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5861773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13KB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docx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江山市上余镇上余中心小学徐艳秋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每一项竞争实际上都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
因此,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的三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威主义”、“精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学困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得以有效保障。
长期以来,一些“学困生”被忽视了,许多教师对他们鄙视,甚至认为他们是包袱,总是“怨天忧人”、“自叹命苦”,而没有去关注他们,去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巨大潜能,没有找准最根本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任由他们一步步落后下去,使得广大“潜能生”最终成为了“无能生”,而不是“显能生”。
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应学生家长的口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和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对学生或子女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恐惧、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成为“学困生”。
中高年级此种现象照样出现,新的“学困生”又不断产生。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等进行研究。
3、质量立校,提升学校形象的需要。
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
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
“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
我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因此,当省教育厅提出要关注学业成绩后20%的学生,及江山市政府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基础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
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
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
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
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
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4)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情况如下,我们主要基于以下研究进行:
转化“学困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
尤其是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的“矫治”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
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学困生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
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
3、本校的相关研究工作
本校在对小学语文、数学“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已做了一些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6年2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7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上余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具体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鉴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取得合格要求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学困生的形成一般也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不适应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更是一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探究性深刻的工程。
无论是学困生的类型、成因,还是教育对策,都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
为此,我校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了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三个研究重点,并具体分解为以下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3、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个案的研究;
4、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5、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6、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7、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个案分析法。
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经验总结法。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5、行动研究法。
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6、观察法。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
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
具体任务:
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我们拟定学习思考题供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学习摘抄,并定期进行学习笔记交流,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开阔教师的科研视野,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0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具体任务:
1、2008年9月—2008年10月,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
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
2、2008年11月—2008年12月,进行前、后测,主要完成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
3、2009年1月—2009年5月,完成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减少或避免学困生出现的对比研究。
4、2009年6月—2009年9月,完成由于非学校教育因素造成学困生出现的转化对策的实践研究。
(三)全面总结阶段(2009年10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
《学困生形成原因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注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类型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特点调查报告》
2、学困生个案
3、学困生个案追综材料
4、《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
5、学困生转化心得体会
6、教学设计
7、教学论文
8、推广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信息优势:
我校宽带网运转多年,多数老师能熟练获取网络信息,校内拥有畅通的局域网,便于资源共享,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2、人员优势:
我校拥有一支业务素质好,敬业爱岗的教职工队伍。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
本课题组由江山市骨干教师、江山市教学能手、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
具有年龄搭配合理、精力旺盛、业务扎实、科研能力强等特点。
3、制度保证:
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各课题组成员工作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学科中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物质优势:
我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舍得投入,校内设施较为完善,可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各项后勤保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务职称
专业及特长
分工
徐艳秋
女
33
本科
小学高级
教研组长
语文
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工作开
展。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王青
女
36
本科
小学高级
教导主任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数据。
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周治秀
女
45
专科
小学一级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数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 小学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