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写作指导.docx
- 文档编号:5851244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64.76KB
初中议论文写作指导.docx
《初中议论文写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议论文写作指导.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论说的特点与体式
【训练要求】
了解论说文的基本特征和几种常见的论说文体式,为写好论说文打基础。
【知识导引】
一论说文的特点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
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广义地说,论说文所回答的问题是无所不包的,大至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小至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任何问题都可以“论”,都可以“说”。
但若把林林总总的问题归纳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是什么?
──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
──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
怎么办?
──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但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回答什么问题又是有特定针对性的,因而论说就要有一定的话题范围。
比如关于“友谊”的话题,可以从友谊的“类别和性质”去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从“原因和目的”的方面去谈,回答“为什么”需要友谊的问题;还可以从“方法和途径”的方面去谈,回答“怎么办”才能获得友谊的问题。
虽然纵观历史,俯看全球,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会存在,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这样的人:
他既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也不懂得人为什么需要友谊,更不了解获得友谊的方法和途径。
而我们要写一篇短文,不可能面对“全人类”,只能面对有限的读者对象。
因此,假如我们要写一篇《论“友谊”》的文章,就没有必要对三方面的问题逐一回答。
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误以“酒肉之交”、“哥儿们义气”为友谊,你就来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性格孤僻、内向,喜欢独往独来,你就不妨谈谈友谊的价值;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渴望友谊而不得,为此伤心苦恼,你就来回答一个“怎么办”才能获得友谊的问题。
事实上,大多数论说文(特别是千字文都只回答(或主要回答一两方面的问题。
论说文答疑解难,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着去做,所以必须讲究科学性,阐述的必须是真理。
不懂装懂,信口胡说不行;强词夺理,散布谬论,更不行。
但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手里有了真理,也不见得就能“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这里还需要学会论说的方法和技巧。
论说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差不多人人皆知,但事实要“摆”得有力量,道理要“讲”得透彻,并不容易。
就说“摆事实”吧,“摆”什么样的事实?
这是“质”的问题,这得看你手里有多少事实供自己挑选,还得看你是不是能够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
“摆”多少事实?
这是“量”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
最恰当的“量”是要能“覆盖”住自己论题所涉及的范围。
还有,事实怎么摆?
这是“法”的问题,这里主要是要能使事实和自己的观点相吻合。
同样一个事实,哪一点说,哪一点不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看观点的需要。
否则,即使事实是真实的,也不会有说服力。
再说“讲道理”,这是中学生论说文中最薄弱的环节。
所谓“讲道理”,说到底是分析事物之间(或一个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诸如“物质和精神”、“现象和本质”、“局部和整体”、“偶然和必然”、“原因(条件和结果”、“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等。
要从文章的需要出发,该分析哪一种关系就分析哪一种关系,只要这分析是科学的,就会被多数人接受。
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有打比方、做比较、引言论等方法。
除了论说的方法和技巧之外,还有章法结构问题。
多种多样的论说方法,多种多样的章法结构,是保证科学和真理“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的重要条件,这也是论说文不可忽视的特点。
论说文的语言,也是为宣传科学和真理服务的,为“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服务的。
因而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判断、每一个推理都要准确,都要合乎逻辑。
准确了,才能“鲜明”,也才能做到“生动”。
二论说文的体式
体式,是同一体裁文章的不同样式。
就论说文而言,就有社论、宣言、声明、报告、演讲、评论、按语、杂感、学术论文、科普论文等等。
它们都具有论说文的一般特点,但在内容章法、行款格式上又各有其特殊性。
在中学阶段,要重点学习如下三类体式:
阐释体、评论体、引申体。
这三种体式,既考虑到论说文本身的特点,又照顾到中学生论说文训练的实际。
阐释体是按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的文章。
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等,都属于这一体式。
在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和检测中,基本的形式是命题作文。
所给的标题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概念,如“说‘小’”“水滴与大
海”“教师·家长·学生”;也可以是一个判断,如“近墨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失败,意味着什么?
”。
不管是概念性标题,还是判断性、设疑性标题,写作者的任务都是对所给定的对象进行阐释。
下边就是一篇阐释体的文章。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顾颉刚(1893—1980是位历史学家,从20年代起就从事民俗学、历史学的研究,著述丰富,有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本文谈的是他自己治学的经验,即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学有所得,有益于世,于是著文传布,这是阐释体论说文的由来,也由此决定了它的特点:
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比如“怀疑”要阐释清楚,所要传布的事理(比如“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必须来源于实践,有充足的根据。
评论体这是对特定事物特定言行进行评价的文章。
一般人写评论,是有感而发;中学生作文训练或检测则是限定材料,即时生意。
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褒功扬善,贬过弃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上述两种情况的共同点就是都紧密地为现实服务。
一篇评论体论说文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评论对象
交代得清楚(当然不必嗦,而是根据评论的需要突出重点和要点,自己观点正确、态度鲜明,对事物的分析入情入理,不牵强附会。
至于文章的具体组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都可以。
因为对象的不同,评论又分出了种种名目:
思想评论、文学评论、体育评论等等。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重点要掌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法。
评价一种言行思想或一篇(部文艺作品,如果赞成,说它好,怎么把这“好”说出来?
如果不赞成,说它不好,又怎么把这“不好”说出来?
除了认真审题,理清思路外,在论证方法上也要注意灵活变化。
思想评论,常用释义正名法(把有关名词、概念的外延、内涵解释清楚、揭示实质法(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把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立标衡定法(拿出公认的标准来衡量所评价对象,合则好,不合则不好,属理证一类、推因论果法(说明或推断评论对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结果,也属理证一类、比较异同法(即类比法、对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等等。
如果是反驳错误的言论,还常用引申归谬法(按照对方的说法推导出显然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它的错误。
文学评论,也常用立标衡定、推因论果、比较异同等方法,此外还有读者印证法(以读者的感受证明作品的优劣得失,属例证法一类、述评合一法(寓评价于复述作品内容之中,也是例证法一类、剖析内涵法(把作品的底蕴挖掘出来,阐释清楚,也属例证法一类、带入意境法(用描绘的方法把作品中的意境展现出来,把其他读者带进意境中去。
这是文学鉴赏的常用方法,一般评论偶而也用,也属例证法一类等。
下面是一篇评论体的文章。
为“放炮者”记功,好!
陈永江阎承骏
(选自1984年4月3日《光明日报》
这篇评论观点十分鲜明,标题就显示出来了。
第一段交代评论对象,不足150字,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了,而突出的是党支部接受批评,并为“放炮者”请功的环节。
第二段直截了当地说“这件事做得好”,进入了评价阶段。
先用类比法,说明“放炮”击中弄虚作假的要害,与在战场上炮手击中目标一样不愧是“英雄炮手”,所以“记功”是合乎情理的。
而这个被“炮”轰的党支部为放炮者请功,显示的是“共产党人知错就改的民主作风和宽广胸怀”。
这是用了“揭示实质”的方法。
第三段批评惧怕批评的不正之风,是为了与给放炮者请功的做法对比,属于“对比法”。
最后一段,用“立标衡定法”:
共产党员应该敢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不怕挨“炮”;共产党员“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以此为标准,衡量这个党支部,他们不愧为共产党员;而全体共产上级组织伙食评比,有个单位为了争先进,在上级临来检查前突击布臵,结果拿到了第一名。
没料到,一位共产党员当众大胆地批评了领导弄虚作假的行为,并提出健全伙食管理制度的措施。
这个党支部从这一“炮”中受到了震动,主动退还了上级颁发的奖状,并采纳了改进措施,还为“放炮”的同志报请了三等功。
为“放炮者”记功,这件事做得好。
在战场上,炮手击中了目标、杀伤了敌人,赢得了战斗的胜利,总是要被记功的。
现在,在我们的工作中,弄虚作假图虚名,也是必须认真对付的大敌。
那位共产党员,为了党的利益,不顾个人私利,“放炮”击中了弄虚作假的要害,不愧是“英雄炮手”。
而他所在的党支部被“炮”轰之后,阵脚没乱,反而清醒过来,并奖励“放炮者”,也显示了共产党人知错就改的民主作风和宽广胸怀。
有些单位的领导同志就没有这种不计个人恩怨的胸怀。
他们不敢表彰对自己“放炮”的同志,往往在挨了批评之后,或表面接受,日后照旧;或怀恨在心,伺机给“放炮者”穿小鞋。
这种惧怕批评的坏风气,是我们党内的一种不正之风。
共产党员应该敢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不怕挨“炮”。
诚然,挨“炮”的滋味总不那么好受,更何况有些“炮手”“放炮”是不大注意时间场合的,并且常常“火力过猛”。
对于这些,作为党组织的领导同志,应当首先看到“放炮者”关心党爱护党的一片诚心,而不要在方法态度上锱铢必较。
陈云同志说:
“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这话值得我们全党同志,尤其是被批评的领导同志好好回味。
党员都应该如此。
这就是引申号召了。
下面是文学评论的例子。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节选
茅盾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
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
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
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
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
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
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
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
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又于路上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
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
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提出了关于《水浒》结构的基本看法:
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具体指出两个特点。
举林冲为例。
先从故事的发展说,证明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而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
概述情节中已显其特点,再用读者感情变化印证一下,更有说服力。
再分析一个小插曲,说明第二个特点:
手法错综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主要用“夹叙夹议”法,连用“却”字,叙述中把“错综变化”的特点表现得很鲜明。
(选自《茅盾评论文集》上)
引申体就是狭义的“读后感”。
这也是根据特定的材料写成的论说文,但与“评论”不同。
上面已经说过,评论,重点是对特定事物的分析、评价,指明优劣得失,分析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表明自己或支持或反对、或赞美或贬抑的态度。
引申体论说文则主要不是对特定对象的分析、评价,而只是把材料作为一个引子,借题发挥,“引申”出某种道理、某种规律或者某种主张,再联系实际展开论述,重点在“联系实际”。
它不是通过“评价”指导实践,而是通过“引申”启发读者。
在体式方面,主要是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具体说有三点:
一是所读材料在文中的地位。
它首先是“引子”,是引发出文章论点的依据;同时它又是一个特殊的论据,它是用以证明论点的“第一”论据。
因此,文章中必须把所读材料交代清楚。
有的同学不注意这一点,根本不交代或交代不清,这就使自己的论点失去了依托,同时也丧失了一个重要论据。
二是交代所读材料的技巧。
原材料不管详略,最好都不要“照抄”,而要根据自己论点的需要,选择、调整,使它和自己的“感想”对口、衔接,材料复述完了,“感想”应能水到渠成地引发出来。
三是对所读材料的照应。
它既是“引子”,又是“特殊”论据,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要“时时”提到它,至少在结尾时要照应一回。
有的同学完成“引发”任务之后就把所读材料弃置一边,终篇不再提及,这就给人一种文气隔断之感。
至于“读后感”之感如何针对现实,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发表“这样”的感想,只能从实际的“需要”中去找答案。
而如果真的有一篇“读后感”是没有现实针对性的,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请看下面一篇例文。
从“战胜自我”想到的孙东海
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经常把战胜自我挂在嘴边,提醒、激励自己,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发挥最佳水平。
实践已证明,每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是运动员战胜了对手,更是战胜了自我的结果。
其实,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要实现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个战胜自我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战胜自我,实现社会进步、经济腾飞呢?
巴塞罗那奥运会,运动员们勇夺金牌的壮举,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首先,变妄自菲薄为自信自强。
谈到经济发展,有人总埋怨本地区本部门基础条件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劣势,找不到自己的长处、优势,一味地向上要资金、要技术、要扶持,不像搞建设,
倒像求“布施”,结果,反倒砸了自己的“门面”,无人敢去投资。
古人云:
胜人者自胜。
要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己,才能自立自强,拼出好成绩。
“五朵金花”之一的钱红,自去年世界锦标赛以来长期低烧不退,条件可谓差矣,但这次却“战胜”了自己,力压群芳,夺得金牌。
目前,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经济发展,已成为主旋律,有“等、靠、要”思想的同志,不妨换副眼光打量自己,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看到自己的实力所在,找准自己的起步点,鼓足勇气,奋力拼搏,实现飞跃。
其次,变谨小慎微为敢闯敢试。
奥运会上,体坛名将李小双前有全能亚军,后有全能冠军,他大胆选用了“团身后空翻三周”这一体操史上堪称超难度的动作,并以精彩绝伦的表演,摘取桂冠。
改革进程中,谨小慎微,亦步亦趋,永远步人后尘,只能“望牌兴叹”。
改革开放是民族腾飞的契机,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差距的唯一途径。
常言道,时不待人,机不可失,只有更换脑筋,发扬敢闯敢干精神,甩开膀子,迈开大步,敢于冒尖,敢担风险,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才能超水平、超常规地探索出一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办法、新路子。
再次,变想赢怕输为能赢能“输”。
赛场上少数运动员由于思想包袱过重,想赢怕输,痛失了奖牌,而我国女运动员张山面对五位男选手却能丢弃赢和输的包袱,轻装上阵,一举拿下金牌。
目前,一些地方改革措施迟迟不能出台,还是按以往的老经验、老步子,按部就班地蹒跚而行,究其原因,就是少数领导怕失误,怕挑担子,怕丢乌纱帽。
市场如赛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史无先例的宏伟大业,没有现成路可走,局部的失误在所难免。
小平同志说:
要大胆地试,错了,改正过来就行。
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包袱,不怕失误。
赢得起也输得起,这是中国人应有的气量。
胜利了,固然值得庆贺;失败了,及时纠正过来,总结教训,想办法再试。
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地闯,大胆地干,终究会取得成功的。
(选自1992年8月31日《光明日报》
各种新闻媒介关于我国运动员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表现、成绩的报道多如牛毛,而本文作者只就运动员用于提醒、激励自己的一句话──“战胜自我”发表感想。
文章就以此为中心论点,至于奥运会的其他种种新闻,运动员取得金牌的其他种种原因,就一句也不涉及了,显得干净利落。
第二段用“其实”一转,过渡到自己要论述的具体话题: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要实现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个战胜自我的问题。
”紧接着一个设问,既明确了回答问题(“怎么办”,又扣住了所读材料,自然而简洁。
从第三段开始,用“首先”、“其次”、“再次”,分别论述三个分论点,具体阐释“如何”才能战胜自我,实现社会进步、经济腾飞的问题。
而在每一个分论点中又都举出奥运会上的具体事例,这就使所读材料充分发挥了“特殊”论据的作用,而且文气贯通,全体圆合。
这篇读后感在体式方面是较典型的。
【课内练习】
一阅读后面一篇论说文,回答如下问题: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文章是针对什么、从哪个角度讲道理的?
3.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体式?
4.文章在作法上有哪些优点?
让尾巴呈自然状马战校
前一时期的《中国青年》载文介绍一个叫文硕的人,28岁,以“审计学”见长,大学毕业后,不到几年时间,主编翻译自撰二三十本书,近六百万字,被国内外几家审计研究会聘为会员。
待宏图大展之时,他却突然辞职,去一家私营公司创办研究所。
有人说,这种行为“过分大胆,是弃明投暗”,劝他“还是夹着尾巴做人”。
文硕笑笑说:
“翘着尾巴固然不好,可也不必夹着尾巴,至少应该让尾巴呈自然状。
”
青年人涉世未深,往往摆不正自己的位臵。
一事无成时,自暴自弃,以为什么都不行;有了成绩时,趾高气扬,尾巴翘得老高,以为什么都行。
在这点上,文硕能取其中,敢于“让尾巴呈自然状”,实在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生活中,大凡翘尾巴者,多是不能正视自己,觉得什么都能,用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
这种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三国的关羽确实有点儿本事,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无人敌,但自恃高强,尾巴翘得天高,结果坑了自己,误走麦城,连性命也丢了。
唯其自是,所以不是,以为比谁都强,往往谁都不如,翘尾巴实在有害。
反对翘尾巴,当然不是提倡“夹着尾巴”。
常听到许多“语重心长”的话,有长者教导晚辈,有上级启发下级:
“夹着尾巴做人。
”此话或有几分道理,但下面几类夹尾巴,万万不能效仿。
唐代的娄师德,告诫欲上任的弟弟说:
“外出做官,凡事忍耐些,不要得罪人。
”弟弟说:
“即使别人往我脸上吐唾沫,自己擦净就是了。
”娄说:
“不可,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是想叫你难
看,擦了违背了他的本意,应留着自己干。
”唾面自干,多么可卑!
还有慈禧的侍从小安子,“站惯了”的贾桂,尾巴夹得够紧,活生生夹出“媚骨”。
无论如何,人要珍重自己,轻者自轻自贱,重者出卖灵魂。
这种夹尾巴,实不足取。
以尾巴形状喻做人,我颇赞成:
“让尾巴呈自然状。
”待人,不媚上唯上,也不鄙下欺下;处事明辨是非,以理为据;工作上,发挥潜在动力,富于想像,大胆创新。
这样,才能做一个有利于工作、有益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人。
(选自199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
二分别以“说‘小’”“美与丑”为题,列举不同的“话题范围”(针对什么人、什么事、从哪个角度回答问题,每个题目不少于5种。
【课外练习】
一每人自选三篇好的论说文,阐释体、评论体、引申体各一篇,并分别从主旨、针对性、回答问题的角度、体式特点方面写出简明评语,在班上进行交流。
如有条件,可把大家的选文(带评语集印成书,人手一册,以供今后学习参考。
二试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论述“论说文应该有现实感和针对性”这个观点。
论说结构的基本模式
【训练要求】
学习论说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训练论说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用来指导写作与说话的实践。
【知识导引】
文无定法,但并非无法。
法,就是方法、技巧。
这不是哪个人凭空杜撰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写作实践的结晶。
有人担心,学生掌握一点“方法”“技巧”,甚至“模式”,会束缚他们的思路,造成“千人一面”的八股文。
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儿道理,但只要引导得当,“有法”而不死于法,“有法”而能变通,就不会有什么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的作文训练之所以常常效率不高,正是因为缺乏“法”的指导。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说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论说文布局谋篇的基本“法”、基本套路。
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完了一层接着说哪一层,总要有个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从实践中选择出来的;而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坏来定的。
一种次序用久用多了,就成了传统,成了“模式”。
所以这“模式”是文章结构规律的反映,是帮助人写得快、写得好的工具。
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基本的结构模式。
一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几个字受了“八股文”的牵累,名声不大好。
但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且不说相当数量的绝句、律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是现在报章上的论说文,运用“起承转合”的都不少见。
比如韩愈的《师说》,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这就是“起”。
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讲从师的必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人非生而知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议论文 写作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