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 文档编号:5817449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08.51KB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史地教研组---教研活动材料
关于中考历史试题特点的
说明和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考历史试题特点的说明
从这几年中考改革来看,它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的。
随着各地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地改进、创新,由重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转变为强调对基本技能的考查,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发挥中考的正确导向作用。
(一)试题基本结构
1、考试依据
(1)考试内容及要求
A考试范围
B三个层次:
识记、理解和运用
识记:
对重要历史史实的记忆、再认和再现,能直接回答问题,包括记忆和识别重要的基础历史知识。
理解:
阅读材料,思考和领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要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作用、意义或影响等。
运用: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概括和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简明扼要地阐释和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2)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A考试形式:
开卷合堂
B考试分值:
50分(其中重庆历史有3-5分,给分)
C考试时间:
政史全合堂90分钟。
D题型类型:
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图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
E试题难度:
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比例一般为7:
2:
1.
(二)中考试题的特点
1、考点特点
总体来说,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以中国近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在;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中外结合内容所占比重也比较大;中国古代史内容较少;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
(1)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试的范围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六大板块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及地方历史。
(2)考查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各地命题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给维度进行考查。
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结合起来。
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与时事联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5)考查专题知识。
如:
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的近代化、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近现代外交史、海峡两岸关系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史、二战史、世界格局演变史、三次科技革命史等。
2、题型特点
(1)、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A题型类别
a.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
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
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b.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文字材料(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力。
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灵活、思路开阔,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
c.分析评判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比较、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以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等。
(a)揭示本质选择:
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
(b)因果判断选择:
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c)比较选择: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d)程度选择:
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e)逆向(否定)选择:
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
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并在这些关键字词下面打了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选择。
d.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a)配伍:
对若干史实进行匹配,要求选择相关联或无相关的一组。
(b)排序:
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c)多选变异:
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B解题要领
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审题,领会题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要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和区分备选项,一看被选项是否正确,二看被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审、忆、选、查”四个步骤解题,“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
“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
“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
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干、审题肢、审选项。
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
1.概念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注意备选项表述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防止概念混淆,还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法,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细心审题。
把握试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排除干扰选项。
[例题](杭州市中考试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
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选项A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选项C和D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为正确选项。
2.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文字材料类选择:
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题](芜湖市中考试题)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
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B.恐怖主义泛滥C.毒品走私猖獗D.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扩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故D为正确选项。
(2)图表材料类选择:
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分析其所描述史实的原因和结果,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例题](安徽省中考试题)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
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所给的图片材料中抓住“中华民国十四年”这一关键时间提示,同时在时间换算时要注意“民国元年”即是“民国1年”的概念,然后进行正确的换算。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揭示本质选择: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从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特点、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抓住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主要矛盾和决定性因素,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例题5](黄冈市中考试题)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
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始,而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则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故D为正确选项。
(2)因果判断选择:
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同概念。
[例题6](乐山市中考试题)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史实的能力。
材料中“1921~1925年”是重要的时间限制,这一时期,苏联(苏俄)实施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为正确选项。
A选项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C选项中斯大林模式和D选项中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不符合题意义。
(3)比较选择:
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题7](贵阳市中考试题)《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史实的能力。
《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而《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
故D为正确选项。
(4)程度选择:
此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解题需要根据“最佳”标准进行判断,从题干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将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排除,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题](河南省中考试题)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
图表中1842年、1895年和1901年三个时间分别是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故正确答案为B。
(5)逆向(否定)选择: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题](苏州市中考试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否定型选择与配伍型选择的结合,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理解,其中B、C、D选项皆为正确的组合,可以用排除法确定A为正确选项。
4.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配伍选择:
首先判断被选项中的配伍关联是否正确,排除掉错误的选项,然后判断正确的配伍关联是否符合题意,找出正确的选项。
[例题](烟台市中考试题)下面改编的这段歌谣来自于互联网:
东北有个杨靖宇,其别名叫“忠良将”;东北有个张学良,其别名叫兵谏蒋;东北有个王进喜,其别名叫“铁脊梁”;东北有个杨利伟,其别名叫“震宇航”。
有关这四位人物及业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杨靖宇——著名的抗日将领B.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
C.王进喜——优秀的县委书记D.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答案]C
[解析]本题将配伍型选择与否定型选择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
选项王进喜是有“铁人”之称的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而这一时期优秀的县委书记的模范人物指的是焦裕禄,属于搭配错误,故C为正确选项。
(2)排序选择:
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
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题](黄石市中考试题)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
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解放区的天是朗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③地道战嘿!
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④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走进了新的时代……⑤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A.①③⑤②④B.③①②④⑤C.⑤③①②④D.③⑤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重要史实所处年代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五句歌词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面抗战期间、改革开放时期和局部抗战时期,只有C为正确选项。
如果能够判定第⑤句歌词发生的年代处于最早,也可以用排除法迅速排除A、B、D选项,直接确定C为正确选项。
(3)多选变异:
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选基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题](盐城市中考试题)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右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识别图片和史实判断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因此可以确定①②都是正确的,先排除掉C、D选项,而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均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无关,因此可以确定④是错误说法,又可以排除A选项,故B为正确选项。
(2)、判断题
判断题是通过一些图表或文字的展现,来考查学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判断和辨别的能力。
1.材料评判:
提供相关材料,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要求判断的史实不仅需要辨别其正误,而且还要分析其是否与所给材料相符合。
这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需遵循以下步骤:
(1)首先要看题目要求:
是√OX还是ABC
(2)理清题意,准确判断。
首先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主旨,然后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判断。
(3)填图识图题
一般两个图,一个在地图册上,一个在教材上。
(4)、材料解析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类别】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
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往往是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等图表资料,同时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文字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
3.开放探究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
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所谓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侧重于对历史认识和反思能力的考查。
近年来此类材料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来源广阔,呈现方式千姿百态,难以预估。
不过,所选择的材料必定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却不会超纲,基本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题要领】
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可以概括为“一读二想三答”。
一、“读”: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
也就是阅读的内容。
二是如何读?
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1.阅读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顺序:
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
采取先读设问后读材料的阅读顺序,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
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
二、“想”:
审题思考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在阅读的基础上,宏观上把握命题意图,准确判断,明确解题思路。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
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
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
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扣问简答,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
注意按问按分列点,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
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书面语言答题:
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题型类别】
1.材料型: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为问题的探究做好铺垫,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2.图表型:
结合探究主题给出有关图片或表格,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活动。
【解题要领】
一、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
其次,要审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课本知识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
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三、发散思维,史论结合。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
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
发散思维必须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历史 复习 存在 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