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说课稿2.docx
- 文档编号:579007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81.88KB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2.docx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说课稿2.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2
1.《师恩难忘》
一、说课标、说教材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篇课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40年前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形象,抒发了尊敬爱戴老师的思想感情。
全文寓情于事,情真意切,语言平实,描写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对叙事中融入自己情感的写作手法仍缺乏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其中,教学重点是:
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难点是: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诱导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
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你欣赏或者喜爱的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揭题: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②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让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
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
3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想一想:
田老师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然后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
作者喜不喜欢田老师讲课?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揣摩其含义。
5.默读课文,回顾课题,想一想:
哪些语句反映了作者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6.指导朗读:
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7.小组研究: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特色。
(四)拓展开放,延伸深化
1学生再读课文。
说一说:
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你还想对作家刘绍棠说一二句话吗?
3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4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师恩难忘
师:
口才好文笔好生:
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2.《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
一、说课标、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
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三、说学情
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
“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
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1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
做到思之有序。
根据重难点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
读中解惑悟情。
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a导读“问身体”;b导学“问学问”;c自学三四问。
A导读“问身体”:
a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
具体方法:
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
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指导朗读。
e总结学法:
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导学“问学问”:
a尝试自学; b交流反馈:
1读好问句;2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
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强化迁移:
1读出自己的体会;2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自学三四问:
a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组织交流:
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精读悟情a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
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
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
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
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
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3.《所见》说课稿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
牧童在干什么?
他当时的神态如何?
怎么看出来?
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
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
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
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
3.《访隐者不遇》说课稿
一、教学目的: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
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
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谁问童子?
怎么问?
问什么?
童子什么样?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
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他会怎样做?
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
(五)独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
(向往)
(弥漫,缭绕)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题想诗境
抓字眼明诗意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说课稿
一、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
全诗共有6个小节。
第一小节与第六小节诗内容的反复,首位呼应,都是写可爱的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三、四、五小节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根据课文特色和课标精神,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是,考虑到以下三方面:
把握诗意;领悟意境;超越课本。
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想、悟,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能看到什么?
体会到什么呢?
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做好铺垫。
(二)把握诗意;领悟意境
教学读悟课文的第二小节中,考虑到“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有必要考虑创造性问题。
我们要寻找一些方法来鼓励孩子学习或增强理解力。
”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跳跃性强。
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这样,才能和诗人一道,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对诗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领悟诗歌的内涵。
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学生依据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分别找出了“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等表示景物的词语。
之后在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自由朗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些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对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先抓景物,再抓特点,接着抓想象,既抓了语言文字,又训练了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培养了想象力。
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
如此一来,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强的词语,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连贯性很强、立体的、鲜活的画面。
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
在教学诗歌的第三到五小节的学习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出示文中的插图:
大家来欣赏这张图片,如果你来到这里,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闻到什么?
从青山、绿水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从天空、大地热情的招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适当的点拨为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观察文中插图,再联系课文填空。
多美的画面啊!
你看,( )的天空,( )的草地;你听,黄鹂( ),小溪( );你闻,空气中还弥漫着( );还有那( ),这大自然就像是(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
读悟第一、第六小节。
教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两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诗歌里面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
这两小节完全一样,但是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
第一小节首先描绘了“大自然绿色课本”的美丽神奇,吸引读者走了进去;而第六小节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使得学生对诗歌写作的修辞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整体诵读,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配乐范读,学生闭目倾听想象画面。
并让学生在配乐下有感情的朗读,鼓励背诵。
让学生们合作探究:
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
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
为什么?
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音乐的辅助效果有时可以超过语言的描述。
在轻快活泼的音乐渲染中,学生美美地读,静静地想,默默地思。
驰骋在文字的世界,飞扬在想象的天地,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
回归整体的合作探究,也让心灵的体悟更为清晰明朗。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设计教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文本,拓展升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绘画、观赏、摄影、写作等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感受自然的美丽,获取丰富的知识,增长才干。
在队会课上交流自己在“绿色课本”中的收获。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
我们应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书中说得好:
正如书中说的“没有什么比拥有热情更重要的了。
如果你对教学充满渴望与兴奋,学生们就会对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兴奋无比。
我们必须鼓励和鞭策他们,使他们渴望学习,期盼成功。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将诗歌的二至五小节内容中,作者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来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5.《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
一、说课标、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
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
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
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
二、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第二目标也是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激发阅读兴趣法。
让学生按照“找重点句个人体会——全班交流——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在文中认识人物——从课外知识中认识人物”两个方法学习全文。
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快的气氛下全面地认识法布尔,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变序教学法。
先让学生学习与课文中心紧密联系的第2、3自然段,再学习第一自然段;接着学习第4至10自然段段;最后在交流资料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这样采用变序设计,能立体解读文本,它是以“突出重点,紧扣中心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的。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提问导课,直奔主题: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小时候的法布尔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走进课文,近一步认识法布尔。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学2、3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
学习这两句话:
“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
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
”和“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
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
”时我让学生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怎么克服的?
从此走进法布尔的生活。
并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2、《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恰当地、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融入文本进行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
因此,课文第三大段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努力。
学习这句时
(1)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
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我让学生想一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