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80010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102.11KB
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docx
《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
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
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
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
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
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
混沌理论:
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可能出辨析题)
答: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
科学的定义见题7。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
科学事实类型:
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
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
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
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第一:
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
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
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
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
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
科学是始于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
(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
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推动科学发展。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答:
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思想模型法。
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
其根本特点是: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非演绎的方法有: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
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否则就不能进行类比。
思想模型是人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的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思想模型也包括数学模型。
思想模型具有解释功能、判据功能、预见功能即创造性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理想模型方法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答:
20世纪以来,有三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累积式发展观包括:
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既是“证伪”。
该观点认为:
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所以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
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主要由库恩提出,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答: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
(辨析)
答: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技术价值归根到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
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
(其他依据P219页以后的内容自行补充)
20、技术创新的机制。
(P243——P244)
答: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通过相应的组织结构来运行,其中内部结构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创新主体,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等要素的整合;外部结构主要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整合,即建立产业组织结构。
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答: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
将科技投入由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
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
采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方面:
将科学技术的立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
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
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拥有更好的发展。
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答:
选题决策的基本原理:
第一、需要性原则:
社会需要与科学需要。
第二、创新性原则:
指向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运用创新)
第三、科学性原则:
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与事实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可以在科学逻辑和科学实践上加以论证和检验的课题。
第四、可行性原则:
所选课题必须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例如:
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
例如:
“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例如:
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例如:
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
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
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
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
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
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
(1)一致对应性。
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
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
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
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四个阶段:
1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2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
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的发散度:
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
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
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
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
什么是自主创新?
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
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
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
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
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 试题 自然 辩证法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