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docx
- 文档编号:5833460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48KB
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docx
《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
第一章
1、概念
信息:
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
即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三要素:
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
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的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章
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互连网传播时代
3、印刷术贡献:
印刷术的发明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19世纪70年代,贝尔研制了电话系统,后来马可尼无线电试验获得成功。
5、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6、信息社会具有那些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3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只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第三章
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3、非语言符号类型: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2)体态符;(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达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5、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符号的意义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7、象征行为:
指的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第四章
1、传播过程基本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3、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P60)
(3)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
4、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5、简述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传播双方都是一个个体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活动;
(2)、各个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其他环境保持互动。
6、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P67)
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他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
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符号交往。
传播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如果属于大众传播,那么传播者是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
第五章
1、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过程中的要素。
1)感觉2)知觉3)表象4)概念5)判断6)推理
3、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4、如何理解"镜中我"?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第六章
1、群体的社会功能。
(1)将个体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2)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绳,调节和控制人行为。
(3)维持社会秩序,使其连续性得到保持。
2、所谓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3、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
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
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4、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功能:
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
5、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的结构特点:
(1)下行传播
(2)上行传播(3)横向传播
第七章
1、什么是大众传播?
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专业化媒介组织;
(2)运用先进的查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的信息活动;(3)它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既是"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
3、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到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5)廉价。
4、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
5、电视的媒体特性:
(1)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
(2)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手段,而且是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5、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
6、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着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信息环境。
7、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2、国家和政府对媒体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4、受众对传媒活动行使监督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3)诉诸于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5、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理论规范?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其中前四种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概括的】
6、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极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它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它的主要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极权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利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
7、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它的核心反映了资本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它的主要原则包括: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判政府和官吏,这种批判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8、“社会责任”理论。
它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任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它的几个原则是: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任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共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9、“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饿自主参与。
它的主要观点有: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10、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原因背景: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极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
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166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第二,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第三,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的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赢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民主参与理论原因和背景:
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有占有制下,一般民族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1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
12、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第九章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意义:
它开拓了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
(1)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
(3)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的理性活动,这是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生产能动的制约作用。
2、“媒介依存症”。
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
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3、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具有那些特点?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4、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
这种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长寄予无条件的乐观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回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
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的。
5、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么?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6、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组织目标:
1)经营目标。
2)宣传目标。
3)公共性和公益性
制约因素:
传媒组织的活动受到它们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公共性公益性的制另一方面,作为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受经营目标十月程度较高,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7、把关:
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注意: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P162)
8、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实质:
(1),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内容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9、如何理解"新闻价值"?
(1)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2)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3)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4)它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行文的标准。
这一点,是由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
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第十章
1、概念
受众:
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大众:
是一种新的未组织话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大众特点:
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IIP指数":
即“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演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早期的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3)站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密尔斯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
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
孔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3、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
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权利:
(1)传播权
(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
4、什么是"使用与满足"?
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
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心绪转移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5、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有哪些类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6、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要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得到满足,二是没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回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与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制约成人媒介接触行为的社会条件就更为复杂,这里既有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的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7、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内容和含义。
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在对卡兹的研究的进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具有总结的意义:
(1)人们接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8、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1)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教浓。
(2)它脱离开的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和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1、什么是传播效果?
它有哪些含义?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身个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1),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层面是什么?
(1)外部信息的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
(1)环境认知效果;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例如,黄金时间插播太多的广告,并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反而是受众产生厌烦心理。
1)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
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长期的预期效果。
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的性质,他们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
(2)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讯息通过语言、文字、音声、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的传递的。
(3)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体、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的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映,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教程 重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