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docx
- 文档编号:5870026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04KB
论文1.docx
《论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1
让科学课堂“探”味深长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
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趣让学生喜欢去发现和探究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的一堂课。
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讲究卫生和安全。
基于学生前面的学习基础,相信这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学会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
让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能留心观察并进行观察、探究等活动。
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
二、交流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
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
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
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
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
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
生:
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
师:
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
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
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
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
从生活中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人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
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将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
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
让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三、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象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来的优势吧。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起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西华园小学
冯艳
2011.5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诱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一、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
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数据中推导出规律性的认识等。
探究式学习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二、在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游戏能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例如磁控小车游戏,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磁铁性质的认识,我放手让学生运用磁铁和玩具小车,自己设计磁控小车,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作为动力,使小车前进或后退。
科学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独立探索真理的精神,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喜爱科学游戏。
又如踩影子、模拟月相变化、地球自转公转等游戏,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游戏中悟出科学道理。
三、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课,主要原因是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
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能力,也能促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例如“观察空气的存在”这个小实验,人人动手,让学生把空杯子压进水里,然后慢慢地倾斜杯子,水把空气赶出来,冒出一串串气泡。
通过实践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又如讲什么是“浮力”时,我让学生做实验,把水槽中的木板往下按。
问:
“你的手感觉到什么?
”“感觉到一种力。
”“一种向上托起的力。
”“那是一种什么力?
”“浮力。
”学生轻松地学会了新知识,了解了什么是浮力。
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的探究过程首先要搜集事实,经过思考把事实组合起来,找出事实间的内部联系,并通过实验验证,形成理论。
因此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在合作交流,讨论辩论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交流对空气的感觉,发表自己的发现。
有的说:
“我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把砖扔到水中,砖的孔隙中有气泡逸出,证明空气确确实实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
”有的说:
“我通过尝一尝、闻一闻,体验到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有的说:
“我用扇子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我体会到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
”有的说: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集体合作交流的思维,能有效地促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
经过辩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较深刻的理解,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
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鉴别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西华园小学
郝冰
2011.5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又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
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够:
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
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
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二、“电化”让学生参与更主动积极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
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有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
”,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
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
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
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
“××同学坐得真端正!
注意力真集中!
”“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
”“你真行!
真棒!
真是好样的!
”“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
”“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
我还结合实际,进行了“两会两能”评价法。
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
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可以到课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
学期结束前,教师可根据组长统计的情况,满15颗星以上可以得“优”,10颗到15颗可以得“良”,5颗到10颗可以得“中”,这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这一切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
也有这样的例外,这事实表明,“课改”后教师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自主高效课堂”中如何备学生
西华园小学
周竞书
2011.5
“自主高效课堂”中如何备学生
何谓“高效课堂”?
前两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钱志亮教授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他说一节好课应该做到:
饱满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层递进……说的多好呀!
确实高效课堂是现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涵盖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的。
虽然我们可能达不到钱教授所希冀的那样,但我们完全可以在自身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坚持课前“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备教法。
下面我就重点来谈谈如何备学生。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任何人,只要曾在课堂上仔细观察过,你就会注意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在很多方面是不一样的,比如他们在班级的地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语言以及学习方式等,这些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
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不管你的教学水平再高,这些差异也总会影响到你的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是备课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解决教和学矛盾的关键。
对学生不了解,不分析,关门备课,主观去讲,即使吃透教材,也是徒劳的。
了解教学对象,是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不但要对所讲的教材内容有深刻的把握,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力。
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由于实际情况不同,他们对这一节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应该考虑到: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备《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棵时,我设计的导入的问题是我们身边有哪些物质?
因为不知学生能否回答出来,我先问了组内的老师,她听到这个问题时,有些发蒙。
当时,我有些困惑:
难道是我的问题提的不对吗?
于是,我随便问了一个学生,学生问我:
“老师,什么是物质?
”真的是我的问题提的有问题。
我马上进行了更正:
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体?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像这些我们能观察到的物体都叫物质。
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
在上课时,我就是这么问的,学生马上就回答出来了。
2、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兴奋点。
3、不同层次学生对该知识点需求程度有何不同。
这些内容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了解,教师再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这样的备课和上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要全面地了解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真正做到“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西华园小学
孙琳
2011.6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其一,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
”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现在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
教师对此的定位非常迷惑。
但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
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
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
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
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
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
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
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
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
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
暖人话语,滋润心田。
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
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西华园小学
冯艳
2011.6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经过这一段的学习,给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我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者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不断虚心学习、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同时也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深地感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我们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
现代师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集状态,我们教师单在知识方面已经抢劫了明显的优势,甚至某些方面得拜学生为师,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
“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麻衬的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
三、完善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
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散,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与追求中,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必将教育的春天。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西华园小学
周竞书
2011.6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
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我随着继续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或者说,我已经融入了继续教育学习的广阔天地之中。
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数学及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使我茅塞顿开,在开学这一段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
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说实在的,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各种学习、培训也参加了很多次,可往往是走形式的多,真正有收获的少。
所以开始点击继教网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和学时。
可是,当我进入继教网的那一刻,我就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它为我呈现的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根据学习计划,我选了“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新课程培训—中学数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四门课程来学习。
回忆这些天的学习过程,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就具体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其一,通过上网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二,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
其三,“新课程培训—中学数学”,为我以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层次,实行了“分层次、分类指导”教学,对知识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不偏爱、不卑视、不讥笑,多给学生以赞许、鼓励、支持和亲切的目光,含蓄的微笑、轻松的表情、和蔼的态度,以示老师对其的信任、关心、爱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多提问、多练习,多给学生活动、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即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的教学方法。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西华园小学
郝冰
2011.6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