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
- 文档编号:584696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2.21KB
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
《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姓名雷雪锋
学号61911320308012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132专升本
指导教师王荣
学习中心旬阳师训中心
目录
论文摘要………………………………………………………3
正文
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产生………………………4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5
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8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8
(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9
(三)实现辨证统一,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10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5
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
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是语文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的各种文化现象。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只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科学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
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
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产生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
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
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科学观为基础的。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
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国外教育领域的两大思潮之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
“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
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
“语言是思想的定型。
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
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是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但是语文作为工具又不同于一般工具,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人文性。
语文课应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理解、吸收其丰富的人文滋养,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这种滋养,而不是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一边,只着力在精神内容上发挥。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包含文学、艺术、哲学、审美、政治历史等丰富而深厚的内容。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对此有精辟的阐述: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②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1、人文是个人的主观烙印。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
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
2、人文是时代赋予的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使人探讨、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自然科学的各项研究成果的活动,因此教育必须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灵性,做到目中有人,而且应是整体的人、未来的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的培养摆在了特别突出的战略地位,人的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永恒的主题。
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文内容和贯穿人文精神。
语文既是基础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对于提高个人乃至社会的整体素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文化观念和文化选择的重要环节,它能促使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青年具备多元的文化选择、健全的文化品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所以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刻不容缓。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育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文化都传授给学生。
可是目前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现状,③“搞科研的写不好论文,学文科的不知道《老子》”的现象,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割断了学生同人类文化的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公开课、示范课大都有一些重人文、轻工具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二是片面强调个性化体验,致使多元解读变得漫无边际;三是在课堂上进行徒有形式的合作探究。
不过公开课与示范课带有表演的性质,这种偏向人文性的情况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并未形成气候。
在许多老师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反而有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
面对语文所具有的特殊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去处理?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
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语文作为学科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理解别人,表达自己。
呈现在语文学科中的言语,即课本上的课文,在形态上与其他学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立足点却有根本不同。
具体表现在:
语文以言语形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则以言语内容作为各自的教学内容。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选入课本,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石拱桥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适当练习学会写说明文。
(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
要真正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为主,老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唯老师马首是瞻,对文本进行死记硬背。
而人文性教学倡导民主课堂,要求教师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独特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
这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权威主义”,教师由命令者、灌输者变成商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由接受性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
在接受性教学中,学生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常常被扼杀。
而提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民主课堂”。
语文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肺腑之言,说真实感受,说心中疑惑,不说假话套话,不说标准答案,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体现民主课堂,学有用的语文。
(三)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
1、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生生地割裂开来。
(1)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着力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得到和谐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2)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设计出一些能够挖掘人文因素、落实好思维过程,思维方法,体现辨别是非优劣能力的训练。
这种新课标指导下的训练,不再是课程改革前的那种目标单一型的训练,而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存的训练。
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准确、更成熟地认识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呢,笔者主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综合性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2、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中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达到熟悉、把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我们实现语文教学任务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我们要学会“在阅读中阅读”。
要强化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共生,我认为必须围绕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紧扣阅读教学的两个过程:
从语言表达到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了解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从概括出来的内容返回语言表达。
非凡是后一过程,由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形式传达的内容中,品味语言,使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讲究。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1)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范本,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的首要材料,我们教师要善于在重视字、词、句、段、篇和讲解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种子。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预习与泛读中把握字词与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先读通文章。
然后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
在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教材去挖掘其所蕴涵的人文性,让学生在获取文中情感体验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最后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本知识,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这是一篇抒写爱国情怀的文章,然后再去探讨小弗郎士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源于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正因为语言是民族历史的记载者,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由此引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与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再而对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进行研究。
闻名作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究竟是什么形象,我们要借助文中的语言文字来分析,除此之外,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的语言塑造传递出来的呢,我们要再次精读课文,品味文中刻画孔乙己形象的字、词、句、段,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
孔乙己生活的冷漠的社会传达的是一种冷漠的人际关系与自私自利的欲望,而《窗》中靠窗的病人则向我们传递了心灵的高尚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告诉我们灵魂的高贵。
文章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是文章产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窗口,其实在美丽的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我们也可以接受美的熏陶,而且更直接。
新教材的许多篇章中体现了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与秀美,展现了美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春》《荷塘月色》《荷花》《山市》《小石潭记》等典范美文都是通过美感教育让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表现力。
当然,课本阅读教学要想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种子,对学生有全面的引导,必须要给学生创设和睦、平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背影》的一连串动作及父亲的沧桑借助画面的展示可以更直接的进入学生的心灵,《七颗钻石》的flash可以让小女孩的形象更形象,使她的心灵美更轻易感染大家。
进行情感教育时,影片可以创设的情境远比我们文字的描述有感染力,比如我们在讲亲情一单元时,让很多学生描写自己记忆中最感人的一个场景,大多贫乏无力,而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却让很多学生声泪俱下。
语文课本阅读教学,是要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艺术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而获得情感体验;但同时要了解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
(2)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范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阅读的乐趣,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课外经典名著的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所谓“富有诗书气自华”!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世界中的各种希奇现象,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增强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还可以让我们更多更好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人们的伟大处,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感受阅读的美。
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国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人可以活的那么伟大,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一部《西游记》告诉我们要惩恶扬善,也可以领悟到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部《红楼梦》让我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各色人物尽显自己的特色,也了解了封建社会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让我们懂得今天的生活很美好,灿烂的人生路需要自己去谱写……
当然,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对人生的熟悉,需要及时借助笔和纸将其表现出来,即读、写要结合,这样才能在遣词造句中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的更好。
(3)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
所谓的阅读生活,其实就是要求大家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了亲情,要及时回顾身边的亲情事例,尽心感受,并诉之于笔,学习文中的用词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想想哪个词最能体现自己的感受。
另外,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从阅读水污染的实际程度与危害中感受生活;从环境保护的调查中明白我们的责任;从好人、恶行的品评中把握做人的原则与分寸;在自己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中,培养集体观念……生活中的零星琐事包含了人生的大道理,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更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外延。
我们要真正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以上是必不可少的几方面,也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处的法门,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它们有机结合。
3、在写作中感受多彩的语言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美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主观性最明显的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观点、对事物的熟悉,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绝对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生活与实践是写作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源头。
在对自然万象的观察中,学生不仅能领略无限风光,探索自然奥秘,更能捕捉丰富的写作素材,某一触动就有可能让学生清理淤积已久的心灵之溪,或打开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激发出写作的冲动。
有了真切的感受去写作,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在创作中升华、人格在创作中净化。
“情”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但是再深的情还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
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词不达意、心中无限感慨却读来干瘪如树枝也是常有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从记忆中翻出来恰当地运用,要考虑遣词造句的问题了。
好的内容配以好的形式才能更显迷人风采。
当然,用什么样的词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恰倒好处,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词汇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进行自创美丽片段练习。
一篇好作文,一定是多彩语言与真实情感最佳配合的产物,可见作文教学中,也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综合性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生活资料、观察生活,积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适应力。
实践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让他们更好珍惜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还要练习他们用确切的词句将实践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分享。
结束语
语文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朴实,是无法之法、无艺之艺。
要以真是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真心处之。
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态度,扎扎实实地设计好每一堂语文课,让语文课程充满魅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双重性质,二者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我们要清楚两者的关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其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效益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
张洪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页
②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③《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月。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日志
所属学习中心:
旬阳师训中心
姓名
雷雪锋
批次
132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号
61911320308012
论文题目
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申请审批通过时间
指导教师
王荣
论文写作日志记录
论文进度
起止时间
执行情况
(资料的收集、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过程)
论文提纲
2015年5月10日至5月31日
对选题的思考,结合教学工作实践,搜集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关资料。
论文初稿
2015年6月1日至6月30日
联系指导老师,找到切入入点。
论文二稿
2015年7月1日至7月31日
完善支撑的理论依据,充实内容。
论文终稿
2015年8月1日至8月31日
反复斟酌,提高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科学性。
备注
填表说明:
执行情况填写通过何种方式(如电话、e-mail、邮寄等)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以及通过沟通、交流的结果和论文完成情况。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雷雪锋
学号
61911320308012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层次
专升本
论文题目
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论文评语及成绩
成绩:
教师签名:
日期:
注:
教师评语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课程 工具 人文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