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docx
- 文档编号:5820438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85KB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docx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
内容摘要:
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厘清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从而得出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实效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关键词:
情境教学小学数学原则途径
情境教学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在1978年李吉林老师就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探索,10年后,成功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情境教学的发展,使“情境教学”跃上了“情境教育”的新台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情境教学在诸学科领域中实施的可行性。
何谓“情境教学”?
用李吉林的话说,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李吉林说:
“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吉林提出的情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讲求人为性,这里的情境不是我们生活中的情境,也不是我们的语言环境,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创设出来的复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使得儿童生活的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把它变成了一个富有教育内涵的、充满儿童乐趣的生活空间。
情境教学是对原来的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它是从情与境、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是实施学科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取得优良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情感高涨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本文试图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情境教学存在误区以及情境创设的原则及途径,以期有利于改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一、目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
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教学及管理工作,我认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一)情境创设缺乏时代气息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创设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生日”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年年岁岁皆如此,确实在这样地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表现了较高的热情。
但是,如果有学生知道你的生日,老师的这种“善意欺骗:
岂不被戳穿了西洋镜,课堂中又如何收场?
再者像这样问答式的情境除了使学生兴奋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笔者认为,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不妨选择一些重大的事件。
例如:
以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为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中回放当时的状观场景,配以富有激情的解说,这样的情境不仅富有时代气息,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与时俱进,同时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的再现也有利于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热情,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情境创设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互为倒数”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是倒数概念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认知中的难点所在。
有们教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创设“倒着说”的情境,新旧眼点仅仅是求倒数方法中的“调换位置”,这不仅对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没有多少帮助,而且还给部分学生造成了认知偏差,以到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误把“1.2和2.1”当成是互倒数。
(三)情境创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教师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可是十多分钟过去仍进入不了主题。
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
(四)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创设了两个情境,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其目的是为了什么,笔者百思不其解。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五年级学习同分母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加减法的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铺垫。
教学中教师只需借助直观的图形,唤起学生的回忆,构建知识结构,引导总结法则。
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利教学情境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生活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因此,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向生活经验的回归。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学科知识的关系。
为此,在创设教学情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
“接知如接枝。
”他说:
“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二)形象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学情境的“形象性”是各年级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不少教育家对此都有过论述。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
”他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具体事物的感知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所以,“形象性”教学情境的设计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繁杂的事物简单化。
(2)可使学生在无意识化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三)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和学生们从探讨6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到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得到每个小朋友应该得到“一半”。
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法表示出“一半”的活动(情境)。
而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急于对这些表示进行评价,而是在介绍了数学的表示方法后,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我的这种表示方法。
此时,一些学生仍然觉得自己的方法比较好而拒绝新的表示方法,因为确实有很多的表示方法很形象。
这时,我就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百分之一”,这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的简捷性和普遍性,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新的朋友。
教学情景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四)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中小学管理》上曾刊发过这样一个案例:
针对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
“为什么会发生饥荒?
”“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
”“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
”等等。
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
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
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
“对!
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
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
”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
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
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
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
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五)情感性。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
赞可夫说过:
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学情境不在华丽的外表,而在于是否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考。
好的教学情境应该“短、平、快”,直奔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情境与教学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
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三、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利于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我们的生活。
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
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例如,教学《6、7加减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活动:
教师用双手捂住6颗糖,打开一只手,露出2颗,然后提问:
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一猜?
学生纷纷猜是4颗,师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
有的学生说,总共6颗,露出2颗,6-2=4;有的说2颗露出来了,藏着4颗,因为2+4=6。
接着老师让同桌小朋友一起玩,左边小朋友捂糖果,让右边小朋友猜,并且记录算式。
教师指导操作,巡视辅导,参与学生活动。
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板书出相应的算式:
这些情境,都是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学生怎能不感兴趣?
(二)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多适用于低年级。
低年级学生对于故事、童话、动物特感兴趣,热衷于钻进去充当一个角色。
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融进故事、童话世界,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到中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投入热情。
在网上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如:
在“长、短”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是用这样的故事导入的:
“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
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
”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教师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挑战性的情境
多适用于高年级。
高年级的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此时他们对学习任务非常善于挑战。
有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上课伊始,师推出2、20、200三个数。
师问:
(1)它们相等吗?
(2)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可能吗?
师板书:
2 =20 =200
此时,教室里惊诧,沉寂了二分钟之后,有学生提出:
2元=20角=200分………①
受到启发,其他同学相继提出:
2米=20分米=200厘米………②
2分米=20厘米=200毫米……③
针对③老师建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于是:
学生得出:
2米=0.20米=0.200米 ④
进一步:
0.2=0.20=0.200 ⑤
这里并没有什么童话世界,只是一个计量单位,使得根本不可能相等的三个数相等成为现实;还是一个计量单位,把它们从整数又转化为等值而小数位数不同的数。
在教师的寥寥数语中,充满挑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自我、对同伴产生挑战的勇气与欲望。
将学生追寻、探索欲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而这些,完全依赖知识本身的魅力!
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艺术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成外化激励促进内化需求的目标。
(四)创设操作性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生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操作探索活动是小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好奇”、“好动”、“好学”、“好问”的心理需求,也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掌握知识技能。
例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提出:
“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转化?
怎样转化?
”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
(1)画上底和相应的高。
(2)沿着高剪下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3)拼成的图形和原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有有什么改变。
让学生同桌操作、比较,然后汇报。
通过一组多个不同形状的平形四边形的剪拼实践验证,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新知。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亲自探索知识奥秘,既推导出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又让学生懂得如何探索知识,掌握规律,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五)创设有效性的情境
例如“循环小数”一课包含“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循环节”、“循环小数近似值”等许多概念,其核心知识因素是“循环”。
学生领悟了循环的含义就能触类旁通。
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感觉到“循环”的内涵。
教师先从时钟谈起,让学生回答:
“时钟是怎样转动的?
”“你们的课表为什么每星都可用?
”教师边提问边演示,使学生看到时钟始终按照一个方向从1到12,再从12到1不断重复出现。
课程表是照表上的课程重复使用的。
在学生初步领悟了“循环”的含义基础上归纳出:
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作“循环”。
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看到的循环现象。
这时教师从生活现象引出数学现象——在小数中也有这样重复的情况,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到“循环小数”的学习之中。
我认为这样的情境行之有效。
(六)创设悬念性的情境
古人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也就是说巧妙地创设悬念,使学生心理上形成较强的刺激,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产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节课中,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分数,说:
“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你们不用计算,能知道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
”学生摇了摇头,接着老师故弄玄虚,说:
“老师就有一个‘绝招’,不用计算也能说出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个别学生不服气地说:
“老师,你肯定是事先算好的,这算什么‘绝招’?
”老师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
“那你们出题考考老师吧,老师照样不出错。
”学生为了考倒老师,个个磨拳擦掌,出了一些数字较大的分数,可都被老师一一击破。
有的学生还拿出计算器检验,确认老师准确无误时,个个惊叹不已。
这下,学生急不可待地说:
“老师,您怎么这么厉害?
快教我们‘绝招’吧!
”此时,学生的胃口已被高高吊起。
这样创设悬念性的情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极浓,引起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探究,为主动探索新知聚集了动力,引发了对知识探索的兴趣。
(七)创设开放性的情境
教学中要适当地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提升他们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生的热情激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例如:
数学活动课“日历上的数学”可创设如下开放性情境。
下面是某月份的日历表: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29 30 31
表中数字的排列有许多规律。
请你或竖着看,或横着看,或斜着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和多个层次上发现、探究,其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八)创设个性化的情境
我们经常碰到,某地区的情境到另一地区学生的认知不能被激发。
去年创设的情境今年创设同样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样不能激发等问题。
这就充分说明创设情境应关注不同班级、不同地域的班级、不同时间段学生所表现的来的个性,例如:
农村特色,城镇特色,城市特色(地域个性),年龄特色,时间特色等个性特征。
总之,合理的情境创设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征。
四、结语
总之,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要使学生的数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就必须要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只要情境的创设与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小不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实效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这样,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2]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3]柳斌,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在全国“情境教育——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3期。
[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319-323。
[5]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小学 数学 教学 情境 创设 原则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