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初一 国学.docx
- 文档编号:580132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98KB
金榜初一 国学.docx
《金榜初一 国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榜初一 国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榜初一国学
金榜学习个性化辅导
一、什么是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国学经典的书籍:
【经部】
尔雅公羊传穀梁传论语礼记诗经孝经仪礼周礼周易左传孟子尚书
四书章句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楚辞楚辞补注
【蒙学】
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二、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一)、经典的力量
“经典”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那么何谓之“经典”呢?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
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
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
“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
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
如此一来,对于读书这件大事儿,我们便知晓该从何入手了。
(二)、读经之意义
首先,在此处所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
‘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
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
‘最有价值的书’。
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
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
(不过,你如真读破万卷之后,很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
)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
因为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
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
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较为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
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
三、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国家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传承美德、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
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
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
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
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
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理想;
有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的社会风尚。
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促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长大,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粮食却出现了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的青少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还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私、懒堕等不良的习惯.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他们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中学生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十分需要理想主义的引导.如让学生学习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讲解,细细体会,使其明白人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动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会发现自己要实现理想的欲望越来越强.
尤其青少年来讲,有个近期目标,就有了重心,再也没有其他心思了,当然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方向,是当代中学生最迫切的任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二)、国学经典教育对青少年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鉴赏能力的培养.
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国学经典教育中学习领会到的内在思想蕴涵、艺术韵味和逻辑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可以拓展学生的辩别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思想,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
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
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3、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既学得有效率,又学得轻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抓住方法来学习,造成一些对学习不利的习惯,比如开夜车等这些做法,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对你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学国学,读经典"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国学经典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
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教育,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利用国学经典促使学生自我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是古老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国宝。
通过组织中学生诵读、熟背国学经典,使他们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就是为他建立一个自我教育的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形成以经典诵读促自我教育.
5、国学经典是提升学生智力的源泉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尚书》、《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等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学生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为进一步的深层次学习打下铺垫,为现在及将来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和必须性,面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升级,学习和接受国学经典教育已经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倡导学习国学经典,继承传统文化也是基于传统经典文化对我国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切实体会。
作为中学生要用开拓创新的眼光和务实的精神来对待国学经典的学习,使国学经典真正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进步。
中学时代学习和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深厚我们的文化底蕴、储备一生受用不尽的知识,还可以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中学生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第一则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重点字词解释
(1)子:
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
时常地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3)学:
学习。
(4)说:
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6)乐:
快乐。
(7)愠:
生气,发怒。
(8)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曰:
说,说道。
(10)而:
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1)之:
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2)不:
表示判断。
13)乎:
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4)自:
从。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原文
曾子曰:
“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
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
多次反省。
注: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
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
真诚、诚实。
(5)传不习:
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
我。
日:
每天。
三:
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省:
检查,反省。
为:
替。
谋:
谋划。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原文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词句解释
注: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
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重点字解释温:
温习。
故:
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而:
连词,表顺承。
知新:
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知,领悟。
可以为:
可以、能成为以为:
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
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师:
教师,老师。
矣:
句末语助词“了”。
词解注意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
温:
温习;故:
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现在的新情况。
【出自】:
《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
【示例】:
~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
原文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翻译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重点字词解释学:
学习。
而:
连词,表示转折。
思:
思考;思索。
罔(wǎ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
有害。
第五则
原文子曰:
“由,诲女(rǔ)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翻译
孔子说:
“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
重点字词解释女:
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
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
通“智”,智慧,这里指聪明。
之:
代词,对待知与不知的关系。
诲(huì):
教导。
乎:
语音助词。
由:
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
这。
【本段理解】: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
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原文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
翻译孔子说: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
重点字词解思:
希望,想着。
省:
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
看齐。
贤:
德才兼备的人。
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内:
内心,自己
【本段理解】:
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翻译
孔子说:
“多人行走,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
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
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
走路必:
副词,一定。
师:
老师,先生。
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择:
选择。
其:
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
好的方面。
善:
好。
者:
...的方面而:
顺接连词。
从:
跟从,学习。
之:
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指善者;即好的:
优点。
之:
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
改正。
第八则原文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是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重点字词解释士:
有抱负的人。
弘毅:
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
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为:
看作。
任:
责任。
已:
停止。
远:
遥远。
而:
表并列(任重而道远)
其中成语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第九则
原文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翻译孔子说:
"一年到了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
重点字词解释之:
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
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
然,后。
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
然,这样。
后,以后。
【本段理解】:
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吧!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
重点字词解释一言:
一个字。
行:
奉行。
其恕乎:
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恕: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欲:
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
施加。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段归纳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
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原文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榜 初一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