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5804346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9.14KB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x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
“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
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答案】
(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
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
(1)①句意为:
就去开导他;晓:
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
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
行动,活动;
③句意为: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奈何:
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
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庸人自扰”。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句中重点词有:
坠:
掉;句意为:
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句中重点词有:
舍:
通“释”,释然。
句意为:
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4)“杞人忧天”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从积极意义上看,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对我们来说也很有必要。
如20世纪下半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现代化,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该忧天忧地了。
故答案为:
⑴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⑵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⑶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⑷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
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答题时注意成语的积累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问题的评价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意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③屠大窘________
④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
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
连接、紧跟;
②句意为: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驱:
追随、追;
③句意为: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
窘:
处境困迫,为难;
④句意为:
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犬:
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
瞑:
闭上;暇:
悠闲。
句意为:
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
乃:
才;寐:
睡觉。
句意为:
(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狼“变诈”的表现在于:
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作答本题时,可围绕不能害怕恶势力,应勇敢的与其作斗争来表述。
观点明确,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⑵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⑶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⑷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
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3.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注】①蚤:
通“早”。
②昧爽:
拂晓。
③直:
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
(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狼的腭部。
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所以a、b、c三处,应填写的词语分别是:
“遥望、近视、细审”。
考点:
点评:
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
回头看;
②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
洞:
名词作动词,打洞;
③有个屠夫卖肉回来。
货:
卖;
④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姑:
暂且。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
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①句中重点词有:
“黠”,狡猾;“而”,表转折,可是、但是;“顷刻”,一会儿;“毙”,被砍死;“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
句意为:
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时”,当时;“直”,通“值”,价值。
句意为: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缘木求鱼”:
爬上树去找鱼。
比喻方向不同、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不知变通,贪婪愚蠢,为了眼前蝇头小利白白失了性命,实在愚笨可笑至极!
故答案为:
(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理清写作顺序。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
⑵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诲女知之乎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 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 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
(1)A
(2)C
(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
(1)B女通“汝”C.知:
通“智”D.说通“悦”。
(2)A项:
自己。
B项:
了解,知道。
C项:
旧知识;所以。
D项:
反省。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①句中“故”“为”的意思,②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
⑴A;⑵ C;
⑶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⑷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⑸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 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三十而立________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
(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1)丘;春秋
(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3)为学与修身
(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解析】【分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就是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学习态度: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
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故答案为:
⑴丘;春秋
⑵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⑶为学与修身
⑷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⑸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内容的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
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
孔子说: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6.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
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年级 上册 语文 文言文 训练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