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会考考前必背考点.docx
- 文档编号:581856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78KB
政治会考考前必背考点.docx
《政治会考考前必背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会考考前必背考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会考考前必背考点
浙江省会考(政治)考前必背考点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汇率的升跌及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1)汇率的升跌:
如果用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跌落。
(2)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价格涨跌的原因:
(1)决定因素:
价值。
(价值决定价格。
即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影响因素:
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变化,间接因素是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等(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注:
其它人为因素如投机炒作等要根据试题材料及问题要求来说明。
3.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第一,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即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第二,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调节生产;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的收入。
(2)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
如果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非常乐观,则预支收入的可能性就加大,反之亦然。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会降低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
第一,含义: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第二,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是反映消费结构和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6.理性消费践行的原则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第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第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8.促进就业,对政府、劳动者的要求
第一,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第三,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①自主择业观、②竞争就业观、③职业平等观、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9.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实现公平的重要举措
(1)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的收入分配,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重要举措: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全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这两个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0.财政的作用
第一,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生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稳定物价,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11.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社会信用体系的治本之策,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第三,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必要性和手段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带来的资源浪费,经济混乱,分配不公等),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
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法律手段是主要的,行政手段是辅助的)
经济手段: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如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特点:
直接、快速)
1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第四,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第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第二,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在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因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方式:
间接(民主选举人大代表)和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3.基层民主自治(民主管理)的形式及意义
形式:
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
(注意:
它们都不是国家机关,是群众自治性组织。
)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意义:
这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共建祥和社区。
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渠道和意义、要求
(1)民主监督权:
批评、建议、申诉、检举、诉讼。
(2)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的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信息公开制、官员问责制等)。
(3)意义和要求
①意义:
第一,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第二,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②要求: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5.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包括两方面: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仅仅是指经济领域)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设施建设;医疗水平;社会保障;人口;环保)
(注1:
国家职能的实施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其他如:
政党、人民政协、村委会、民间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活动都不是国家职能。
注2:
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
6.我国政府的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宗旨:
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基本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3)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7.依法行政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第三,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第四,有利于带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8.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意义、关键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只有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
(1)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3)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机制:
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9.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怎样执政?
要求:
按客观规律办事,树立科学发展观。
(2)民主执政——为谁执政?
要求:
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执政——靠什么执政?
含义:
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重要体现:
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基本内容
(1)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
(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的性质:
是多党合作的一个重要机构,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注意:
不是国家机关)。
多党合作的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A、民族平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B、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C、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③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必然性: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和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历史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现实情况)。
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优越性:
: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4.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
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
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3)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1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整体。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作用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原则
(1)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意义:
首先,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
其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②促进外域文化的传播;③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7.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待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具有顺应变动性。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8.文化创新的意义、途径
(1)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途径:
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具体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9.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文化包容性的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0.如何面对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影响(积极与消极)
(1)政府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的必要性
(1)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的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面对当今人们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多变性的特征,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关系: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一个真正有科学文化涵养的人,同时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只有坚持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才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一、辨证的唯物论:
原理一: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
原理二: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利用的。
2.方法论要求: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原理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原理内容:
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要求:
树立实践的观点
原理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方法论要求: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三、唯物的辨证法
原理一: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原理内容: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是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会考 考前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