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3.docx
- 文档编号:5828776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64KB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3.docx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3
相关应用知识
第一章社区劳动力和退休人员信息管理
信息采集
劳动力资源的定义
劳动力资源是指全部人口中已经或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在统计上,一般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扣除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劳动力的定义
所谓劳动力,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要理解这个定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劳动力是人所持有的;
(2)劳动力不能脱离活人而独立存在;(3)劳动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部分。
劳动力资源的构成
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适龄就业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段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据劳动力资源的大部分,可称为“适龄就业人口”。
(2)老年就业人口
已经超过就业年龄,还在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
(3)求业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段内,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可称为“求业人口”,即“失业人口”。
(4)就学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段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即“就学人口”。
(5)家务劳动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即“家务劳动人口”。
(6)军队服役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即“军队服役人口”。
(7)其他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的其他人口,即其他人口。
这七部分中,前三部分是经济活动人口,即现实的社会劳动供给,这是直接的、已经开发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就业者或“就业人口”的总体。
后四部分并未构成社会劳动供给,它们是间接的、尚未开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劳动力资源。
社区劳动力资源统计内容
采用劳动保障统计调查方法,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应重点做好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统计。
从业人员按就业去向的分类
从业人员按就业去向可分为单位就业、自主就业、灵活就业、劳务输出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等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的界定
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充分就业
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不充分就业
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
从业人员按所在单位性质可划分为国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集体、私营、股份制、三资企业和其他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按产业可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社区统计调查的重点是对从事居民服务的从业人员的统计调查。
社区新增就业岗位的统计
1、新增就业岗位的统计计算:
新增就业岗位数=期末城镇从业人数–期初城镇从业人数
劳动保障会同统计、工商部门,定期对三类人员进行会审:
一是单位从业人员;二是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三是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和其他灵活形式从业人员,主要由劳动保障部门统计。
2、新增就业岗位数=新增就业人数–离退休人员-企业裁员、关闭破产等原因减少的就业岗位人数(自然减员)
相关指标解释
1)单位从业人员
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2)私营个体从业人员
是指在工商部门登记并领取证照的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所经营的机构中领取报酬的帮工、学徒、雇用人员及经营者。
3)公益性岗位
是指由政府、单位和社区投资,为辖区或本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后勤服务的非营利性工作的人员。
大致可分为三类:
各级政府开发的社会公益岗位;单位开发的后勤服务公益岗位;社区公益岗位。
4)以灵活形式从业的人员
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和弹性工作等,没有固定劳动关系或不便于建立劳动关系的,其劳动报酬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从业人员。
5)离退休人员
离退休人员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年龄和条件,离开或退出工作岗位,正式办理了离休或退休手续并享受离休或退休待遇的人员。
内退不算。
只有经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认,并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才能统计为退休人员。
社区失业人员按就业经历的分类
按就业经历划分:
可分为就业转失业人员、没有就业经历(新成长劳动力)的失业人员。
就业转失业是指新登记的失业人员中从就业状态转为失业状态的人员。
没有就业经历(新成长劳动力)的失业人员,是指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从未从事有较为固定收入的工作,当前有就业可能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各类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等。
失业人员的界定
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按地域划分:
可分为城镇失业人员(城镇户口\年龄内有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
按是否进行失业登记划分:
可分为登记失业人员(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机构登记)、未登记失业人员。
按是否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划分:
可分为享受社保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或低保)、未享受社保人员。
按年龄性别划分:
可分为大龄失业人员(4050及以上)、青年失业人员。
按家庭成员划分:
可分为一家多人失业、单亲失业人员(离、丧又担扶养责任)、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的失业人员。
社区范围内规模以下单位就业人员统计
深入企业单位开展问卷等调查方式,了解本地区规模以下单位劳动保障情况。
社区失业就业统计方法和内容
社区失业就业统计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实名制就业、劳务输出、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人员及带动就业情况等的统计。
在统计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如下:
1、人口与劳动力普查
2、人口与劳动力抽样调查
许多地区的失业与就业数字都是采用经常性的抽样调查方法推算出来的。
3、日常包楼包户重点调查
摸底调查是建立在社区工作者实行包楼包户分工,并对分工范围内的每家每户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简便易行的调查卡片等方式建立档案,比较清楚地掌握了相关人员的失业与就业数据资料。
大部分社区的失业与就业数字都是运用日常包楼包户重点调查方法由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统计汇总出来的。
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劳动保障协理员还要及时掌握辖区内居民失业、就业的动态情况。
通常的方法:
一是对社区内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和边缘户、残疾人等)实行重点动态跟踪调查统计。
二是对社区内新增劳动力资源(高校毕业、复转军人、未继续升学的初中等学历的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实行重点动态跟踪调查统计。
三是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包楼包栋的方法,必要时入户调查,及时掌握居民失业就业最新情况。
四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社区内的创业人员及带动就业的情况。
采集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情况的主要内容
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情况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渠道、就业起始时间、就业持续时间、收入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享受社会保险情况等。
采集享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情况的主要内容
包括享受政策对象身份、个人基础信息、是否享受政策情况、享受政策情况类别、享受政策起始时间、享受政策期限、享受政策次数、享受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等。
2008年扩大适用对象的范围,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优惠证持有人员、零就业家庭等的就业政策予以肯定。
规模以下企业的划分标准p17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国家统计局以从业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为指标,按不同标准确定规模以下企业,只要达到其中一项为规模以下企业:
行业名称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标准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从业人员数
人
300
销售额
元
1000
资产总额
元
4000
建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人
600
销售额
元
3000
资产总额
元
4000
批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人
100
销售额
元
3000
零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人
100
销售额
元
1000
交通运输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人
500
销售额
元
3000
邮政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人
400
销售额
元
3000
住宿和餐馆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人
400
销售额
元
3000
规模以下单位的劳动保障统计数据方法
1、通过劳动保障行政记录获取统计数据。
2、通过抽样调查获取数据。
3、通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入户调查获取统计数据。
4、通过金保工程的信息网络获取统计数据。
■规模以下企业从业人员劳动保障信息统计步骤
1、制定调查方案
2、弄清和熟悉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调查步骤、调查项目、调查要求等。
3、获取数据
1)实施现场调查
2)从日常工作中获取信息
4、做好记录
5、数据整理、分类、汇总、建立统计台帐
6按要求填报各项统计表
7、整理归档。
农村劳动力信息采集操作程序
通常信息采集操作程序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立村劳动力信息采集方案采集方案包括对象、内容、方法、时间等。
2、行政村入户调查;
3、数据录入将采集的原始信息录入计算机。
4、信息汇总汇总时要边分析、;这汇总,确保不出现逻辑性数据错误。
汇总后要有部门领导复核,单位领导审定,然后才能发布或上报。
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卡)的基本内容
为企业退休人员建立基本信息库(卡),是街道社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目前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
退休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特长爱好等基本情况;基本养老金收入、医疗保险号码等社会保障情况;住址、配偶情况和家庭其他联系人等家庭情况。
实际工作中,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卡)的项目进行了补充和调整。
基本信息表内容包括三大项:
一是基本情况;二是社会保障情况;三是家庭情况。
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的主要内容
退休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特长爱好、原工作单位、文化程度、特殊人员情况等。
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情况的主要内容
基本养老金收入、医疗保险号码、关系所在地、参保情况等
退休人员家庭情况的主要内容
居住情况、配偶情况和家庭其他联系人等
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的采集、核实
1、接收基本信息
2、初次登记信息
3、编号
4、确认上门采集信息时间
5、探访退休人员
6、登记基本信息
7、上交报告
信息处理
信息整理的定义
信息整理是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加工,使信息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信息整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校核、分类和汇总三个环节。
信息校核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全面审核,确保信息的质量。
信息分类是根据现象的总体特点及统计工作的需要,把总体按一定的标志(属性或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组),把不同性质的单位分开,反映现象总体的内部构成内部数量关系。
信息汇总是对分类后的数据进行汇总和计算,得出各组指标和综合指标。
信息校核的原则
1、完整性,采集数据完整有无遗漏和重复;
2、准确性,调查数据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计算错误;
3、及时性,调查数据的时间是否滞后,是否具有时效性。
信息分类的原则
1、科学性
全面分析、研究现象的本质,明确现象的属性及内部差别,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民与划分各组界限。
2、完备性
采用同一标志进行分组,总体应包括全部组成单位。
例如:
所有制分组,企业总体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还应包括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及其它企业。
3、不相容性
采用同一标志进行分组,不符合标志属性的单位不能纳入总体。
例如:
所有制分组,企业可分为国有、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
而“生产型企业”“服务型企业”不符合属性不能纳入。
信息汇总的形式
1、逐级汇总2、集中汇总3、综合汇总
信息核对的程序
1、完备性检查2、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3、检查后订正
信息分类的程序
1、确定分组的类型
每个现象作为总体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称为标志。
对总体进行分组,首先需要确定分组的类型:
1)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例如:
某社区失业人员按性别分组,只分为男、女。
2)在对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的基础上,再按另一标志分组称为复合分组,例如:
将企业按隶属关系----规模分组:
中央企业大型企业
2、选择分组标志
反映总体属性差异的标志称为品质标志。
”所有制”这个标志反映了不同企业在生产
资料占有上的共同属性.选择品质标志分组,可以确定统计或研究的特定对象。
反映总体数量差异的标志称为数量标志,如”年龄”这个标志反映了人口在生命时间上的数理差异.按数量标志分组,可以划分各级界限,阄总体划分为数量差异的若干组,反映总体内部结构和差异.
信息汇总技术的运用
信息汇总具体体现为计数、汇总等计算活动。
信息汇总技术分为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
1、手工汇总一般为基层调查单位采用的汇总技术,可以根据信息资料的具体情况,运用适合的汇总方法。
2、计算机汇具有速度快、精确度高的特点。
计算机录入的程序
将采集的信息按基本信息管理的结构内容进行分类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
例如,失业人员信息录入程序如下:
1、进入管理系统
2、进入业务模块
3、录入信息
4、保存信息
5、修改信息
6、结束录入。
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理就是组织信息有序化交流和利用的过程。
劳动保障人员信息动态管理的方法(人员动态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通过原始记录、台帐管理和统计报表等方法来交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
1)原始记录
劳动保障原始记录是用一定的表式对本域内的劳动保障活动所作的最初记录,如失业人员登记表、求职登记表、退休人员基本信息表、跟踪服务记录等。
原始记录是人员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是开展劳动保障管理活动的依据。
2)台帐管理
劳动保障统计的台帐是按时间顺序登记和积累原始记录资料的表格,是介于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之间的一种资料管理形式,可以系统地积累统计资料,为及时、准确地强调编报劳动保障统计报表做好准备。
3)统计报表
是目前我国政府搜集社会经济资料的主要调查方法。
统计报表是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制定的,由下而上定期提供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要以用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动态的研究和对比,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人员信息动态管理的注意事项
原始记录是劳动保障个人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应做到记录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经常性,内容应简明易懂,便于广大群众填写。
台帐和统计报表应如实反映人员信息的实际情况,不得全国伪造篡改,要及时编制和上报,及时准确地反映人员信息的变化情况。
资料管理的基本知识
资料管理就是对大量的信息资料按先后顺序进行系统的整理。
一是按时间分类,别每份资料的年份,同年份的资料归入相应的类别。
二是按主题分类,对主题相同的资料进行分类,如文件类、信息类、统计数据类等。
三是对资料进行筛选,通过看标题、看来源、看正文决定取舍,提取对工作有指导意义、与业务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和真实的信息资料。
四是根据分类和筛选结果,将每个类别资料装入特定着色的文件夹,(文件袋)并在文件夹(文件袋)外加标签来区别类别。
按照资料类别的时间、主题、内容做资料索引卡,便于检索使用资料。
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
档案管理是根据管理的需要,把零散的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使其系统化。
档案管理要按全宗(某一立档单位的全部档案)整理的要求。
档案分类是按全宗档案的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的异同,进行科学的归类。
案卷的排列,一般按时间先后(起止时间)及内容涉及的区域等方面进行排序。
人事档案可以按姓氏笔画或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编制案卷目录必须以全宗为单位,可以一个全宗编一本,也可以一个类别编一本,还可以按保存期限、保密级别分别编制。
每一全宗案卷的目录,一般由封面、序言、目次、简称与全称对照表、案卷目录表等组成。
案卷目录封面上应写明目录名称、全字号、保存期限、档案单位编目。
服务对象基础情况档案的内容
1、建立纸质档案基础情况档案的内容包括服务对象的各种原始记录如各类登记表、有关单位出具的服务对象的证明材料,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记录等基础信息资料。
2、建立电子档案将服务对象的纸质档案信息逐步录入计算机网络电子档案系统,建立服务对象基础情况电子档案,同时设计计算机检索路径,实现电子档案的网络检索,建立完善的检索工具体系。
建立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
1、填写信息表2、核实内容
3、填写汇总表4、录入计算机系统。
动态管理的程序
信息动态管理的程序:
收集→整理→存储→利用→反馈
1、收集
通过填写登记表、调查、家访等方式,广泛收集个人的劳动保障基础情况及变化情况。
2、整理
按劳动保障管理的需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如新增失业人员情况、失业人员享受就业优惠政策情况,退休人员的变动情况等,同时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校核。
3、存储
通过建立纸质个人档案和电子档案,建立各类管理台账以及建立基本信息库,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存储。
4、利用
通过填写劳动保障统计报表、编写信息简报、撰写工作总结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利用存储的信息。
5、反馈
根据信息利用的效果和差异反应,及时对存储的信息数据进行调整和修订,如实反映服务对象的情况变化。
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变化,调整和更新基础情况档案、台帐、基本信息库(卡)
1、失业人员就业情况变化
已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成功就业、被各类用人单位吸纳、自谋职业(含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被社区服务实体吸纳就业等,要及时将新信息补充和更新失业人员个人档案资料,调整失业人员管理台帐,如实填写当期统计表。
管理台帐应对失业人员就业情况的多次变化连续记录,直观反映跟踪管理情况。
2、享受优惠政策情况变化
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对象的基础信息变化,如失业人员个人享受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情况变化,各类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减免和社保补贴及有关变化,小额贷款对象经营状况及还贷情况变化等,如实修改、填写相关台账和统计报表,真实反映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3、企业退休人员情况变化
企业退休人员的居住地址、健康状况、生存状况等重要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变更基本信息表登记内容,修订基本信息库相关信息,调整管理台帐,并如实填写相关统计表。
统计报表的结构
1、报表的目录
2、报表表式
3、填表说明
统计报表的种类
按调查范围的不同,统计报表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全面报表要求一个调查单位填报。
非全面报表只要求调查对象的部分单位填报。
按报表报送周期的不同,统计报表可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等。
按报表报送方式的不同,统计报表可分为电子报表、电讯报表和邮寄报表。
电子报表是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传送报表资料;电讯报表有电报、电话、传真等,主要用于缺乏电子网络报送报表的地区;邮寄报表一般适用于调查周期较长、指标较多的报表。
按填报单位的不同,统计报表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基层报表是由基层单位(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填报,综合报表由主管部门(如劳动保障局)和国家统计部门填报。
常用统计台账的种类
社区建立的台帐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各类人员的基础管理台帐。
如社区劳动力资源总体情况台帐、登记失业人员台帐、退休人员台帐等。
一类是反映各项工作情况的台帐,如就业服务情况台帐、用工需求台帐、政策落实情况台帐等。
特别要强调,台帐不仅应反映“时点”情况还要能准确反映个体变化情况、动态管理情况以及跟踪服务情况,不仅能反映结果,还要能反映过程管理、动态管理情况,体现对服务对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的情况。
劳动保障常用台账有以下几种
1、城乡劳动力资源管理台帐
是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基础性台账。
基本信息包括辖区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失业情况、就业情况等。
就业人员:
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失业人员:
是指本辖区城镇居民中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包括从就业转为失业的人员、从学校毕业后未就业的人员、失地无业民以及政府规定的其他失业人员。
2、登记失业人员管理台帐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以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其中,没有就业经历的城镇户籍人员,在户籍所在地登记;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六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常住地登记。
登记失业人员管理台账应及时、准确地记录登记失业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失业原因、求职意愿、培训意愿、失业和就业变动情况及接受跟踪服务情况、享受政策等情况变化。
3、零就业家庭管理台账
是指城镇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
被认定的零就业家庭中有一人稳定就业或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就业援助服务的,在一定期限后不再作为零就业对待。
重点登记内容是基本信息,家庭收入,人口、家庭成员的失业、就业状况及申报认定,就业援助情况等。
4、就业困难对象管理台账
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
台账的作用是准确掌握本辖区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情况以及反映社区实施就业援助的具体情况。
其基本情况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年龄、专业技能、家庭状况等特殊情况。
台账动态管理的重点是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情况变化、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跟踪服务情况、困难情况等情况及其变化。
5、用工信息管理台账
作用是及时掌握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情况、及时推荐、组织失业人员应聘上岗。
其主要内容是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及岗位条件情况,台账管理的重点是岗位的变化及信息的有效性。
6、就业培训管理台账
作用是准确掌握本辖区登记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其主要内容是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的专业、培训时间及培训结果。
台账动态管理重点是失业人员的培训结业和培训后的就业情况。
7、就业安置台账
作用是掌握本辖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情况。
其主要内容是失业人员的就业去向和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台账动态管理的重点是失业人员的就业去向及就业稳定情况。
8、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台账
作用是准确掌握本辖区再就业优惠证持有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基本情况。
其主要内容是小客串担保贷款的经营项目、经营地址、贷款金额、贷款时限、放贷时间、担保形式等。
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经营状况、还款情况等。
9、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台账
作用是在掌握辖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编制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台账,确定重点帮扶对象。
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对象的增减变化情况。
识读、填写统一的统计台帐
1、了解台账项目内容
主栏项目一般位于首栏并横行排列,宾栏指标和数据对应主栏项目填写。
认真了解台账项目的内容,如实填写相关情况。
2、了解台账填表说明
说明位于台账表式下方,一般包括填表范围、项目解释、填写方式等要求。
认真了解填表说明要求,正确填写参账内容。
3、对应栏目,填写原始记录
台账内容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保障 协理员 资格 鉴定 复习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