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适应现状研究5篇修改版.docx
- 文档编号:588863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39.50KB
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适应现状研究5篇修改版.docx
《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适应现状研究5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适应现状研究5篇修改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适应现状研究5篇修改版
第一篇:
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适应现状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种有效的精准扶贫形式,使移民在安置地的脱贫致富成为了可能。
但由于移民脱离了原居地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在安置地又面临着社会适应问题。
对处于学龄期的移民子女来说,由于安置地不同于原居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面临着社会适应问题。
移民子女适应情况的好坏既影响着其学习成绩的好坏,还影响着其对安置地认同与融入的程度,也直接地影响到其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
因此移民的重新安置通常会面临着社会适应的问题。
移民子女是移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学龄阶段的移民子女,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多个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媒等等。
移民子女适应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父母的感情,更会影响他们是否能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2.理论意义
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学术界重点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城乡移民子女等群体,对易地扶贫移民子女关注不多。
本文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流动人口研究的视野。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目前关于易地扶贫户子女安置地适应问题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从社会学角度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安置地适应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见。
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移民人口既有研究的内容。
3.实际意义
贵州省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省份,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模巨大,移民人口众多,移民子女所面临的学校适应问题也更为突出,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因此,以贵州省为个案,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的安置地适应问题对提高移民子女的教育效果,提升移民家庭整体生活质量,促进移民群体真正融入安置地社区,促进移民社区的发展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笔者选取易地搬迁群体中的小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安置地的适应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增强移民子女的各方面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安置地生活,为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提供经验借鉴,也有利于推动贵州省移民工程的顺利进程。
(二)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移民子女”即全部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
在对易地扶贫搬迁界定后,在本文中针对移民子女的界定也比较复杂,因为在这些移民搬迁群众当中,有农民工子女、农民子女、随迁子女以及返乡农民工子女多重角色等情况出现。
1、国内外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已久,其演变经历了从试点探索阶段(2001-2010),到全面推进阶段(2011-2014),最后到现在的脱贫攻坚阶段(2015-至今)。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其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许多学者从宏观政策的视角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研究,关注政策在基层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张世勇(2017)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在基层实践中,由于层层下压的执行压力使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从而产生执行风险。
王赛赛(2017)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在弱化生活和产生风险时,增加了政治、生态和土地的风险。
有的学者关注政策效果的评估,如宁静(2019),曾小溪,汪三贵(2017)等人通过实地的经验研究认为易地扶贫搬迁降低贫困的脆弱性,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
有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地方经验的研究,如叶青、苏海(2016)贵州经验的表达,王晓毅(2017)的宁夏考察,邢成举(2016)的陕南实践都注重了地方性的研究经验。
也有些学者关注了搬迁后移民的生计脆弱和恢复,以及移民的可持续生存等问题。
如汪磊、汪霞(2016)关注移民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及对农户增收的贡献;
金梅、申云(2017)通过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前后的生计资本变动的情况,发现搬迁有利于农户生计资本的提升。
另外一些学者关注了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如彭玮(2017)、蓝都云(2016)、张建(2018)等人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了易地扶贫搬迁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关注到了微观个体,李宇军、张继焦(2017)关注移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以“以群众为中心”的政府做风,通过与民工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其中部分学者关注到了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如邹英、向德平(2017)从文化、经济、身份角色等方面分析移民陷入的市民化困境并提出了分类施策、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的适应路径。
袁燕(2011)着重从心理方面研究移民的适应问题,而移民的感知融合更能体现出移民的心理认同和归宿感(史梦薇,2019)。
邓华丽(2017)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开展介入,以解决移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更好的融入当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提出的扶贫措施之一,国外没有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直接概念和解释,而相似的概念则是“生态难民”以及“环境难民”等。
1976年,lesterbrown提出了“环境难民”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即环境的破坏,比如发生核泄漏事故、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造成的影响,并且使人们无法居住在原有的家园,被迫永久搬离家园的人们,称之为“环境难民”。
另外,diane认为,生态难民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环境的自然退化以及政府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原生居民被迫搬迁,这部分称为生态难民。
由于“难民”一词具有贬义的词性,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将“生态难民”更改为“生态移民”。
国际移民组织(imo)则定义了“生态移民”,指生态环境的突然变化或者是缓慢的变化,导致原著居民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或者生存条件不利的影响,从而被迫或者主动的迁离家园,这部分人群称之为“生态移民”。
2、有关移民子女适应问题的研究
纵览国内外学界对适应的界定,国外学界是将社会适应的诸多表现放在文化适应的框架下来谈,其落脚点在于习得、适应、融入或者扩充迁入地的文化样态。
而国内研究对于社会适应问题的划分标准众多,将社会文化适应看做是社会适应的一种表现。
主要分为心理适应、行为适应、学习适应、文化适应与社会环境适应。
国内在有关移民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从移民子女自身和外部影响两个方向出发,自身适应问题主要还是偏重自尊感、歧视感等知觉方面引起的心理不适,行为偏差而展开讨论,通过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不良的主要表现和原因,而在原因分析上主要还是归因于自信新,自身对城市环境和文化的包容度,和朋辈群体间交往的密切程度。
在外部影响上主要从社会制度层面对随迁子女的就学情况展开讨论,通过实证方法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水平,并思考移民子女就学困难的解决办法,为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展开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移民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在文化适应脉络下去讨论个体的心理,行为、社会交往的一-系列反应。
在社会制度层面重点分析研究社会制度如何有效地接纳移民子女,让他们在社会中实现过渡与融合,减小社会排斥的可能性.为国内移民子女的城市社会适应提供了不错的参考和借鉴。
但是由于易地扶贫搬迁户及其子女在中国社会中经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诸多的特殊性,让两者在概念上无法等同。
国外对于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欠缺。
总得来说国内在对于移民子女社会适应的问题上,解释分析视角众多,可以为社会工作介入此类问题,提供借鉴的思路和理论的指导,但是结合具体社会工作介入现实,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研究和反思相对较少,大多的社会工作处遇模式都以较为普遍的单方面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某一特殊问题的方式展开。
然而,移民子女处于快速的社会环境变迁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只有回到具体的社会环境、服务环境以及服务对象所处的场域,我们才能理清服务对象真实的想法,不适应问题产生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关系,而非只是从单方面的从心理适应角度或者行为偏差角度或者教育公平角度等等进行分析与介入。
由于笔者选取的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中的学龄阶段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本文将从家庭适应、人际适应、学业适应和自我适应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当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其子女整体迁到新环境后,移民子女对家庭环境改变的适应是其在安置地完成社会适应的一一个重要内容。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它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体早期社会化甚至是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家庭适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移民子女的适应情况,移民子女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分子,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人际适应是移民子女适应新生活的重要方面。
学龄期移民子女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师生之间的关系、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同龄群体的交往关系。
对移民社区移民子女而言,其师生关系、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对其影响较大。
人际离不开两者之间的沟通互动,移民子女的人际适应离不开与其有联系的人的互动过程,就如社会学家齐美尔所指出的“社会是通过互动产生的”,他非常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社会形成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些人通过互动和相互影响而发生联系,社会就(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
“学业适应作为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个体基于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克服学习困难并达到与周围环境平衡的过程,也可称为学习适应能力。
”学业适应是移民家庭在其子女学龄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目标,同时学业能力也是移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政府等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在移民子女的学校适应过程中,移民子女的个体行为习惯会影响到其在学业方面的适应情况。
学业适应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就、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移民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离开搬迁之前的空间环境,重新到了新环境以后,在心理方面的适应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无论是对移民群众还是移民子女来看,易地搬迁工程对移民群众以及其子女而言都是人生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期。
移民子女在个体生活空间的变化,自我适应是其必然要经过的重要过程,移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到其社会化进程。
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适应是移民子女融入安置地生活的基础。
自我适应方面的理解就在于移民子女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心理适应是移民子女在其外部的环境产生变化的时候,其从个体情感上对外部环境所进行的接纳或者适应。
第二篇:
易地扶贫搬迁户()资料
易地扶贫搬迁户()资料
1、扶贫搬迁户申请书
2、扶贫搬迁户申请表
3、扶贫搬迁户承诺书
4、户口簿复印件
5、新旧房屋照片
6、扶贫搬迁户审批表
7、扶贫搬迁户验收表
8、扶贫搬迁户验收考评表
9、验收报告
第三篇:
易地扶贫搬迁户档案
附件11:
镇办
村搬迁户档案目录户编码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搬迁类型安置方式
附件22:
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户档案(参考模板)
户主姓名:
迁出地:
迁入地:
搬迁:
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监制
市
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印制编号:
Y
易地扶贫搬迁户档案资料填写说明
1、本档案建档对象须为扶贫部门移交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
2、所有档案资料,必须如实填写。
3、纸质版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端正,电子版同步制作。
4、本档案一式三份,搬迁户、迁出地乡镇人民政府、县区移民办各一份,电子版需在省、市、县三级移民搬迁部门备案。
5、各县区可结合实际对档案资料进一步完善,关键部分的修改意见须经市移民办审核。
6、编号由易地扶贫搬迁字母识别码“Y”和15位数字组成,即:
识别字母“Y”+省两位数字+市两位数字+县两位数字+镇三位数字+村三位数字+户三位数字。
7、本档案统一采用红色封面。
易地扶贫搬迁“一户一档”资料目录
1.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申请审批表2.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协议3.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协议4.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就业脱贫协议5.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入住验收表6.陕西省易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地 扶贫 搬迁户 子女 适应 现状 研究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