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582057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7.02KB
届河南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2018届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C.溶酶体只能分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CO2的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噬菌体都是要寄生在宿主菌内才能合成自己的核酸和相关蛋白质,并且噬菌体的蛋白质都是在宿主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不是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溶酶体不仅能分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还能分解侵入细胞内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C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只来自有氧呼吸,因为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D错误。
2.对某细胞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其含有尿嘧啶。
据此推测,该细胞器不可能完成的生化反应是
A.CO2+H2O
(CH2O)+O2
B.丙氨酸+甘氨酸
丙甘二肽+H2O
C.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D.ADP+Pi+能量
ATP
【答案】C
【解析】细胞器的化学成分含有尿嘧啶,说明该细胞器含有RNA,而含有RNA的细胞器可能是核糖体或线粒体或叶绿体等。
A选项中的生化反应是代表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可在叶绿体上完成,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生化反应代表多肽的合成,它在核糖体上完成,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生化反应代表的是有氧呼吸全过程,它主要在线粒体完成,但其中第一阶段即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并释放能量不在线粒体,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中的生化反应代表的是ATP合成过程,既可发生在线粒体,也可发生在叶绿体,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意。
3.某种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其叶形由1对等位基因(椭圆形叶D、掌形叶d)控制。
现以基因为Dd的椭圆形叶植株作为亲本进行实验观察,发现第2代、第3代、第4代中椭圆形叶和掌形叶植株的比例均为2: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椭圆形叶植株产生含有D的雄配子和含d的雄配子的比例是1:
1
B.掌形叶植株可能无法产生可育的配子
C.第3代植株中D基因的频率为50%
D.该性状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Dd的椭圆形叶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其第2代、第3代、第4代中椭圆形叶和掌形叶植株的比例均为2:
1”分析可知,说明子代中纯合子DD致死,才导致每代只剩下Dd和dd两种类型,比例为2:
1。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Dd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中都有D和d的两种,每种性别的两种配子之比都为1:
1,A正确;致死的是含DD的椭圆形叶植株,不是掌形叶植株(dd)无法产生可育的配子,B错误;由于每代植株中Dd:
dd=2:
1,所以每代植株中D基因频率都为1/3,d基因频率都为2/3,C错误;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合子(Dd)在产生配子时,D和d彼此分离,进入到不同配子中遗传给后代,是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的,D正确。
4.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觉
B.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C.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
D.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答案】B
【解析】下丘脑不能产生渴觉,各种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产生,A错误;血液中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兴奋,属于体液调节,而呼吸中枢兴奋引起呼吸肌收缩加快,则呼吸频率加快,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所以B正确;正常情况下由于全身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导致扩散进入组织液的氧气要多于回流到组织液中氧气,C错误;毛细血管处血浆一方面不断从消化道壁吸收营养成分,同时也在时刻不断从肾脏、皮肤等处将其中形成的代谢产物不断排出体外,所以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并不总是平衡的,D错误。
5.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草场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B.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
C.过度放牧会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不发生演替
【答案】D
6.关于科学史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成功的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B.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处理R型活细菌,只有少数R型菌转化为S型菌
C.仅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就可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答案】C
【解析】植物学家萨克斯用经过黑暗处理过的一组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再用碘蒸汽检测两部分叶片,只发现曝光部分变蓝,所以他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A正确;在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中,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处理R型活细菌,由于转化率较低,所以只有少数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仅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符合实验应遵循的对照试验原则,所以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温特的实验是在达尔文、詹森和拜尔等多为科学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玉米的非糯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子粒及花粉中含直链淀粉,遇碘液变蓝黑色;糯性子粒及花粉中含支链淀粉,遇碘液变橙红色。
现有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和纯种的糯性玉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要验证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采用的用时较短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
(写出思路即可)。
(2)若要探究非糯性与糯性的显隐性关系,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和纯种的糯性玉米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橙红色,则可证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用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和纯种的糯性玉米杂交,若F1全为糯性,则糯性为显性;若F1全为非糯性,则非糯性为显性
【解析】试题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要在短时间内验证该定律,最好是选择能直接观察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
1,而不是通过交配后产生的子代表现型种类即比例进行判断。
要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亲本是一对纯合相对性状,则选择杂交(正反交)方法,观察子一代所表现出现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若确定亲本中存在杂合子,则选择自交,若子一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自交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1)结合题意,要在短时间内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要得到杂合子,需用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和纯种糯性玉米杂交,F1的体细胞中有非糯性和糯性一对等位基因,F1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配子,含有非糯性基因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含糯性基因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因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则可证明控制这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结合题前的分析,要探究非糯性与糯性的显隐性关系,可用纯种的非糯性玉米和纯种糯性玉米杂交,收获统计子一代玉米种子的表现型,若全部为非糯性的种子,这说明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性状;反之,若子一代种子全为糯性,则糯性为显性性状。
【点睛】本题中
(2)小问也可采用间行种植纯种糯性和非糯性玉米,让其自由传粉,收获两种玉米植株上的种子,观察统计其表现型。
如果在糯性植株上有非糯性种子,而非糯性植株上没有糯性种子,则说明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反之,在糯性植株上无非糯性种子,而非糯性植株上有糯性种子,则说明糯性对非糯性为显性。
8.图1表示渗透作用装置,最终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MA、Ma分别表示装置中相应溶液的浓度。
图2表示一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发生的质壁分离过程示意图,MB、Mb分别表示外界液体和细胞液的浓度。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如果A、a均为蔗糖溶液,且开始时则液柱停止上升时,Ma____________(填“>”“=”或“<”)MA。
(2)图2中,当液泡体积不再变化时,MB____________(填“>”“=”或“<”)Mb。
(3)把图2中已经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当质壁分离复原后,MB____________(填“>”“=”或“<”)Mb。
此时,细胞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持续吸水,请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
【答案】
(1).>
(2).=(3).<(4).不能(5).因为此时细胞壁对原生质层产生的压力限制了细胞吸水
【解析】试题分析:
渗透作用的原理是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等时,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一侧扩散到高浓度一侧,直至两侧渗透压相等。
分析图1,由于实验开始时Ma>MA,所以会出现漏斗管内液面高于管外(高度差为h),由于水柱(h)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所以即便达到了动态平衡,管内外浓度仍然不等,且为了抵消高出部分液柱(h)产生的压力,管内的蔗糖溶液浓度仍然大于管外,即Ma>MA。
分析图2中,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即细胞液与外界溶液,若二者出现浓度差,则发生渗透作用。
当外界液体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当二者浓度相等时,处于动态平衡;当外界液体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1中当渗透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时,由于存在管内外液面差而产生了一定压力,只有当Ma>MA才能抵消这部分压力。
(2)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分析,由于细胞液和外界蔗糖溶液都具有一定浓度差,水由于渗透作用由浓度小的细胞液流向浓度大的外界溶液,当达到动态平衡时,两种液体浓度相等。
(3)由图2分析,已经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因渗透吸水,直到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后,外界清水的浓度虽然仍小于细胞液的浓度,但是由于受细胞壁的限制,植物细胞不再吸收水分。
【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图1中渗透装置与图2植物细胞在发生渗透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时,半透膜和原生质层两侧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的区别判断。
9.图1是由金环蛇毒引发的免疫反应示意图,图2是该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物质A、物质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遇到金环蛇时,在特別恐惧的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
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正常情况下,贮藏存在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可防止被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破坏。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乙酰胆碱释放、扩散到突触后膜,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主要对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大,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____。
(4)人被金环蛇咬伤后,病人会出现全身肌肉瘫痪的症状。
结合图2推测该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淋巴因子、抗体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3).乙酰胆碱酯酶(或能水解乙酰胆碱的酶)(4).Na+(5).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6).该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的结合,影响兴奋传递给肌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
由甲图可知,能吞噬蛇毒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并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分泌淋巴因子(即物质A);B淋巴细胞一方面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一方面在蛇毒(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即物质B);抗体能与抗原在内环境中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消灭抗原(蛇毒)。
分析图乙可知,蛇毒和乙酰胆碱可以竞争突触后膜上的相同受体,从而导致兴奋在突触处不能正常传递。
(1)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甲中物质A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物质B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
(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由于肾上腺素可作为神经递质既参与神经调节,也作为激素参与激素调节,所以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3)分析图乙可知,乙酰胆碱在人体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内,可防止被能水解乙酰胆碱的酶即乙酰胆碱酯酶水解;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突触前膜处时,乙酰胆碱释放,并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打开而瞬时内流,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突触后神经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4)结合前面的分析,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的原因可能是a-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进而影响兴奋传递给肌细胞。
【点睛】确定免疫过程产生的A、B物质关键在于熟悉体液免疫的过程;判断蛇毒阻碍兴奋传递的原因关键要读懂图2中的信息:
蛇毒和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同受体结合。
10.早期有关研究表明,人类的ABL基因所在染色体若发生如图1所示的变异会导致白血病。
然而最近一项研究又表明,ABL基因本身突变又会导致甲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用D、d表示),其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心脏功能障碍或骨骼发育异常等。
图2表示该计算定的某家族系谱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判断,导致该类白血病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该类型变异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显微镜检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判断,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3)如果5号和6号再生育一个孩子,为了降低出生患甲种遗传病孩子的概率,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遗传咨询B.染色体分析C.B超检査D.基因检测
(4)为了筛查致病基因,对图2中所有个体的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则一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碱基序列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8号个体出现一种碱基序列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5)据最新报道,ABL基因某条链的序列由TAC(编码酪氨酸)突变为TGC,导致甲种遗传病。
推测病变基因在这一位点的氨基酸应该是____________。
[氨基酸和对应的密码子:
苏氨酸(ACG)、精氨酸(CGU)、丙氨酸(GCA)、酪氨酸(UAC)、甲硫氨酸(AUG)、组氨酸(CAU)、缬氨酸(GUA)、半胱氨酸(UGC)]
【答案】
(1).染色体变异
(2).能(3).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结构及变化(4).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D(6).5或(和)6(7).基因D和基因d有不同的碱基序列,5号和6号的基因型是杂合子,肯定同时含有基因D和基因d(8).1/3(9).半胱氨酸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图1发现,人体内9号染色体上含ABL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第22号染色体中BCR基因下面,会导致急(慢)性白血病的发生,这显然是一种因染色体片段易位引起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图2,图中5号和6号患病,生了一个不患病的女儿,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分析图1,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片段拼接到22号染色体上,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
由于发生改变后的两条染色体结构(长短)与同源的正常染色体有差异,所以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2)据图2判断,图中5号和6号患病,生了一个不患病的女儿,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因为该病为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若5号和6号如果再生育一个孩子,为了降低生出患儿的概率,可对胎儿基因进行检测,看是否含有致病基因。
(4)因为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7号个体基因型为dd,则5号和6号的基因型是Dd,由于基因D和d有不同的碱基序列,因此在筛查致病基因时,5号和6号肯定都会出现两种碱基序列。
由于8号个体患病,基因型可能为DD或Dd,其中只出现一种碱基序列的基因组成,即DD的可能性为1/3。
(5)据最新报道,ABL基因某条链的序列由TAC(编码酪氨酸)突变为TGC导致甲种遗传病。
根据下列所附的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酪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UAC,则TAC为非模板链,因此突变后形成的TGC对应的密码子为UGC,则病变基因在这一位点的氨基酸应该是半胱氨酸。
【点睛】审题的两个关键:
一是图1中染色体发生易位的判断;二是明确D和d两个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11.某地盛产葡萄、柿子等水果,但因销路不畅,造成水果严重积压,腐烂变质。
某驻村扶贫支教老师为解决葡萄、柿子等资源严重损耗问题,组织学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试图探究以柿子为原料制作柿子酒、柿子醋。
请你冋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的分离和纯化
①用淸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甲瓶中。
葡萄汁的质量和环境温度等方面满足需求,在_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则被抑制。
应注意的相关操作是____________。
②若要通过酵母菌的单菌落进行计数,应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法分离和计数。
能用这种培养基对酵母菌进行扩大培养吗?
____________。
(2)柿子酒、柿子醋的制备:
①若在甲瓶内装入打碎的柿子浆,加入____________酶,能较好的提升柿子酒的清澈度。
②当酒精发酵基本完成时,将果汁的酒精浓度稀释至5—6度,然后导入乙瓶(装有5%—10%的醋酸菌液),搅匀,将温度保持在30℃,进行醋酸静置发酵。
该过程中,对乙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③为探究不同醋酸菌接种量(5%、10%、15%)与醋酸发酵的关系,进行了相应实验,获得图2所示实验数据。
在接种后70h,接种量为15%的醋酸产量最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缺氧、呈酸性
(2).夹住a、b,关闭c、e,间隔一段时间应打开b处夹子排出CO2(3).琼脂(4).稀释涂布平板(5).不能(6).纤维素酶和果胶(7).打开夹子d,通入无菌的空气(8).醋酸菌生长繁殖消耗营养物质较多,产生的代谢废物积累太多
【解析】试题分析:
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的原理是在有氧环境中接种酵母菌,让其进行有氧呼吸快速增殖;再在无氧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进行酒精发酵产生果酒。
利用发酵产生的果酒继续进行醋酸发酵的原理是在有氧环境中,接种醋酸菌,首先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再进一步转变成乙酸。
(1)①由于果酒发酵中,发酵液中缺氧且呈酸性,一定范围内,酵母菌可以在这样的发酵液中生长繁殖,而其他微生物受到抑制,从而发酵产生大量的果酒。
如果将发酵液导入图1的甲瓶中,应注意的操作是夹住a、b,关闭c、e,间隔一段时间应打开b处夹子,因为酵母菌发酵需要无氧环境,但会产生CO2,所以每发酵一段时间后,应打开b处夹子释放CO2气体,以防止发酵瓶因气压过大而爆裂。
②若要通过酵母菌的单菌落进行计数,需要用固体培养基培养才能形成菌落,所以应在培养液中加入凝固剂——琼脂;分离并计数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但不能用这种方法对酵母菌进行扩大培养,因为固体培养基不能被培养的酵母菌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
(2)①发酵制作的果酒呈浑浊状态,是因为发酵液中存在大量的酵母菌不能利用的纤维素和果胶,所以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溶解,以提升柿子酒的清澈度。
②当酒精发酵基本完成时,将果汁酒倒入含有醋酸菌液的乙瓶进行醋酸发酵,由于醋酸发酵需要在有氧环境中进行,所以需要对乙瓶进行打开夹子d,通入无菌的空气的操作。
③图2是探究不同醋酸菌接种量(5%、10%、15%)与醋酸发酵的关系曲线。
由于在等量果酒为原料的条件下,接种量越大的发酵瓶内发酵液消耗越快,同时产生的代谢废物积累太多,所以在接种后70h,接种量最多的发酵瓶产生醋酸量最少。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熟悉果酒制作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尤其应注意在分析最后一问中菌种接种量最大却产量最低的原因时要充分考虑到时间靠后,进而联想到营养物质消耗最快,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更多。
12.某质粒上有SalⅠ、HindⅢ、BamHⅠ三种限制酶切割位点,同时还含有抗四环素基因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利用此质粒获得转基因抗盐烟草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冋答下列问题:
(1)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其中用到的质粒是____________;该质粒含有一段特殊的DNA片段,称为____________。
该方法中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和只用一种酶切割目的基因的两端及质粒相比,选用HindⅢ和SalⅠ两种酶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可根据标记基因进行筛选。
若农杆菌在含有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培养基上都可以生长繁殖,农杆菌中是否已含有目的基因?
________(填“是”或“否”)。
为什么?
__________。
(4)将已经转化的农杆菌进行如下筛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农杆菌。
先把转化的农杆菌接种到A培养基中培养,长出菌落后,用无菌牙签挑取A上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到B(含氨苄青霉素)和C(含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两个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状况如下图所示。
含目的基因的菌落位于B或C上的哪些菌落中?
请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圈出来。
【答案】
(1).Ti质粒
(2).T—DNA(3).感染烟草细胞,把目的基因插入到烟草细胞的染色体DNA上(4).防止目的基因自连和质粒自连,以形成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5).否(6).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中抗四环素的基因被破坏(7).
【解析】试题分析:
农杆菌转化法主要操作步骤是将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首先导入土壤农杆菌中,再通过土壤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使植物细胞获得重组质粒,利用质粒中含有的T-DNA片段将目的基因插入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整合,最后进行选择培养、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
(1)结合前面的分析,根据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该方法中应用的质粒必须是具有可转移的T-DNA的Ti质粒。
该方法中农杆菌的作用是感染烟草细胞,进而把目的基因插入到烟草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3)根据图示分析,所给的限制酶在质粒上的切割位点都位于抗四环素基因的部位,如果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中,得到重组质粒,则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只含有完整的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不含完整的抗四环素基因(被目的基因破坏),而这种农杆菌不能在同时含两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繁殖,只能在含抗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4)结合图示操作分析,由于B、C两个培养基中相同位置接种的来自A中的菌种是都能抗氨苄青霉素的,在B、C中培养对比分析,由C中培养的有两个位置的菌落消失,说明这两个位置的菌种只能抗氨苄青霉素,不能同时抗两种抗生素,所以推测这两个位置的菌种是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见参考答案的两圆圈处)。
【点睛】本题关键要理解两点:
一是基因工程中用两种限制酶比用一种限制酶的优点;二是利用质粒上的两种标记基因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目的菌的原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普通高中 毕业班 高考 适应性 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