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特色设计论文如何使中国建筑取得自己的特色.docx
- 文档编号:584524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76KB
建筑特色设计论文如何使中国建筑取得自己的特色.docx
《建筑特色设计论文如何使中国建筑取得自己的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特色设计论文如何使中国建筑取得自己的特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特色设计论文如何使中国建筑取得自己的特色
建筑特色设计论文:
如何使中国建筑取得自己的特色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筑学科的性质、作用和特点,以使人们对该学科有全面整体的了解.提出了我国在建设中所面临的诸矛盾如人口问题、土地、水源、污染、能源及建设中的机制和体制问题等.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要十分关注于城市、建筑的环境、节能减排、低碳,并形成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学科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去分析,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到社会生态、城市、农业、城乡一体的融合,并和谐地、科学地发展和控制,最后提出了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
关键词:
中国建筑;特色
(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在我国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回忆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成立之时,室内设计对我国许多人而言还是个陌生的名词。
当时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几个“高级”宾馆,从大堂到客房的设计,都津津乐道,成为一些学术交流会上的热门。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室内装修已成为国内一个重要产业,进入了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生活。
人们购置一套新房,花几万到十几万元来装修已很普遍。
最近媒体频频报道的“建筑病”,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发展和变化。
在我国室内设计和装修产业的大发展,令人鼓舞。
在我看来,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是建筑实践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层次,尽管三者正在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但是它们之间仍然是密切相连、互为交叉的。
很多建筑师也同时是很好的城市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但是,它们又各自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实践和生产领域,与科学技术的其他领域一样,都存在着学科的独立性和交叉性。
在今后发展中两者都不能偏废。
(二)寻求自己的特点在中国建筑学会今年的年会上,我谈了自己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一些看法。
在我看来,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
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有了极好的实践机会。
然而,我们在设计和建造中却出现了相当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有各方面的起因,其中从我们的主观方面来检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理论建设严重地落后于实践。
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有的同志提出,当前我国建筑实践最大的问题是“跟风”,也有的认为“千城一面”是当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认为:
“跟风”也好,“千城一面”也好,都反映了我们建筑理论的贫乏和落后。
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建设中,我们可以察觉一种强烈的“赶超”意识,沿海城市要“赶超”世界先进,在期望建造“世界第一”或至少是“亚洲第一”。
地域城市要“赶超”国内先进,在期望建造“本省第一”或至少是“本地第一”。
这种“赶超”心理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否则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要真正实现“世界第一”、“亚洲第一”或“本省第一”,简单地把外国人请进来,请他们拿出一些中国人,甚至世界人都没见过的“怪物”,既浪费了我们珍贵的资源,又未见得能取得“第一”的效果。
真正能取得效果的是要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在这方面,日本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他们的实践,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给国际风格添加了色彩和经验。
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
我想提出的是,我们过去往往偏重于讨论什么是我们的特色:
如中轴对称、高台、大屋顶、琉璃瓦、马头墙、格子窗、小天井等,这些探索是有价值的,但时代变化了,它们的应用根据也变化了。
我认为,与其去探讨什么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不如首先探讨一下特色(民族的或地域的)从何而来?
我的认识是:
一个民族、地域的建筑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资源”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
过去,我们谈到“资源”,往往狭义地理解为土地、资金、材料、劳力等建设因素。
然而,我们对“资源”的理解需要更广义一些,就是说:
凡是能为我们的建造物增值的因素,都应当视为“资源”,它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矿产、景观、水文、山水、材料和气象。
有的同志认为气象不能算资源,然而:
阳光、风雨、冰霜却恰恰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阳光和风雨可以产生再生能源,这已经是人所尽知。
今年一度流行的“非典”,又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日照和自然通风的重要性。
人文资源则包括人口、经济及文化等方面。
每个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建造中如能把这些资源(哪怕只是其中之一部分)利用起来,特色就在其中了。
现在我们的“跟风”和“千城一面”,往往是舍近就远、舍本就末的做法,其结果是既浪费了资源,又丢掉了特色。
随便举两个外国的例子:
意大利威尼斯是在公元五世纪日尔曼人南侵时开始建设的。
当时是一片沼泽地,威尼斯人利用水资源建设了世界上最美、最有特色的水上城市。
荷兰是个低地国家,自然资源贫乏,但他们利用风能,使风车建筑成为本国特征性的象征符号。
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分析我们本民族和本地域的资源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我们的建筑特色。
我们的资源特色是什么?
据我看,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是个贫资源国。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以人均拥有的资源来说,我们是相对贫乏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的!
"#,人均矿物能耗在能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下也仅为世界平均的%。
人口虽然多,但由于教育落后,人才却很少。
中国的资源问题,不仅是人均资源匮乏,而且其地理分布也很不均衡。
更严重的是,在资源短缺的同时,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却特别惊人。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左右,七大水系有一半受严重污染。
这些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建设有关。
根据这一特色,我们的建筑如果去抄袭那些富资源国的豪华性,到处搞所谓“标志性”的“怪物”,至多只能在几个主要城市靠吃“小灶”来做到,就全国多数地区来说,是承受不了的。
即使是那些吃“小灶”的城市本身,现在也出现了难以承受的迹象。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也应当从前人那里吸取经验。
中轴对称、高台、大屋顶、琉璃瓦、马头墙、格子窗、小天井等都是我们宝贵的遗产,但是,更重要的是:
我们的祖先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在相对贫乏的资源条件下建设高度发展的文明。
为此,我们应当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吸取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这个主题,探讨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
几年来,在一些专家的共同探讨下,我们初步提出了这个理论体系的框架方案。
这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群体的努力来逐步建立和配套。
西方!
)世纪现代建筑理论正是通过群体的努力,把传统建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而形成体系的。
日本、印度等国也是通过众多设计师的群体努力才建立起他们的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理论的。
我们也应该走这条路。
我在北京做报告后,有两位青年同志问我:
资源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按照我们上面对资源的广义定义来认识,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而我们的祖先正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的。
比如在哲理方面,中国与其他许多国家在哲理和建筑观上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对永恒的看法。
在西方和其他一些地域,永恒意味了不变,因此而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殿和中世纪欧洲的许多大教堂等。
人们耗费了巨大的资源来创造不朽。
然而,中国从《易经》开始,就把“变”(“易”)视为永恒规律。
这种哲学观念上的区别的含义是非常深刻和广泛的,它也是我们祖先以贫资源建造高文明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使我们避免了用大量建设资源去建造金字塔、神殿和大教堂。
它也铸造了我们的许多观点和创作手法,例如,用非物质的手段去追求“意境”,像中国园林中的“借景”,就是把大自然的变化纳入相对不变的建筑之中。
这种中国传统的对永恒的哲理观念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事业和建筑创作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人均国民收入十几年就翻一番,这种快速节奏,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所谓“消费者社会”的一些特征也被输入进来。
其一大特征就是追求时尚、对各种产品(包括建筑)的随用随弃。
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的规划和设计多少年“不落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从建国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建筑的使用寿命到不了五十年就作为“旧房”甚至“危房”来拆除了。
而另一方面,我们国人所怀抱的那种强烈的“赶超”意识,却促使我们每一代都要树立永久性的里程碑。
而事实上,这种里程碑在时尚的快速变化中很快失去其纪念效应。
这两种意识的矛盾,是我们今天大量资源浪费和损失的重要原因。
中国特有的“永恒观”,在今天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具适应性。
面临快速发展的现况和前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适应于变化的滚动式的规划和动态性的设计。
我们的建筑不应当去模仿那些“金字塔型”或“坟墓型”的辉煌,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它们的实际使用寿命和可变性,留出些文章给我们的后代去改善和发展。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同时,前面提到的重“意境”的创作手法,也反映在我们的建筑及室内设计中,例如,从豪华角度来说,中国北京的故宫远不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和许多欧洲王国的宫殿,但今天仍然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游客每天去参观和赞美,就在于它的群体协调美和节奏感。
这种从我们独特的永恒观延伸到非物质的“意境”创造,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祖先学到的很重要的创作源泉。
一些理论著作中谈到中国的艺术创作中有一种“省略美学”,一种“言不尽意”的含蓄性,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以上的例子,或许可以说明文化如何能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使我们这个贫资源国创造了人类最悠久、最丰富的文明。
另一个例子,就是建筑结构的通用性和灵活性问题:
中国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结构通用性。
宫殿、庙宇、民居,用的是基本类同的结构,也就是框架结构。
尽管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复杂化,使我们不可能直接搬用过去的结构模式,但是它的一些重要特征:
易建、易改、易拆、拆后易再生等却完全符合最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开发和选用那些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适应性和可变性更大的建筑和结构体系。
前几年,我们国内许多住宅建筑都采用了“毛坯房”,让用户自己负责装修,这种做法遇到不少问题,突出的是“野蛮装修”。
后来提倡搞“精装修房”,听说也遇到一些问题。
看来,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筑物本身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现在国外带来的*+,产品,或者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是值得我国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研究的问题。
以上几点,只是从少数几个角度来说明我们祖先以贫资源建造高文明的一些经验以及探讨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当前,在建筑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在我们民族的强烈“赶超”意识的驱动下,很多外国建筑师来到了中国。
这是个好现象。
但是他们带来的设计,却是好坏掺杂,有的则是“资源浪费型”的,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建筑师要在自己的乃至国际市场中取得地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是去“跟风”。
而研究与探讨如何更合理、更充分地运用我们国家和地域的资源,是提高我们素质的一大途径。
(三)一点希望我们前面讲到三足鼎立的形势,其实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近邻。
城市设计可以说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中间桥梁,建筑设计又处于城市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同样,室内设计可以说是处在建筑设计和家具设计之间。
在现代设计的开创时期,一些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密斯、阿尔托等都同时是家具设计中的开拓者。
我非常希望中国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在家具设计中,特别是在*+,产品的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我的一点希望。
参考文献:
1齐康.空间·时间·建筑.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21—824
2刘先觉.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策略.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25—829
3段进,雒建利,王兴平,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筑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江苏段为例.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40—850
4杜春兰.关于山地城市景观学的思考.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51—854
5王彦辉.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新生——以南京晨光机械厂旧址保护性改造再利用为例.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55—862
6江泓,张四维.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以瑞士“苏黎世西区”为例.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63—868
7郑炘.建筑形式问题辩析.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69—8738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9,39(5):
830—83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特色 设计 论文 如何 中国建筑 取得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