话应该守信用,无理的要求是不能得逞的。
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地懂得在生活中还有“可以”、“不许”、“应该”等一些概念,是非分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转移注意
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力有限,但又不自量力,常常要干一些他们于不了的事。
这时,家长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一边给予表扬,一边分配他干另外一件事,并向他说明“你还小,等长大了就可以做这些事了”。
4.口径一致
在一个家庭里,每个成人对孩子的情感是不一致的,教育方法也会有差异。
如父母在管教孩子而爷爷、奶奶却要护短,或父母自己的情绪忽冷忽热,高兴起来对孩子亲热非凡,不高兴起来把孩子痛骂一顿。
孩子年龄小,不知道接受哪个要求才对,而且也会给他们的不合理的愿望、需要和坏习惯制造“防空洞”。
因此,在一个家庭里,成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必须口径一致,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增加他们情绪上的反抗性和不稳定性。
5.耐心诱导
对孩子的反抗家长不能采取“高压政策”,要冷静对待,并且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的,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不了解,受了“委屈”,使他们的独立愿望不能实现,还是因为家长动辄训斥打骂,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耐心诱导,因才施教,才能促进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
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
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
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
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
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
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
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
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
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爱看电视儿童易肥胖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份抽查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率随看电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平均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小时,肥胖发生率增加约1.5%。
这份抽查还显示,儿童少年早餐行为也与肥胖发生有关,每周食用0至1次早餐组的肥胖率为18.6%。
每周食用2至4次早餐组的肥胖率为13.5%,每周食用5至7次早餐组的肥胖率为11.8%。
不吃早餐、经常吃快餐成为导致儿童肥胖的主要行为因素。
这次抽查的是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的9356名4-16岁儿童少年。
专家近日指出,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是21世纪严重的健康及社会问题。
单纯肥胖症对儿童心血管,呼吸功能产生长期慢性损伤,降低体质健康水平,阻碍心理行为发展,压抑潜能发育。
儿童期单纯肥胖症还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某些部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者早逝的危险是非肥胖者的1.3至2倍.由于社会习俗和认同方面存在的偏见,肥胖者在升学、求职、社交、婚姻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帮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因而充满自信,能积极克服困难,大胆做事。
自我形象差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不令人满意,自卑、胆怯,怕做错事。
自我形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
从小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孩子将会终身受益。
怎样帮助呢?
1、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孩子独立去做,如洗手帕、扣衣扣、整理玩具、做手工等事;家里来朋友做客,可鼓励孩子为客人画一幅画或者唱一支歌。
孩子每次成功地做好一件事、表演好一个节目、画好一幅画等,都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2、多肯定孩子。
成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还可适当地在众人面前公开表扬。
这样孩子会感觉自己有许多优点,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孩子。
3、捕捉孩子好的开端,并告诉他。
孩子第一次独立学会系鞋带,第一次摔倒后自己站起来没有哭,第一次主动将玩具给邻居孩子玩,成人要特别细心地观察到,并及时表扬。
对那些感觉自我形象差的孩子,成人更要关注他们的一点一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自我形象正在一点点地变好。
4、了解孩子身心发展水平,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他们往往把成人的评价当成一面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中逐步看清自己的形象。
成人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大小,慎重、正确地评价孩子,要求不要过高、过低。
5、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都免不了犯错误或做不好事情,这时成人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
“人前教子”的传统做法已不是现代教育方法,也不要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比,不恰当的批评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是极难建立积极自我形象的。
让孩子喜欢吃饭的秘诀
1、大人本身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言教不如身教”。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
2、固定的开饭时刻
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再给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
3、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虽然零食的给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却不可过量,尤其垃圾食物尽量不要给予,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
4、促进孩子的食欲
孩子肚子不饿当然吃不下饭,若父母只一味地强迫孩子进食,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试着促进孩子的食欲,如:
增加他的活动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饿了,自然不会抗拒吃饭。
5、选购孩子喜爱的餐具
孩子都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替孩子买一些图案可爱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与孩子一起选购更能达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变化
在饮食均衡的条件下,父母可以多种类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单纯的米饭、面条。
例如:
有时以马铃薯当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拥有一顿既营养又丰盛的餐点。
7、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例如:
上市场买菜、帮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询问孩子的意见,请孩子协助您一起做饭,孩子不但能有参与感,同时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样步骤,进而更喜爱吃饭这件事。
8、为吃饭增添趣味性
在喂孩子吃饭时,加入一些轻松、活泼的语气,让吃饭不再只是吃饭而已,将吃饭时刻与方式变成有趣的事情。
其实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不要随意的根据自己或宝宝的需要而改变什么.
巧治小儿积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方法有哪些?
1、酸牛奶。
先将牛奶加5~10%蔗糖煮沸消毒,待奶液冷却后,徐徐滴入乳酸液(按每100毫升牛奶加5%的乳酸液5毫升),边加边搅,使成细颗粒状即成。
酸牛奶易于消化,适用于胃肠炎的患儿。
2、脱脂奶。
将牛奶煮沸,待冷却后除去脂肪膜,再煮沸余乳,再冷却后去脂肪膜,如此反复3次即可。
脱脂奶适用于呕吐、腹泻、痢疾等患儿。
3、炒奶糕。
将奶糕炒至淡黄色,炒后淀粉变为炭化糊精,可吸收水分。
有止泻和帮助消化的作用。
4、焦米汤。
将大米洗干净,晾至半干炒成焦黄色,100毫升水中加炒焦米6克,用文火煮1小时,过滤去渣,再加0.4%的食盐煮沸后即可。
焦米汤中淀粉变成糊精,易于消化。
适用于严重腹泻及消化不良的患儿。
5、胡萝卜汁。
先用胡萝卜500克,洗净捣碎,加入少许水煮10~15分钟,用纱布过滤,加水至1000毫升,再加3~5%的蔗糖煮沸倒入瓶中,煮5~10分钟消毒后饮用。
6、苹果泥汤。
取熟透苹果500~700克,洗净后捣成泥状,放入淡茶水中。
苹果纤维较细,对肠道的刺激小,并富含碱性及果胶,有吸附、收敛作用,适用于1岁以上的腹泻患儿。
7、淡茶水。
取红茶少许用开水冲泡,每日4次,因茶内含咖啡因、鞣酸等,具有兴奋、强心、利尿、收敛、杀菌、消炎等作用,对急性胃肠炎有疗效。
以上几点你不妨试试,希望对宝宝有帮助,祝宝宝健康快乐
别忽视孩子出汗
孩子出汗过多或过少可能是身体不舒服的表现
专家提醒,进入夏季,有的家长会发现,即使气温不高,或家里开着空调,自己的孩子也经常是满头大汗,衣服甚至都能拧出水,不少家长都认为是因为孩子“疯玩”造成的。
而有些孩子即使在炎热天气里也很少出汗。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应麟说,夏天孩子出汗也有很多原因,有的情况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而有些情况可能就不太正常,特别是孩子出汗过多或过少时,可能是孩子身体不舒服的表现。
搞清孩子出汗原因
王医生解释,汗是从汗孔排出的人体内的水液。
当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紧张,以及活动、饮食时出汗增多,一般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
反之,如果出汗过多,而且不为上述原因所激发,则称为汗症,在多种病变中都可以出现。
小孩子体质处于发育阶段,肌肉、皮肤都还很薄弱,比成人容易出汗。
如果小儿只是单纯少量出汗,生长发育良好,精神活泼,而无其他症状,属正常的现象。
反之孩子根本不出汗,就应该考虑汗液排泄有问题了。
如果出汗量过多,而兼有其他症状,应该考虑是否有病。
孩子出汗,可以表现为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自汗、盗汗等。
王医生说,自汗是指因不用发汗药或因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等其他刺激因素而昼夜稍动则自然出汗者,这样的孩子多是阳气不固,津液外泻所致。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应该是属于爱活动、兴奋活泼、饮食正常或过多的孩子,他们在活动、兴奋地玩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汗。
这些孩子的出汗可能比较多,但是造成出汗的原因停止后,汗也随之停止了,这样的孩子是非常正常、健康的。
如果造成出汗的原因停止了,或根本没有原因的出汗,或因为某些疾病造成的出汗不止,这时应该属于有病的自汗。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出汗,醒后即止。
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
但是我们所见到的是孩子入睡不久,头、胸、背等处出许多汗,常浸湿枕巾、睡衣等。
这是因为孩子刚入睡体温上升,此时爱出汗的孩子盗汗就很明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比较爱出汗的孩子大多在三四月份或11月份出现盗汗。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盗汗只是在夜里12点前(就是前半夜)出汗,到后半夜汗会自动地没有了。
中医认为孩子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之时,在前半夜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而抑制了孩子体内的阳气外越,所以到了后半夜,孩子的汗自然就收回去了。
一般来说,家长不要害怕,如果不放心就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
就医之外还要注意饮食调理
孩子因为疾病而兼见出汗的症状时,除了请医生检查、治疗外,在家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饮食调理的方法。
在家里时,家长如果还分不清孩子出汗应该属于哪方面的症候,就可以按照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
所以在饮食调理上就可以按自汗调补阳气,吃健脾益气的食品;盗汗就可以用滋补阴虚,养阴生津的食品。
自汗时,要注意是否有平时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
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忌口,平时不要吃生冷冰镇的食品,坚硬不宜消化的食物。
而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等,这些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可以煮粥食用。
盗汗时,要注意孩子在睡觉时出汗,醒时汗止,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无泽,两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烦躁不宁等,属于阴虚表现。
要忌口不吃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如油饼、炸羊肉串、烤鸭,膨化食品等;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常见问题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