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的革命.docx
- 文档编号:5880591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88.39KB
物理学的革命.docx
《物理学的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学的革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学的革命
物理学的革命
“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爱因斯坦
在人类的自然科学史上,恐怕还没有一个争论有比“量子论战”更富有哲学意义。
众所周知,经过20世纪初那场物理学革命,量子理论诞生了。
围绕它延伸的种种物理意义和哲学解释,科学界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讨论,论战主要在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之间进行,争论的主题就是微观世界能逃脱自然界的因果性吗?
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少数科学家始终坚持微观世界有严格的因果性;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则把测不准原理做为否定自然界因果性的杰出证据。
那么,这场论战最终的结果如何呢?
我想关心自己命运和自然界奥秘的人都非常想知道。
爱因斯坦的苦恼
19世纪末,从牛顿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经典物理学形成了一整套严整的理论体系,当时绝大部分物理学家深信,物理学中各种基本问题在原则上都已经得到完善解决,它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剩下的只是解微积分方程和具体应用的问题了。
然而,正当人们庆祝这宏伟的经典物理学大厦落成的时候,一个个使经典物理学理论陷入窘境的惊人发现接踵而来。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效应,试图探测地球在“以太”中的绝对运动,他们得到了否定的结果,从而动摇了作为光波载体的“以太”假说,以“静止以太”为背景的绝对时空观遇到了根本困难。
之后,瑞利和金斯根据经典统计力学和电磁波理论,导出黑体辐射公式。
该公式要求辐射能量随频率的增大而趋于无穷。
当时,物理学权威开尔文把这两个问题比喻为笼罩在物理学睛空的两朵“乌云”。
后来的发展证实,正是这两朵“乌云”促使人们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从低速运动发展到高速运动,诞生了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理论基石的现代物理学。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爱因斯坦,在这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爱因斯坦的一生,除了用主要精力建立和发展了相对论之外,对于量子论的建立和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1900年,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实验,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设,认为黑体辐射所放出的能量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
爱因斯坦在新实验事实的启发下,从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敏锐地觉察到,普朗克量子假说带来的将是整个物理学的根本性突破。
他认为,经典理论基础这条旧船靠修补漏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效的办法是另建一条新船,于是他积极地投入新理论的创建工作之中。
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著名论文,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运用到光的辐射和吸收上,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完满地解释了旧理论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实验,揭示了光辐射是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对立统一。
1916年,他又发表了题为《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的论文,对量子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从玻尔提出的量子跃迁概念推导出了普朗克辐射公式,首次把统计原理和量子论结合起来,这对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建立开启了先河。
他提出的受激辐射理论,奠定了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
就是在爱因斯坦的科学新思想的启发下,1923-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理论,认为电子等微观粒子同光子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这基础上,1926年,薛定锷建立起波动方程,创建了波动力学。
与此同时,海森堡、玻恩等人,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矩阵力学。
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建立,进一步把量子论发展成为量子力学,建立了关于微观世界运动的理论。
应该说,自从量子论诞生一开始,物理学界就始终没有安静过。
首当其冲的反对者就是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
因为在这些物理学家的心目中,物理学必然是建立在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而“以太”尽管是这种“假想”的相互作用的介质,但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把“以太”的真实存在看作是肯定的事实。
当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并提出了光的量子论以后,物理学家发现,如果承认了量子论,那么几乎所有力学现象(当时只认识到引力和电磁力)将失去相互作用的基础,而这与物理学的基本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这就正如洛沦兹所说的那样:
“在今天,人们提出了与昨天所说的绝然相反的主张。
这样一来,已经没有真理的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
我真后悔我未能在这些矛盾出现前五年死去。
”由此可见,量子论的出现对当时物理学界的震憾。
不过,科学一直是相信实验的。
当科学家们以毫不含糊的实验验证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承认了量子论,从此没有“以太”的观念也随之进入了物理界。
如果说物理学界就此平静也就罢了,但事实上,物理学界却出现了更为激烈的“量子论战”。
这场论战的焦点就是爱因斯坦,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也开始反对量子论的发展了。
因为在他看来,自然界是统一的,而从连续性角度认识自然是统一的基础,尽管他否定了以太观,但在他意识里,自然界本质上仍是连续的,这里的量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粒子,而仅仅是他理想中的统一物理世界暂时的中介物。
1909年,爱因斯坦曾明确地表述了他的这种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有关黑体辐射的实验表明,光所具有的一些基本性质从牛顿的微粒说去理解要比波动说去理解容易得多,因此我认为,在理论物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将会出现一种关于光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光可以被看作是波动说和微粒说的融合,我们关于光的本性和光的结构的提法将有一个深刻的改变将是不可避免的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光的量子假说并不是简单地回到牛顿的微粒说,也不是对波动说的全盘否定,他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过渡的学说,而且认为它仍需要发展。
与爱因斯坦不同的是,由于量子论的成功,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已经理所当然地把量子看作是一种粒子,它在虚空的运动造成了丰富多样的物理世界,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量子的动因问题。
以玻尔、海森堡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虚空中的粒子和我们常见的热运动中的粒子一样,是按照纯几率的的形式自由运动的,在这里,我们不可能找出单个粒子的动因,或者说,在微观世界因果律是不起作用的;而爱因斯坦却坚持认为,微观的粒子和宏观的物体一样,每一个粒子都有它自己存在的原因,而量子力学只是一种统计的规律,不能够反映和描述个别粒子的运动,因此它是一种不完备的理论。
这场争论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直到爱因斯坦死为止,持续了整整三十年。
在这场论战中,哥本哈根学派可以说是以全胜告终的,从此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因为在此以前,决定论一直不仅在几千年来的哲学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在有几百年来的自然科学界也有深厚的基础。
当量子论“证实”了因果律在微观世界不再起任何作用的时候,人们欢呼鹊跃,因为这意味着人再也不用担心必然性的规律对人的制约作用了,人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自己的生活。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踏踏实实地站在一个客观的自我之上,对自然的认识才是公正的。
但在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中,又有几个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把物理学纳入一个合乎理性的发展之路上呢?
事实的结果却是令人非常担扰的,大多数物理学家们不是冷静地反思自身,而是被时髦的哲学所迷惑,迷信于物理学的实证论,结果使现代物理学走进了神秘主义的陷阱。
这就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
“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实质就是:
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被抛弃,这就是,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
”
对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现状,爱因斯坦早在二十世纪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本世纪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具有哲学头脑,而今天的物理学家几乎全是哲学家,不过它们都倾向于坏的哲学。
”为了将物理学纳入一个合乎理性的发展之路上,他提出了许多严厉的批评意见,还拿出了许多极有天赋的证据去证伪量子力学,但他的工作是徒劳的,因为量子力学的基础正是他自己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恐怕是在不安的心情中走完它的余生的,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对代表自然连续性的以太观的否定,正是现代物理学走向神秘主义的起点。
自然界是统一的,这是爱因斯坦始终如一所坚持的观点,但正是这种观点,使他难以摆脱畸形的对称观念,最终为了解决实体和场之间的矛盾否定了以太观,不过,爱因斯坦在提出光量子论的一开始,就赋予光有波粒二象性。
因为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在同一物质现象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性质,很自然地,肯定存在一种物质的作用既表现出粒子性又表现出波动性,如果光就是这种物质作用的结果,那么它必定既具备了实体的性质,同时也具备了场的性质,这样,实体和场就可以在光量子上暂时统一起来。
不过,爱因斯坦也认识到,这种统一是机械的,量子理论还有它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他还提出光量子新的设想:
光量子作为奇点而出现,就象静电场的理论遵循电子理论一样,光的电磁场出现是与奇点相联系的,电磁场的全部能量,可以看作是定域于这个奇点上。
每个奇点都围绕着一个力场,许多这样的力场彼此叠加,就形成一个类似于现代电磁场的波动场,这样,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就可以统一起来了。
不幸的是,由于畸形的对称观念的阻碍,爱因斯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持续下去。
自然界是连续的,这不仅是几千年来哲学思辩的结果,而且也是物理学发展不断证实的结果。
但需要指出的是,物理学家们对自然连续性的认识是机械的,这集中地体现在他们虽然从口头上承认物质世界内在的连续性,但他们又不承认这种连续的物质性。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是精密的观测仪器帮助科学走向了成功,科学家们非常信赖它,以致于只要空间中的物质不能够被这些精密的仪器所观测到,科学家们就不承认它的存在。
正是这种实证观念的顽固性,连续在自然界的物质始终得不到科学的承认。
不过,略有些哲学头脑的科学家都知道,一切力学现象的产生都是以物质世界的连续性为基础的,没有连续的物质做基础,运动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自然界本质上是连续的,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充满着无限的宇宙空间。
既然空间中存在着连续的物质,那么对光的波粒二象性我们就必须重新认识了。
以前,能够把光本性的“波动”和“粒子”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统一起来,被称为“唯物主义”的伟大胜利,但这种机械的统一并没有解决光的波动性和量子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应该说,波动性和粒子性描述了同一物质现象,那必然是一种东西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但如果我们认为光是一束粒子流,显然它不可能解释光的波动性,如果认为光是一种连续媒介的波动,光的粒子性又面临着困难。
到底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如何在连续的统一物质的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呢?
自然界是连续的,同时又是统一的,统一的物质就充满着连续的宇宙空间。
在经典的物理学中,这种统一的物质通常被称之为“以太”,不过,这种以太在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的心目中是死寂不动的,也可以说是宇宙空间一种纯粹的不起任何作用的填充物。
而按照东方哲学的思想,这种统一的物质本身就充满着生命力、紧张,不断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它的本性,物质正是有了这种本性,局部的物质才会在同一个目标――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实体。
实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有生有灭。
随着外在世界的变化,实体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当外在变化超过了这个实体有限的反抗范围,这个实体就会发生突变,要么变化为另一种性质的实体,要么重新回到它原始的混沌状态。
统一的物质是不灭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变化中存在的混沌物质本身是不可观察的,实体表象上的消失不过是物质从它有组织的状态过渡到它混沌无序的状态而已,而实体的“无中生有”不过是物质从混沌状态向它有组织的状态过渡而已。
同样,在物质形态的变化过程中,能量也是不灭的,它不仅能够随着物质的有序而在实体内部蓄积起来,而且能够随着实体的离散而向外爆发出来。
显然,自然界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能量也随着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宇宙空间。
我们一旦明白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就可以将它存在的原理应用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之上,从而对这种奇特的现象做出一个更为科学的解释:
光不过是依赖连续的统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来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周期的组织与离散使它表现出了波动性,而物质暂态的有组织形式使它表现出了粒子性。
具体地说就是,自然本质上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就永恒地运动于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就在这不对称运动之中,实体(有序结构)就可以在反抗这些不对称运动之中产生,实体不是永恒的,它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如果外在世界的变化超过了它反抗的范围,那么这个实体就会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并释放它内聚的能量,而这些释放的能量又会使周围连续的混沌物质重新组织起来,以此类推,能量就在统一物质的周期组织和离散之中流转开来。
显然,场就是对这种由连续物质周期组织和离散形成的。
它是一种能量密度较小的物质紧张状态。
而实体则不然,它是能量的一种有序聚集,因此,它储备着更大的能量。
实体和场是统一的,实体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众多连续的这样能量传递的过程就是场。
而在场的运动之中,它并不是完全无序的,而是一种连续物质周期组织和离散的结果,因此,从局部来看,它又是一个实体。
同样在光的传递过程中,粒子性显然是由于连续物质在周期组织和离散中表现出来的,如果放大时间尺度,那么这一个周期中物质从无序到有序,然后再由有序到无序,就是一个粒子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
尽管这个过程有些短暂,但我们仍可将它称之为一个粒子。
但如果从整体来看,光的传递过程并不是粒子在虚空中线性的移动,线性移动的只是一个能量包,或者说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能量周期移动,即粒子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释放能量,而这个能量又在周围重新组织成粒子,以此往复,能量就借助于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和离散向外移动,显然,这种周期移动就是光表现出波动性的本质。
科学的以太观
对新一代的物理学家来说,以太可以说是一个久违的概念了.因为在二十世纪初的那场物理学革命中,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了统一实体和场,不得已否定了以太观,从此没有以太的概念也进入了物理学界。
以太是什么?
它是否真的存在?
自从1965年人类探测到宇宙背景的微波辅射以来,以太又成了人们新一轮的争论话题,特别是在近几年来,理论和观察证明,真空本身就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它充满着我们难以观察的混沌物质,而且这种物质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无所不在。
虽然人们尚不清楚这种物质的真实面目,但完全否定以太观无疑是错误的,新的以太观势在必行。
以太观是古希腊的先哲们用于描述世界本源的观念。
不过,最早这里的以太被泰勒斯称之为水,被阿那克西米尼称之为气,被赫拉克利特称之为火,最后才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以太。
以太观是一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一元论”相类似的观念。
它认为:
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以太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尽管自然界的物质是丰富多样的,但这些物质都是由连续性的以太组成的,它们的差异只是由于形态、秩序、位置上的不同造成的。
“气一元论”在古中国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且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始终。
而以太观在古希腊文化中则只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此对立的还有原子论。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的以太观与古中国的“气一元论”是有所不同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古中国的“气”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
而古希腊的以太则是一种死寂的东西,它只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关于物质的概念,尽管象赫拉克利特等这些先哲们也提出了类似于“气”的那些光辉的创见,但总的来说,以太并没有摆脱它机械的性质,这使它在描述物质的多样性方面出现了障碍,以致于它最后被淹没在西方科学发展的洪流之中。
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之中,以太观是由笛卡尔重新提出来而进入物理学的。
之后莱布尼兹发展了这个学说。
因为在他们看来,“宇宙中并不能有天然不可分的原子或物质部分存在”,“要是世界充满了坚硬的微粒,它们既不能屈缩让位又不能分割,就像人们所描述的原子那样,那么运动就是不可能的。
”为此,笛卡尔还提出了“以太旋涡说”,不过,“笛卡尔以太”模型中的以太是静止不动的,而且与周围实体没有任何关系,它只起着传递实体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
而莱布尼茨觉察到了“笛卡尔以太”模型中的困境,为了使“以太”能够运动起来,莱布尼茨便从东方的“元气”学说中“移植”过来元气有聚散、屈伸等观念。
他认为,以太“实际上并没有根本的坚硬性,相反地,流动性倒是根本的”。
关于以太为什么可以“流动”,在莱布尼兹看来,是因为以太本身具有“活力”。
即运动是来自物质的运动,亦即中国“气一元论”的“动非自外”的观点。
以太学说进入物理学之后,首先就被惠更斯用于光本性的描述,即光的波动学说。
按照这种学说,光和水波、声波一样,是由连续的媒介来传递的一种机械波,这种媒介就是连续在宇宙空间的以太。
不过,当时惠更斯只是认为光是一种与声波类似的纵向振动,而实践却证实光是一种横波,为此曾出现了一次关于光波动学说的危机,但很快菲涅耳就设想了一种新的以太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光的波动学说就占据了物理学上主导地位,之后,光的电磁波理论的成功更是让人们确信了光的波动学说的科学性,而以太这个波动学说的基础也相当然地被认定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把以太的真实存在看作是肯定的事实,而且根据无数经验,特别是通过光学与电磁学的实验,对这种不可思议的物质的许多作用已经有所了解。
如法拉弟的“磁力线”和“电紧张状态”的描述,麦克斯韦的涡旋电场假设和一环套一环的电磁互感等等。
但以太究竟是什么,它和以太空间中的物质有什么关系,它又是如何传递作用力的等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以致于关于以太学说的危机一出现,便马上遭到了否定。
今天不少人把光速不变实验看作是对以太学说最有力的否定。
其实不然,光速不变实验只是证明了地球与它的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移动,但这并不否认以太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而且斐兹杰惹和洛伦兹分别用收缩假说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光速不变。
更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以太学说,它只是自以为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学说即光的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可以将自然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起来。
因为他发现,在光这种独特的物理现象中,同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波动性和粒子性,显然,这些性质是在同一物体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必然存在一种统一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以,他在提出光的量子假说的同时就指出: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仍是对自然连续性的认可,而粒子性则是对自然间断性的说明,两者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实质上却可以统一起来,为此他还多次说明,他的学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应该说,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的误解是很深的,他们自认为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就是否定了宇宙空间中连续的物质,光的量子假说在实验上得到证明就是肯定了粒子是世界的唯一本质,剩下的只有虚空而已。
事实上,正是这种误解,导致了物理学上那场著名的量子论战。
不过,量子论战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它不仅明显地与几千来的哲学思想相违背,而且将科学的标准也弄模糊了。
在二十世纪以前,科学家们还一直相信“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而在二十世纪那场物理学革命以后,自然规律的内在的必然性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机的几率。
这样一来,一直在无形中制约人类的自然规律便在人们观念中消失了,人类一跃成为“上帝的翻版”。
至今还有不少人对那场物理学革命津津乐道,因为它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但更多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却清醒地发现,自从那场物理学革命以后,人类思想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时期,也正是这种混乱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人类又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困境。
显然,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不在科学本身,而是以人类为自然中心的时髦哲学造成的,正是这种哲学观念的支配让物理学家们走上了否定自然内在必然性的道路,同时物理学也跌进了神秘主义的陷阱。
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相信一个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经典的物理学中,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这种规律只是少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事实上则不然。
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体现在丰富多样的物质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组成的,不管我们给这种东西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如“以太”、“气”等等,但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紧张、反抗、充满生命力是它们的共性。
因此,自然规律根本不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内在于物质本性的“理”。
显然,这种“理”不是我们任何精密的仪器所能观测得到的,它只能由理性的思辩才能够获得。
自然界的本质是简单的,这是有史以来几乎所有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的看法,因为他们都从内在的体验中和对外在世界不同事物的相互转化的观察中领悟出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也正是这种统一性触发了他们对终极自然规律的坚定信仰和无穷尽的追寻。
不过,西方科学一直是沿着还原论的思路来探索终极的规律的,而且由于这种方法的成功,不少科学家开始迷信于这种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然的终极设计,以致于几千年来的哲学成就被它抛在一边。
今天的科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茫然的时刻,虽然局部的研究逐渐深入到更微观的层次,但我们对宇宙整体的全貌仍然一无所知。
最明显的是就是在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上,至今科学家们还相当然地否定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否定空间中物质本性上的充满生命力的运动,这样一来,不仅本不存在的生命问题成了最大的难题,而且连万有引力、电磁力等这些物理上研究最清楚的力学现象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认识之上。
以太做为真实的物质存在,目前已成为肯定的事实。
不过直到今天,大多数物理学家还满足于栖息在爱因斯坦、玻尔等伟人们的浓荫之下,不愿或不敢走出巨人的影子,去重新开拓一片绿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受着时髦哲学的支配,否定或怀疑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按照他们的观点,只有一种真实的本质存在着,那就是他们宝贵的自身,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唯恐有一种自然规则统治着他们,剥夺了他们天赋的自由。
承认以太观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特别是它将彻底打击那些自封为宇宙最重要部分的自大狂。
很明显,如果这种彻底的一元论成立,那么人就和普通的万物一样,都是由同一种料子组成,由同一个规则所支配,这看起来似乎严重贬损了人的存在价值。
不过对一个坚持一元论的科学家来说,这是必然的,人类也没有必要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些理论来满足人类的虚荣心,实实在在地生存是最重要的。
自然界是统一的,连续的以太就充溢于无限的宇宙空间,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以太组成的。
这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我们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一元论”的长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通常在大多数西方人的心目中,以太本身是死寂的、静止的宇宙填充物,而在东方人的心目中,“气”则是充满紧张与生命力的,而且本身是在永恒的运动中存在的。
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别,造成了西方科学家习惯于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这样无形中就在生命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与此相比,东方人对“气”的理解无疑是更为科学性的,它既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物质,也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能量,而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统一的物质就是在能量的离散中运动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就是对这种充满生命力的物质形象的描述,简单地说就是,物质都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与反抗中存在的,局部的反抗使一些物质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实体,同时,压迫也不断使有序的实体离散开来,重新回到它原来混混沌沌的状态,而这一切都是由能量在连续的统一物质中的转移所决定的。
以太是有生命的,按照现代话来说,以太就是充满能量的统一物质,它不仅充满着宇宙空间,而且是在不断的紧张运动中存在的。
自然界有着丰富多样的物质形式,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秩序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在周期的有序与无序中存在的能量场。
物质实体是可见的,而能量场则是难以观察的,不过,我们通过仪器还是能够观察到它短暂的有序形式,电磁波的粒子性就是我们只观察到了它短暂的有序形式所产生的结果。
物质实体和能量场的区别不是定性的,能量场中包含着物质实体,物质实体的周期生灭也就是广义的能量场。
物质实体和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学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