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四单元比例质量检测卷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821129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183.90KB
六年级第四单元比例质量检测卷含答案.docx
《六年级第四单元比例质量检测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四单元比例质量检测卷含答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第四单元比例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六年级第四单元比例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比例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25分)
1、3:
4=( ):
12=12:
( )=24÷( )=( )%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13.5,一个内项是1.5,另一个内项是()。
3、已知3.8×5=20×0.9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一个比例是()。
4、18的因数有(),选出其中的4个因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5、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则另一个外项是( )。
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6cm,如果把它按1:
4缩小,缩小后正方形的面积是()。
7、如果5x=7y,那么x和y成( )比例;如果x:
6=5:
y,那么x和y成( )比例;如果x+y=19,那么x和y( )比例。
8、比例尺100:
1,表示把实际距离( )100倍后画在图上。
有一个机器零件长1.5mm,在图上表示是3cm,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9、大小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
5,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10、在比例7:
4=21:
12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减1,第二个比的前项应该增加( )才能使比例成立。
在比例35:
10=21:
6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增加30,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上()才能使该比例成立。
11、把地面45千米的距离用9厘米的线段画在地图上,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在比例尺为1:
2000的地图上,6厘米的线段代表实际距离()米,实际距离300米在地图上要画( )厘米。
12、有三个数0.2,3,0.6,若再用一个数能与这三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能是(),()或()。
二、判断题。
(5分)
1、由2、3、4、5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2、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
()
3、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例关系。
()
4、在一幅平面图上,图上距离3cm表示实际距离60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20。
()
5、如果5a=6b(a、b均不为0),那么a:
b=5:
6。
()
三、选择题。
(共10分)
1、下列各种关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
A.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B.平行四边形底一定,面积和高
C.一袋大米已经吃了的和没吃的
D.房间面积一定,每块瓷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
2、已知m的
等于n的
(m≠0,n≠0),则m:
n等于( )。
A.9:
20B.4:
5C.5:
4D.20:
9
3、把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按4:
1放大,得到的图形面积是( )cm²。
A.80 B.108 C.160 D.320
4、便民公园的花坛长120m,宽80m,把它的平面图画在作业本上,选用比例尺( )比较合适。
A.
B.
C.
D.
5、表示x和y成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是( )。
A.x+y=9B.y=1.5xC.
=0D.xy+1=5
四、计算题。
(共27分)
1、解比例。
(18分)
0.75:
x=2.4:
80.75:
0.6=6:
(x+2)
(3.5-x):
8=0.4:
1.6
2、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9分)
(1)x与2的比等于5%与0.6的比。
(2)1.5与2.5的比等于0.75与m的比。
(3)x与4的比等于
与
的比。
五、操作题。
(6分)
按要求画图。
画出A按2:
1放大后的图形;画出B按1:
3缩小后的图形。
六、解决问题,用比例解答。
(共27分)
1、(4分)有一堆沙子,每天运24车,需要25天运完。
如果在15天内完成,每天要运多少车?
2、(5分)在一幅比例尺是1:
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与乙地的距离大约是3厘米,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3、(5分)用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
如果用边长为5分米的方砖,需要44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1米的方砖来铺,需要多少块?
4、(6分)六
(2)班在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原计划40人去栽,每人要栽15棵;实际增加10人去栽,每人可以少栽多少棵?
5、(7分)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驶7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6小时,实际上这辆汽车1.5小时就行驶了12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比原计划提前了几小时?
(分别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25分)
1、3:
4=( 9 ):
12=12:
( 16 )=24÷( 32 )=( 75 )%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13.5,一个内项是1.5,另一个内项是( 9 )。
3、已知3.8×5=20×0.9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一个比例是( 3.8:
20=0.95:
5 )。
4、18的因数有(1236918),选出其中的4个因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2:
3=6:
9)。
5、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则另一个外项是(
)。
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6cm,如果把它按1:
4缩小,缩小后正方形的面积是(81cm²)。
7、如果5x=7y,那么x和y成( 正 )比例;如果x:
6=5:
y,那么x和y成( 反 )比例;如果x+y=19,那么x和y(不成 )比例。
8、比例尺100:
1,表示把实际距离( 放大 )100倍后画在图上。
有一个机器零件长1.5mm,在图上表示是3cm,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0:
1 )。
9、大小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
5,周长的比是(2:
5),面积的比是(4:
25)。
10、在比例7:
4=21:
12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减1,第二个比的前项应该增加( 7 )才能使比例成立。
在比例35:
10=21:
6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增加30,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上(18)才能使该比例成立。
11、把地面45千米的距离用9厘米的线段画在地图上,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
500000 );在比例尺为1:
2000的地图上,6厘米的线段代表实际距离(120)米,实际距离300米在地图上要画( 15 )厘米。
12、有三个数0.2,3,0.6,若再用一个数能与这三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能是
(1),(9)或(0.04)。
二、判断题。
(5分)
1、由2、3、4、5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2、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
(√)
3、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例关系。
(√)
4、在一幅平面图上,图上距离3cm表示实际距离60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20。
(×)
5、如果5a=6b(a、b均不为0),那么a:
b=5:
6。
(×)
三、选择题。
(共10分)
1、下列各种关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A )。
A.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B.平行四边形底一定,面积和高
C.一袋大米已经吃了的和没吃的
D.房间面积一定,每块瓷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
2、已知m的
等于n的
(m≠0,n≠0),则m:
n等于( C )。
A.9:
20B.4:
5C.5:
4D.20:
9
3、把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按4:
1放大,得到的图形面积是( D )cm²。
A.80 B.108 C.160 D.320
4、便民公园的花坛长120m,宽80m,把它的平面图画在作业本上,选用比例尺( B )比较合适。
A.
B.
C.
D.
5、表示x和y成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是( B )。
A.x+y=9B.y=1.5xC.
=0D.xy+1=5
四、计算题。
(共27分)
1、解比例。
(18分)
0.75:
x=2.4:
80.75:
0.6=6:
(x+2)
X=2.5X=2.8X=0.4
(3.5-x):
8=0.4:
1.6
X=1.5X=1.5X=0.6
2、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9分)
(1)x与2的比等于5%与0.6的比。
解:
x:
2=5%:
0.6
x=
(2)1.5与2.5的比等于0.75与m的比。
解:
1.5:
2.5=0.75:
m
m=1.25
(3)x与4的比等于
与
的比。
解:
x:
4=
:
x=12
五、操作题。
(6分)
按要求画图。
画出A按2:
1放大后的图形;画出B按1:
3缩小后的图形。
六、解决问题,用比例解答。
(共27分)
1、(4分)有一堆沙子,每天运24车,需要25天运完。
如果在15天内完成,每天要运多少车?
解:
设每天要运x车。
25×24=15×x
x=40
答:
每天要运40车。
2、(5分)在一幅比例尺是1:
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与乙地的距离大约是3厘米,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
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cm。
1:
15000000=3:
x
x=45000000
45000000cm=450km
答:
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450千米.
3、(5分)用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
如果用边长为5分米的方砖,需要44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1米的方砖来铺,需要多少块?
解:
设需要x块。
5×5×440=10×10×x
x=110
答:
需要110块。
4、(6分)六
(2)班在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原计划40人去栽,每人要栽15棵;实际增加10人去栽,每人可以少栽多少棵?
解:
设每人可以少栽x棵。
40×15=(40+10)×(15-x)
x=3
答:
每人可以少栽3棵。
5、(7分)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驶7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6小时,实际上这辆汽车1.5小时就行驶了12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比原计划提前了几小时?
(分别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答)
解:
正比例解:
解:
设从甲地到乙地比原计划提前了x小时。
120:
1.5=(70×6):
(6-x)
x=0.75
反比例解:
解:
设从甲地到乙地比原计划提前了x小时。
70×6=(120÷1.5)×(6-x)
x=0.75
答:
从甲地到乙地比原计划提前了0.75小时。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
张利东
①无论是天然高分子材料,还是以高分子为基础的合成材料,都是惰性的、无生命的。
一旦赋予这些高分子“生命”,它们就可以自发舞动、发电,甚至像劳动者一样工作起来。
这就是智能高分子材料——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作出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
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研究组,利用常见的琼脂糖高分子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物理杂合技术,成功制备出可以在潮湿纸面上快速翻滚的高分子薄膜。
③由于该薄膜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当该薄膜“吸入”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可引发自身的膨胀形变;当薄膜“呼出”水分子,可快速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呼吸”循环赋予惰性高分子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让它们不知疲倦地动起来。
④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此种技术一旦成熟,通过大量类似材料堆叠成的可控“纤维束”,制造出能与机器人相媲美的“仿生人”便不再是神话。
⑤张利东研究组同时发现,智能高分子薄膜不但可以“呼吸”潮湿空气而动起来,也可以“呼吸”丙酮蒸汽让自己动起来。
花瓣形状的双层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后,“花瓣”翩翩起舞,犹如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萝卜花。
这是最新设计的聚偏氣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的仿生形变。
⑥该双层膜对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极其敏感的响应性,并且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气,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性定向形变,让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运动起来,可媲美自然界中复杂的运动方式。
⑦利用此种仿生运动设计的薄膜传感器,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
当环境中丙酮浓度过高时,传感器自发形变接通电路,电灯亮;当丙酮浓度逐渐降低时,传感器恢复到原来形状断开电路,电灯灭。
利用电灯的变化,可告知环境中丙酮蒸汽浓度的高低,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潜质。
⑧同时,该双层膜对于外界丙酮蒸汽的刺激能够保持数小时连续可逆的响应,这为拓展刺激响应材料在能源、柔性传感器、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⑨此外,高分子智能薄膜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获取途径将是完全绿色无污染的,能量源自取之不尽的潮湿空气。
⑩利用一块只有10毫克的智能薄膜,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驱动压电薄膜连续产生高达1.5伏的电压。
通过特殊的能量转化装置,这种智能薄膜可以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供电。
如果扩大智能薄膜的用量,将产生更高的电压,满足各种需求。
目前研究者正积极开发合适的能量转化装置,以实现大功率、高效率的能量转化。
⑪智能薄膜不但能发电,也会工作。
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设计的柔性汽车,可快速跑起来,而动力的来源仅仅是潮湿的空气。
⑫未来,一方面可将此薄膜设计成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用于化工企业中实时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及时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把这种薄膜结合能量采集、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城的实际需求,个性化设计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具体产品。
⑬以能量采集为例,如果利用智能薄膜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可极大拓展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而目前穿戴式、植入式行业已拥有超千亿市场规模。
⑭我们期待智能薄膜产业应用的那一天早点到来,我们相信那将势必掀起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分子薄膜在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B. 第10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智能薄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一定的电压,进行能量转换的特点。
C. 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能像起重机一样随意吊起需转移的货物,还能在复杂环境中自发地完成危险作业。
D. 全文思路清晰。
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特点到应用的顺序逐次介绍,最后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2)下列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高分子薄膜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这种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一样。
B. 新设计的聚偏氟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汽,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定向形变。
C. 智能薄膜制成的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可以在化工企业中用以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D. 借助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的智能薄膜,能使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范围扩大。
(3)试分析选文的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C
(2)A
(3)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
(1)C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原文为“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也就是说原文为“自发吊起或抓起”,而不是选项中“随意吊起”,注意词语含义上的差别。
(2)A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原文是“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也就是说原文为“非常相似”,而不是选项中“一样”。
(3)从手法上讲,“不知疲倦地‘起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生动性和趣味性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中的“智能薄膜”点明了说明对象,而“不知疲倦地‘起舞’”则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
⑴C; ⑵A;⑶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点评】⑴考生对文本内容要熟悉,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本中落实在具体的位置,注意阅读要仔细,认真辨析其说法。
⑵考生要找准问题在文章的段落,依据文本的内容对选项进行一一的比照,从而判断其说法说法正确。
⑶考生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方法,一般来说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运用的手法,二是在内容上。
考生要结合文本的主题或者内容进行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
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
选择,影响着结局。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
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
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
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
古人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
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
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
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
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
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
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
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
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
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
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
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中选取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周有光教授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走出舒适区必须要“求极限”。
B. 非洲的蝙蝠之所以能够杀死毛驴,是因为毛驴被“舒适”吞噬,安逸享乐。
C. 题目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树以人的生命。
D. 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下去的动力和活力。
(2)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指出第④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请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的理解。
【答案】
(1)B
(2)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3)举例论证,列举了杨善洲卸任后植树造林和陈光保离休后进山开荒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的论点。
(4)抓住关键词语“努力,向上,向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只要努力,一切都充满了可能。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
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有误,选取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周有光教授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C项有误,题目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D项有误,原因应该是“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
(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取概括,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
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
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
本段列举了杨善洲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分论点,即“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本文应该围绕“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B
(2)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3)举例论证,列举了杨善洲卸任后植树造林和陈光保离休后进山开荒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的论点。
(4)围绕“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点评】此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
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能从文中直接找到,常出现在文章的下列位置:
题目、开头、中间部分、结尾。
本题中开头即可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是:
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献你一束花
冯骥才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她一直垂着头。
四天前,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
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
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
回国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第四 单元 比例 质量 检测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