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5876157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31.93KB
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历史
第Ⅰ卷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史学·司马迁。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司马迁的话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之一,是彰显史学的功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要自觉地承担起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
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
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
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③即可。
3.孟德斯鸠曾说:
“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可见应该与万民法有关,万民法有利于缓和罗马社会矛盾,题干中也无从体现这点,故A错误;根据“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作者并不认为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或者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故BC错误;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D。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孟德斯鸠曾分析罗马灭亡的原因。
在他看来,为了增强对外征服的力量,罗马把自己的公民权给了它的同盟者,后来又逐步把这种权利给了帝国境内所有的人,帝国境内除奴隶以外的几乎所有人都因之成了罗马公民。
这样一来,原来环绕着罗马的那圈神圣光环不见了,罗马城就再也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出发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外传。
【名师点睛】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中国自身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②错误;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得到发展,④正确。
故选C。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近代中国科技水平明显落后,仅凭引进外国科技也不能说明中国自身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这样轻易排除②;再结合题干中时间信息“1899年”。
而在此前的1898年戊戌变法发生,推动政治近代化,因此可排除③,至此可判断C正确。
6.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
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
这些行为说明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日关系·日美争夺亚太地区。
【名师点睛】本题明显高于教材,但是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美日关系。
进入20世纪以来,美日日益崛起,双方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美日矛盾的激化正是导致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军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A。
BC都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D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A项。
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
”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为达成世界霸主目的,在政治上实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
“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1947年2月1日”,可见此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另起炉灶”方针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也无从体现“开始实行”,故A错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应是在1949年建国后实行,时间不符,故B错误;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也是由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C错误;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等信息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从时间上寻找突破口,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条件限定语就是对选择项在时间、程度、空间等方面的限定,因此时间概念的判断在审题时至关重要。
只要能够判断出BCD都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而题干涉及时间是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排除后即可得出结论。
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
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
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从宏观上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时期,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争端。
第Ⅱ卷
本卷共3题,共56分。
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分)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答案】
(1)
(1)作用:
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4分)关系: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理论来源:
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2分)新发展:
创立温病学说。
(2分)实践效果: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2分)
(3)相互作用:
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分)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印刷术、中医。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的发展,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传统文化的热点。
第
(1)
(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
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
本考点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
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糟得很。
”……“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
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
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4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
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4分)
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
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4分)
【答案】
(1)文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1分) 毛泽东认识: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分)
(2)代表农民利益:
进行土地改革。
(2分)“全力支持”:
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2分)
(3)积极性: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2分)基本方针:
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分)
(4)密切关系:
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糟得很’”回答。
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考点定位】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期土地政策。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设置材料考查考生对近现代农民问题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
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
本题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6分)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6分)
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6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4分)
【答案】
(1)动力:
工业的发展。
(2分) 分析:
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4分)
(2)原因:
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4分)时代背景: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2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
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
(3分)瑞士小村镇模式:
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3分)
(4)认识:
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
(4分)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外城市化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
第
(1)问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分析作答。
第
(2)问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分析作答。
第(3)问可从城镇规模的角度分析特点,并且结合土地制度的不同予以分析。
第(4)问属于认识启示类问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试题 历史 天津 Word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