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
- 文档编号:5800106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66.41KB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1.观潮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
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
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
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
“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
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
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
理解词语“横贯”。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两丈多高有多高?
“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
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
(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
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
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练读: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
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
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正确;
(2)读通顺。
思考:
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
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
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
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机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
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
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
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选做题)◆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
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
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
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
(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
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
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
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
是谁呢?
(板书:
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
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
选址)
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
(板书:
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
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
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
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
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
(说明:
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人教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