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美学期末考试.docx
- 文档编号:5864946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85KB
本科美学期末考试.docx
《本科美学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美学期末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美学期末考试
2009(本科)美学期末考试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客观规律;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客观目的;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理念。
2、康德美学关键美词:
“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和“主观普遍性”。
3、一些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把人分为三类:
梦幻者、艺术家和精神病人。
4、科学、宗教、艺术,还有道德,是人类不同心理活动的对应物,满足的是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
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宗教求圣。
5、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
6、西方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着三个发展阶段:
①_哲学_;②_心理学_;③_艺术学_。
7、美和丑都是审美的,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也都是美学问题,美和丑之外,还有一个“非审美”。
8、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列举了三种模仿方式:
(1)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
(2)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3)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9、情感有三个特征,即主观性、对象性和传达性。
10、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
当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第一本叫《美学》的书。
11、克罗齐美学观点就是“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12、从毕达哥拉斯起,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
在康德那里,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是什么”。
而在黑格尔这里,则变成了“艺术是什么”,美的研究也变成了艺术的研究。
13、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
美是关系。
此关系的含义有三:
1)事物本身各部分所组成的关系。
实在的美。
2)事物与它物的关系。
见到的美。
3)人的想象关系,虚构关系。
想象的美和虚构的美。
14、“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分成知、情、意三个部分,其中_知_是理性认识,已由逻辑学来研究,_意_是道德活动,已由伦理学来研究,_情_属于感性认识的部分,应该由美学来研究。
15、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16、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色彩、形体、声音。
17、美育的典型方法包括感兴、协调、激励、启悟。
18、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抒情性和表演性,过程性和流动性,节奏感和
韵律美。
19、中国先秦美学的历史起点是老子的美学思想,先秦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是
庄子。
20、从我国美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具体说来应包括_美_、审美_、_艺术_和审美教育四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
二、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D)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D.席勒
2.叔本华说: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3.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D)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B)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A)
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
7.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C)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
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
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
8.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B)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
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
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
9.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B)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
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
10.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A)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D.人类的审美需要
11.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
这一现象说明(C)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美在移情
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美取决于距离
12.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A.德谟克利特
B.休谟
C.博克
D.康德
1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C)
A.突出了美的感性因素
B.强调了美的理性内容
C.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D.更具有思辨的意味
1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B)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15.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D)
A.外在的自然界
B.人所改造的自然界
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16.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D)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17.美感产生于(D)
A.游戏
B.摹仿
C.巫术
D.社会实践
18.“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土多德
D.尼采
19.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A.感官
B.审美能力
C.想象
D.灵性
20.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C)
A.精神产品
B.物质产品
C.人工制品
D.自然物
21、“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B)
A.狄德罗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黑格尔
D.席勒
22、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B)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斯多德
23、美学主要是一门(A)
A.人文学科
B.自然科学
C.社会科学
D.实验科学
24、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
25、具有“瞬间永恒性”特性的艺术是(D)
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
26、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A.柏拉图
B.黑格尔
C.鲍姆加登
D.贺拉斯
27、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恩海姆
D.克罗齐
28、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B)
A.表现
B.再现
C.抽象
D.和谐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
(3)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
把历史和逻辑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3、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是美学的基础。
哲学为美学提供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2)美学又区别于哲学有自己的独特对象和规律: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的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3)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为什么鲍姆嘉登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 ,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最早使用美学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是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概念。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说的美学。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
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
5、优美与崇高的异同是什么?
区别:
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和崇高能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
优美一起的是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心境是单纯而宁静的;而崇高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
共同点:
优美与崇高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满足感官的要求,不涉及明确的目的,都表现出主观的合目的性。
6、自然美的特征是什么?
自然美的特征,是指自然的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易性。
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是非人工的,具有天然属性。
它是未经人工制作的或天然的,具有非人际关系性。
形式性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占主导作用,它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引发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当然形式本身也可以蕴涵深层意义。
变易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特性。
自然事物引起人的不确定联想,而且自然形象本身就是气韵生动的活的形象,它是不确定的,暗含着宇宙生命的节奏。
7、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基本问题。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人类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古罗马美学,也是西方美学史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种子,美学的根。
8、如何理解康德美学关键美词:
“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和“主观普遍性”。
第一,审美是一种无利害却又生愉快的活动,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第二,这种愉快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第三,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
第四,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先验假设前提”。
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实际上是主观的,却又在逻辑上、理论上要求普遍有效性。
9、什么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提出来的。
布洛的“距离的矛盾”、“距离的设置”、“距离的变化”、“距离的极限”、“距离的尺度”一起构成了布洛“心理距离说”的全部内容。
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
所谓“距离”,不是物理距离,而是说在意识上有了的“超功利”距离。
布洛强调的则是,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时,才可能产生审美愉快。
10、什么是艺术的“表现说”
顾名思义,表,就是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外在的;现,就是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
也就是说,只要把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情感),变成了外在的、看得见或者听得见、可以用感知去把握的,就是表现。
艺术就是表现。
因为它把艺术家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微妙情感,变成了别人也可以感受的东西。
但,艺术是表现,表现却不一定是艺术。
有艺术的表现,也有非艺术的表现。
艺术的表现和非艺术表现的区别,在于表现的艺术性。
这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表现说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把个体感性存在的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个体的自我实现面前,群体不再是神圣的、权威的、不可改变和不可超越的。
在主体的自由驰骋面前,客体也不再是高于个体经验因而必须一丝不苟地描摹或仿造的。
总之,我们不必再“照抄作业”,而可以“信手涂鸦”了。
11、审美和非审美、美和丑、美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美学是要把审美和非审美区别开来。
美学也必须回答,非审美如何变成审美。
我们知道,世界上原本是无所谓美丑的,正如世界上原本无所谓真伪。
自然界从不做假,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和东西都是真的。
自然界也无所谓善恶。
美和丑都是审美的,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也都是美学问题,正如真与伪都是逻辑学问题,善与恶都是伦理学问题。
美和丑之外,还有一个“非审美”。
就是无所谓美丑。
就不是审美对象,也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了。
实际上,美和艺术只有方式和形态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过程,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作为结果,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即艺术品。
艺术是给情感的内容以对象化的形式,美是以对象化形式体现着的内容。
因此,美就是凝固了的艺术,艺术则是展开着的美。
12、为什么说审美是情感的传达
美感是一种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
是对象化了的情感。
因为它被对象化,而由一般情感变成了审美情感,对象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则因为情感化而由一般表象变成了审美意象。
所以,审美就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美感则是对象化了的情感。
审美也是情感的传达,美感是传达了的情感。
传达就是让不同的人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即同情和共鸣。
因此,任何情感要想得到传达,尤其是要想在人与人之间实现普遍的传达,都必须通过和借助于一个“中介”,我们称之为“传情的媒介”。
什么是审美对象?
其实就是“传情的媒介”。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对象即艺术品,艺术品即审美对象,它们都是“传情的媒介”。
只不过艺术品的任务,主要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达;审美对象的任务,则主要是实现自己和自己情感的传达。
13、如何理解庄子的“美”与“真”。
庄子及其后学以自然无为为美,因此他们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凡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的东西。
美与真的一致性在于要求美必须符合于人的“性命之情”,也就是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要求。
庄子美学所说的“贵真”是同“法天”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对美与真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庄子所说的真,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完全让事物按照它的自然本性去活动和表现自己,不要以任何外力上强行干预和改变它。
这显然包含有尊重事物自身规律的意思,也有真即是合规律的意思。
就社会关系中人的美来说,庄子及其后学认为只有自然无伪的真情感的表现才是美的,真纯不闻,率性而行始终是庄子学派推崇的理想。
14、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情感有三个特征,即主观性、对象性和传达性。
1)情感的主观性首先表现在它不讲道理。
也不能强迫和替代。
2)主观的情感要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共鸣,让他人同感此情,就必须对象化,变成他人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东西。
如果你的情感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所有人、全人类同情共鸣的,这个对象化的方式就的要求是普遍地传达。
传达就是让不同的人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即同情和共鸣。
3)情感的传达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可以传达和必须传达。
艺术是传达情感的最佳方式,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艺术的特征。
艺术是情感的传达,这是艺术的功能。
情感的传达是艺术问题的核心。
那么,情感为什么必须传达呢?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竟然要求别人同情和共鸣呢?
为什么只有在情感的传达中,人的欢乐才
15、什么是移情美学
把移情说发展成一个系统的美学理论的人是立普斯。
移情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
移情也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
移情学派认为,审美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结果就使自我变成了对象,对象变成了自我。
这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对象是美的,而这样一种“主客默契,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一个对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
对象的形式是移情的条件。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主体的态度。
16、为什么说形式是艺术最不可缺是形式
艺术的特征在于形式。
科学和宗教也有自己的特殊形式。
但是艺术更偏重形式。
科学和宗教对形式没有艺术那么执著。
没有神像,不妨望空遥拜。
科学、宗教、艺术之别在形式也在内容。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也就意味着它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科学、宗教、艺术,还有道德,是人类不同心理活动的对应物,满足的是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
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宗教求圣。
所求不同,所言相异,内容不一样。
艺术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欣赏者不必等同和认同艺术家。
但有没有体验,却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分水岭。
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
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情感对象化就是内容化。
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这里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
艺术是形式重于内容。
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
四、论述题
1、试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艺术的关系
弗洛伊德通过他的研究告诉我们,人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他的思想和行为不但受理性和意识的支配,还受非理性和无意识的支配。
而且,意识不过只是露出水面的小小的冰山一角。
在水面之下,也就是在“意识阈”以下,还存在着广大而深邃的世界,一个未被阳光照亮的黑暗王国,一个原始冲动、各种本能、被压抑的欲望和过去经验的大仓库,一个贮存心理能量的地方和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
这就是无意识的领域。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的根,这个根就是人的生命本能,包括“性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能”。
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和冲动,由于不能见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就被意识压抑和排挤到意识阈下面去了。
可是本能并没有被消灭,而且还在持续活动,只不过是在无意识领域里活动,变成了“情结”。
情结主要用来指那些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记忆和愿望。
所谓“无意识”,不是什么都没有,只不过是被压抑在意识阈以下。
但压下去了不等于被消灭了。
相反,正因为被压在下面,它还特别想冒上来。
一些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把人分为三类:
梦幻者、艺术家和精神病人。
梦幻者的无意识能量不是很大,他们做梦就行了。
精神病人无意识的能量最大,又没有什么宣泄的好办法,所以非发疯不可。
梦幻者无法而且也没有把自己的无意识变成他人可以看见的具体现实。
精神病可以,但他们的做法又不能为人们所接受。
艺术家,“懂得怎样把他的白日梦幻加以苦心经营,从而使之变得对旁人来说也是可供欣赏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就是无意识的升华,或者说,就是那些被强烈压抑着的欲望、本能和情结在想象中的具体实现。
艺术家在艺术品中表现了他的无意识,欣赏者则通过对艺术品的观赏,宣泄了自己的无意识。
他们都得到了升华。
所以,没有艺术和艺术家,我们这个找不到出路的世界,就会变成疯人院了。
2、艺术和游戏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艺术和游戏,它们两个是很像的。
不过差别也更大。
首先,游戏只关心快感而不关心内容。
艺术家需要关心自己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关心自己作品的内容。
游戏毕竟只是一种纯粹的享乐。
它即便有什么内容,也是无关宏旨的。
但一个民族的艺术即便在童年期,也会要求一种真实的内容和意义。
所以,优秀的艺术品当中往往充满了人生的哲理,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其次,游戏也不关心形式。
布娃娃和小木偶一样可以用来过家家,而且如果没有布娃娃,抱个枕头也凑合。
一个认真的画家甚至不肯画“错”一根线条。
因为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就在于它那独特的、新颖的、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的形式。
在形式问题上,你不可以和艺术家讨价还价。
再次,艺术和游戏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游戏给人的是快感,艺术给人的是美感。
美感可以传达,快感却仅仅属于个人。
当然游戏也可以旁观,但“看热闹”和“做游戏”毕竟两码事。
然而在艺术活动中,却可以一部分人是创作者,另一部分人是欣赏者。
因为美感是可以传达的。
既然可以传达,也就用不着每个人都去当艺术家。
所以,游戏只能给游戏者带来愉快,艺术却可能给全人类带来快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游戏能标志什么呢?
顶多也就是富裕程度或闲暇程度。
做游戏的条件并不高,或者有钱,或者有闲,搞艺术却要有文化。
艺术决不是人们穷极无聊闲着没事随便弄来玩玩的东西。
在那些不朽的艺术珍品下面,往往横卧着人类亘古的苦难;而在那些感人的艺术杰作当中,则往往蕴含着人类前进的动力。
这是游戏永远都望尘莫及的。
所以,艺术最终将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促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游戏就不能。
3、如何理解艺术是情感的传达
情感总是指向某个对象,而且一定要指向某个对象。
所谓“移情”,所谓“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其实就是情感的对象化。
我们也可以说艺术即情感的对象化。
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表现为艺术品,其实就是把自我变成对象。
所以,艺术表现就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就等于说艺术和审美都是情感的对象化,在审美活动中,它对象化为审美对象,在艺术活动中,它对象化为艺术作品。
情感有三个特征,即主观性、对象性和传达性。
1)情感的主观性首先表现在它不讲道理。
也不能强迫和替代。
2)主观的情感要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共鸣,让他人同感此情,就必须对象化,变成他人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东西。
如果你的情感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所有人、全人类同情共鸣的,这个对象化的方式就的要求是普遍地传达。
传达就是让不同的人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即同情和共鸣。
3)情感的传达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可以传达和必须传达。
艺术是传达情感的最佳方式,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艺术的特征。
艺术是情感的传达,这是艺术的功能。
情感的传达是艺术问题的核心。
那么,情感为什么必须传达呢?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竟然要求别人同情和共鸣呢?
为什么只有在情感的传达中,人的欢乐才能得到加强,痛苦才能得到缓解呢?
因为情感在本质上就是要求别人和自己相同的。
4、怎样理解禅宗的“瞬间即永恒”?
禅宗的独特之处在于“瞬间即永恒”的直觉感受,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合在一起,不可分辨,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
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永恒的存在。
禅宗追求和所达到的是“瞬间永恒”,这个“永恒”又是那个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
在这里,时间停止了。
“佛性本清静”,于是佛教总是要通过贬低、排斥、否定变动的、纷乱的、五光十色的现象世界,才能接近和达到它。
通过静坐去接近和达到那佛性本体。
从而进入佛我同一、物己相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悦、神秘的精神境界。
这也就是所谓“禅意”。
在大量的日常生活的偶然中。
却可以随时领悟而接触“道”。
由“妙悟”得到的”道”。
常常只能倾刻抓住,难以久存;是更高层次的心灵意境或人生境界。
充满禅意的艺术作品,便更具有—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
它们以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科 美学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