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导学案第一二单元.docx
- 文档编号:582260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70MB
二上数学导学案第一二单元.docx
《二上数学导学案第一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上数学导学案第一二单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上数学导学案第一二单元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潘小兰执教人: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潘小兰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
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
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
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
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
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
(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宽、高并记录下来。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分组用不同的方法量,说说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启发学生想到: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学生活动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杨秀芳执教人: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杨秀芳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片等。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1、师: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
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认识直尺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
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A、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B、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C、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D、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
(取整数)
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
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
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的长度。
指名说说。
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学生量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书的长,橡皮的长等。
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陈喜桃执教人: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陈喜桃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米尺、软尺等。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2、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米尺
1、小组交流: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2、全班汇报
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三)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
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
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你在哪里见过它?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四、变式练习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填空
100厘米=()米30厘米+20厘米=()厘米
9米-6米=()米1米-40厘米=()厘米
4米+90米=()米43厘米-8厘米=()厘米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
用更长的尺子量。
说说厘米尺和米尺的不同。
小组合作测量,得出结论。
到操场用卷尺测量。
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畅谈收获。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曾凤菊执教人:
课题
认识线段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曾凤菊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重点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1、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
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
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2、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
。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线段
1、预习反馈
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
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
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2、感受线段的特征。
(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
①②③
④⑤⑥
(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
(3)把②④⑤⑥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
②④两端有端点;⑤⑥两端没有端点。
(4)像②④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
(二)量线段
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三)画线段
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7—10题。
第10题:
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变式练习
1.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数线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分分,说说原因。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潘小兰执教人: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潘小兰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突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8+530+1937+5023+645+5
二、探究活动
(一)预习反馈
预习课本8——10页。
第8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
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
为什么?
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
二
(1)班和二
(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
再全班展示。
3、抽出问题: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怎样列竖式计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
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9页“做一做”和第10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口答。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试做,交流汇报结果。
学生畅谈收获。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杨秀芳执教人: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杨秀芳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棒等。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1——12页。
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
为什么?
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
预习课本11——12页。
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
为什么?
你是怎样计算的?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问题一:
二
(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问题二:
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怎样列竖式计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
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3、引导小组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从十位加起来方便吗?
学生汇报小结并板书: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1页“做一做”和第12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3——5题。
四、变式练习
1、在□里填上“>”、“<”或“=”。
24+4□4057□24+37
15+69□4815+28□33
80□42+3836+15□51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观察主题图,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总结算法。
小组交流,
小结算法。
学生独立试做。
学生畅谈收获。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陈喜桃执教人: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陈喜桃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图片等。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4、15页,6——10题。
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15页7、8、9题。
2、全班交流
(1)第7、8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第9题:
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怎么列式?
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14页第6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如何改正。
再选小组在全班交流。
通过做这道题,提醒我们以后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2、完成15页第10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
怎么列式?
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三、自我检测
课堂作业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试做。
学生畅谈收获。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曾凤菊执教人: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曾凤菊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重点难点
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实物图片、圆片等。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预习课本16——17页。
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
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主要研究一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
二、探究活动
(一)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
预习课本16——17页。
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
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该怎样解答呢?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重点说出口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2)用竖式怎样计算?
(3)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尝试解答:
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三、自我检测
课本页20练习三第5、6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预习,按要求思考。
小组交流、反馈预习所获。
小组试着解答,小结竖式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
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畅谈收获。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杨秀芳执教人: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一)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杨秀芳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
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
(1)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2)分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
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变式练习
在○里填上>、<或=
35○48-19
35-17○25
67○52-26
77-59○48+12
92-57○84-36
65-19○70-38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分小组交流,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多种形式的练习。
学生畅谈收获。
教学后记及反思: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主备人:
曾凤菊执教人: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二)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曾凤菊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9页例3。
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这两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复习引入
笔算下列各题。
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
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导学案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