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817290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31.23KB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5、我给江主席献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揭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概的意思。
2.学习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3.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以下词的意思:
耻辱爱抚秩序井然洗刷频频满面春风
二、组长快初步本组成员书面预习情况,并口头汇报
三、深入学习新词
学习活动一:
你认识它们吗?
两人小组互相朗读,订正。
指名读,齐读。
学习活动二:
小组讨论成员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练习生活、查词典等工具书讨论解决。
小组解决不了的词语,组长记录下来。
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耻辱爱抚秩序井然洗刷频频满面春风
学习活动三:
朗读欣赏理解课文
1.在组长的带领下,分节朗读课文,同伴间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选出一名代表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境。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3学习活动四:
根据提示,学习概括课文大意。
方法: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4.学习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成三段,说清楚自己是如何根据提示分段的。
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交流引导:
(1)抓关键词:
等待、鲜花、忘不了
(2)根据事情发展顺序:
献花前—献花-鲜花后
小结分段的方法
五、认、记、写生字
1.将自己不会的、不好记的生字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全班交流。
2.教学“频”“毯”
齐读,学生说记住的方法
看课后描红,思考:
如何写美观
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用“秩序井然、满面春风”造句
板书设计
我给江主席献花
献花前——兴高采烈秩序井然
(爱戴江主席、热爱祖国)
献花时——热泪盈眶情不自禁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5、我给江主席献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们特别是姜咪咪的心情?
(板书:
激动万分、无比兴奋、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幸福)
3.观看录象,展现香港回归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
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
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香港人民一起来体会。
4.观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
把能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三、师生对话,深入体会香港人民的思想感情。
1.学习“等待”一部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1)师生交流:
秩序井然、兴奋、激动、竟
(2)理解:
我捧着准备献给江主席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a.谁来把“我”的心情读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想一想,此时“我”的心情为什么这样高兴、激动?
c.人们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
d.过渡:
长久等待了一个世纪,来了,来了,中央代表团的专机出现了,人们的心情更加激动,谁来读。
2.学习“献花”部分
过渡:
人们站在红地毯两侧,心情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兴奋而激动地等待着江主席的到来,竟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雨水。
盼着,盼着,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1)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激动的心情?
(2)理解“沸腾起来了”:
你仿佛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3)理解“欢迎!
欢迎!
热烈欢迎!
……”
a.如果你是香港的百姓,你会怎样说?
(展现情景)
b.将自己的感情宣泄表达出来,再有感情地朗读。
c.让我们看看当时欢迎的场面。
(中间可以插入录象)
d.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受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如狂、激动万分呢?
”
a.请看这些资料: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
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以南。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b.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触?
c.指导朗读
d.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百年耻辱、自己国家的、怎能)
e.指导朗读。
读出自豪的心情。
3.学习“忘不了”部分
(1)“我”代表二百万青少年献花,心情更加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
(2)理解“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
a.体会我的心情:
“失散多年”原指什么?
现在指什么?
“母亲”指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c.仅仅是“我”感到幸福吗?
读:
我、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香港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
d.看录象,体会香港人民的喜悦的心情。
(3)此情此景,我代表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我……多么幸福啊!
4.总结:
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
(我激动香港回归祖国)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围绕“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出一期手抄报,或开一个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6、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2.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一、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在课件中导入课文
1、 出示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这首歌的名称?
会唱的一起唱。
2、 简介天安门:
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3、天安门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不准确就看看课文的第一段)课件帮助理解
4、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
5、看课件:
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
教师过渡:
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
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
快快打开书27页,你自己先轻声读读课文,自由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中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看谁,漫步后能将天安门广场给你留印象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2提出读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
3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读词语,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出示长句。
4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天安门广场?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二、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1、 出示课件相应指导
(1)指导品味第一段
a. 对“最宽广、最壮观”两词,引入资料“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
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
b. 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读。
(2)指导品读二、三段
a.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
默读课文2\3自然段,
(a)划出建筑物的名称(b)找出方位词
b. 四人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
c. 请学生填写课件,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
小结:
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
d。
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
为什么?
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y.招聘导游带领全班去天安门广场参观。
(介绍布局和景观。
要求说明景物特点)
教师相机展示课件,加深学生对各个景点的印象,理解重点词语。
(过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自己去北京时的事情,引人开国大典。
(3)指导学习第四段
a.师语言渲染:
55年前,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新生,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
b.播放课件,一同听听这无比庄严的声音。
c.指名说说,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d.让我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小结:
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于四时同”,其实,“天安门广场一天中,风光于四时同”。
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它不同时刻的风光吧。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6、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2.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自由表达
1、自由读2、出示图片3、组织交流
4、为什么“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
”
5、创设:
你们看,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6、组织齐读。
二、合理想象自主学习
1、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
2、师板书:
花、灯、礼花、人们
3、每一个成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划了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或说给大家听。
4、出示黑板5、齐读6、根据成语引背
三、表达心声自然总结
1、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的同学,一定有许多的感受。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一定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
3、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7、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2.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3.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
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一课时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
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
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
(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
“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
“励志”的意思是:
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
怎么?
结果?
(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
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
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
(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
(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7、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2.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
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
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
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
(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
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
(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
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8、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
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
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
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
师:
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
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
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
不动笔墨不读书。
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
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8、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安排
个人加工及备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
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
(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
伟大壮举)
过渡:
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
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板书:
场面:
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
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
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
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
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
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
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
“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
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
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
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
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
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
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板书:
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
教师引读。
师:
“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然后,指名读。
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
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
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
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
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
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
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
中国人民不可侮。
(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
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
引读: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日期:
教者: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2.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
写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围绕一个突出特点选择典型材料,和抓住细节描写,突出特点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细致描写(动作)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