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docx
- 文档编号:5785960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74KB
《将相和》课堂实录.docx
《《将相和》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课堂实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生齐:
将相和。
师:
其中将指的是——
生齐:
廉颇(教师同时板书:
廉颇)
师:
那相呢?
生齐:
蔺相如。
(教师同时板书:
蔺相如)
师:
文中写了三个小故事,学生们回忆一下是什么呢?
生:
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是《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是《负荆请罪》。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
师:
文章的题目是将相和。
“和”是什么意思?
生齐:
和好。
师:
有和就会有(师生共同说“不和”)
师:
大家赶紧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从哪能够看出将相之间不和?
生:
浏览课文。
师:
找到的请举手。
生:
我是从93页第16自然段,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它认为自己本事很高,他很有本事,可是他只觉得蔺相如只是能说会道,没有什么真本事,他很不服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师:
是的,你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一谈吗?
生:
廉颇他说: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廉颇直接叫他蔺相如,而蔺相如叫他廉将军。
所以我从这里面看出来廉颇对蔺相如非常的不服气。
师:
还有补充吗?
生:
他炫耀自己有多么的厉害,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和大夫看出来的。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原意就是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而大夫就是说一些有用的功臣,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自己立下的功远远大于蔺相如。
师:
是的,廉颇战功赫赫,而蔺相如出身寒门,却被封为了上卿,他当然不服气了。
于是,二人出现了不和,谁能把廉颇的不服气给大家读出来。
生:
读。
师:
读出了他的不服气。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你同意不同意?
生齐:
不同意。
师:
那靠的是什么?
生齐:
机智勇敢。
师:
机智勇敢是从哪看出来的?
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做一下批注,开始。
生默读并做批注,师巡视提示并指导(学生自学约3分)。
师:
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
大家跟我看91页第六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我从“想了一会”看出来这个蔺相如想出计策只想了一会就想出来了,而且其他的大臣都想不出来,可见蔺相如的机智。
我还从“愿意”这个词看出蔺相如自告奋勇,胸有成竹。
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的“一定”可以看出蔺相如面对秦王他不害怕。
师:
你看,她能够结合重点词语来说,非常好,谁有补充?
生:
从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这句话中,我知道了蔺相如的思绪很清楚,然后迅速的想出了对秦王的计策,说明他聪明过人。
师:
你看,蔺相如在赵王与众大臣都在进退两难之时,他想了一会,便想出了计策,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和勇敢,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
读。
师:
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师:
还谁画了其他的句子。
生:
请大家看第八自然段,蔺相如看这情景,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他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只给您看。
”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他已经看透了秦王的心思,他知道他没有诚意,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其实和氏璧上看着洁白无瑕的,可他却说有点小毛病,就把那个璧重新拿回到了手里,就是说主权又从新回到了自己的手里。
师:
也就是说他揣摩到了秦王的心里,所以说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和勇敢,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
读。
师:
好,还有画其它的地方吗?
来,你说吧。
生:
我画的是这句话,他理直气壮的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我先画的是“理直气壮”我的批注是理由充分,说话很有气势,蔺相如并不畏惧秦王的强势,所以说他就理直气壮。
而且他说脑袋和璧一块撞碎,蔺相如他不怕牺(师插:
你加重了哪个词语?
)“撞碎”,他不怕牺牲自己的性命,很勇敢
师:
你看,他说从“撞碎”可以看出很勇敢,谁能具体来谈谈怎么就能看出勇敢?
生:
因为他说的是“脑袋”和“璧”,就是说他的“脑袋”和“璧”只要撞在那里,他的性命就没了。
他为了这块“璧”,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了,所以说他很勇敢。
师:
他也就是说做好了横尸大殿的准备,面对强大的秦王蔺相如临危不惧,毅然决然,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胆量,谁能读出这种无畏。
生:
读。
师:
读出了勇敢,那同学们还看这个词语,你从“撞碎”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
我从“撞碎”还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因为蔺相如知道秦王他非常喜欢这块璧,他就用璧来担保自己的性命,他知道秦王一定不会让这块璧碎的,因为秦王很舍不得,我能够看到蔺相如非常的勇敢和机智。
生2:
我从“撞碎”这个“碎”字看,“碎”就是粉身碎骨的意思,蔺相如他愿意和和氏璧同归于尽,粉身碎骨,所以我认为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非常大的胆量的。
师:
是的,你说的还是勇敢,刚才xxx同学说的特别好,他抓住了秦王的心思是想要这块璧,所以他借撞碎这块璧来威胁秦王,其实他是想撞碎自己的脑袋吗?
(不是)是想撞碎这块璧来威胁秦王,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你应该突出哪一个字?
(璧)谁来读出璧字?
生:
读。
师:
好,读出了他的机智,同学们你看,不同的理解读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让我们再看这段话,他是怎样的说?
生齐:
理直气壮。
师:
什么叫理直气壮?
生:
因为说话有理由,气势很足。
师:
是啊,那谁能理直气壮的读读这句话?
生:
读。
师:
理由很充分,说话也很有气势,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他理直气壮的说。
生:
齐读。
师:
同学们,你们读出了理直气壮,我想问一下,蔺相如机智勇敢,有理有利,作为一个外交的使臣,他讲不讲礼节呢,?
生:
我觉得他很讲礼节,因为他都说您,您并不想交出15座城,您要强逼我,我觉得他很有礼节。
师:
那就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段话,读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有利、有节,自己试试。
生:
自由读。
师:
同学们,还从哪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勇敢?
生:
请大家跟我看第92页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了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的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15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你杀了我也没有用。
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我批注的是“天下的人”和那个“都”,蔺相如来借天下的人给秦王施加压力,这样秦王就不敢把他怎么样了,所以只能把他客客气气的送回赵国。
师:
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和勇敢。
谁能读一读这段话。
生:
读。
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放古筝音乐)当赵王与众大臣都一筹莫展、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胸有成竹的说(一生接读课文蔺相如的话),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指一名学生读课文蔺相如的话),当蔺相如稳稳当当的把璧攥在手里的时候,他理直气壮的逼迫秦王说(指一名学生读课文蔺相如的语句),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的送到了赵国,便无所畏惧,大大方方的说(指一名学生读课文蔺相如的语句)。
师: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这四个情景,你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蔺相如在围绕着“璧”做什么事吗?
如果说第一个情节,他是护送着璧去的秦国我们可以说是护壁
(板书:
护壁)
生:
取璧。
生:
撞璧,
生:
送璧。
师:
如果说在每个小标题的前面加一个字,来表现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你加什么字?
比如说第一个情节,他把璧送到秦国的时候体现了它的智慧,我们可以说是智护壁
生:
巧取璧。
师:
这呢,体现了他的什么?
生:
勇。
(师板书:
勇)
师:
所以说是勇撞璧。
这呢,这是巧,这是(生接“妙”师板书:
妙),妙送璧。
同学们用“智、巧、勇、妙”来赞美蔺相如,你觉得蔺相如仅仅是凭着一张嘴吗?
凭的是什么?
(生接“机智和勇敢”)。
为了国家的利益蔺相如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在渑池会上,你能找到有力的证据说明他凭的不仅是一张嘴吗?
生:
大家跟我看93页第13自然段,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我从“拼”字看出来,蔺相如他不顾自己的生命,为了帮赵王找回面子,他跟他拼了,可以看出他一点都不怕秦王,挺勇敢的。
师:
你能把蔺相如的勇敢读出来吗?
生:
读书。
师:
读出了蔺相如的勇敢。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渑池会上,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
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间,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
大喝一声,谁敢上前。
使得他们直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谁来读一读。
生:
读书。
师:
我们一起来读当时的场景。
生:
齐读。
师:
生死关头,蔺相如是何等的无畏,你能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吗?
生:
读书。
师:
多好,一个“拼了”感受到了蔺相如的大义凛然,我想问一下,蔺相如为什么要血溅秦王,也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
因为秦王先让赵王鼓瑟了,因为秦王这样侮辱赵王,所以蔺相如看着不顺眼,就要秦王给赵王鼓瑟。
师:
为什么鼓瑟就是侮辱?
生:
因为鼓瑟的人地位都很低,秦王让赵王鼓瑟,就是对赵王的一种贬低,所以秦王就侮辱了赵王。
师:
在外交史上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使国家受辱,所以为了国家的荣辱(板书:
荣辱),蔺相如拼命也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立了大功,又一次战胜了秦王,赵王封他做上卿,这个时候廉颇不服气了,他说了——(指一生读)。
生: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战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师:
听到这样的话呀,蔺相如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
他的手下这样说了,谁来读。
生:
读课文。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啊?
生:
我从廉颇说的这句话看出,廉颇他非常的骄傲,他简直不顾国家的利益,而蔺相如非常重视国家的利益,而且他还很谦虚。
生:
我从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国不敢侵犯我们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我从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看出他非常的谦虚,非常的爱国。
师:
也就是说,廉颇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心里,而蔺相如是把国家的安危(板书:
安危)放在了心上。
生:
我觉得廉颇跟蔺相如比,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
生:
我觉得廉颇他非常的不尊敬蔺相如,它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蔺相如非常尊敬廉颇,叫他廉将军。
师:
那他应该叫蔺相如什么呢?
生:
我觉得应该叫蔺相如蔺上卿。
师:
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却是非常的重视对方,那谁能把蔺相如的为国家的安危着想给大家读出来?
生:
读书。
师:
这话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音乐)于是廉颇准备负荆请罪,他脱下了他百战沙场的战袍,这一脱,也脱下了一个大将军的赫赫威严,他背上了长满利刺的荆条,这一背,也背上了对蔺相如的愧疚之情,他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在众目睽睽之下跪到了蔺相如跟前。
图中并没有写他们在说些什么,只是一幅图表示出来了,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把他们说话的语言写在课前发的那张纸上。
生:
写。
师:
同学们,我们写得差不多了,咱们找三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他们是怎么写的。
就在廉颇背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门前的时候,蔺相如赶忙出来迎接说。
生(蔺1):
廉将军,有失远迎,您为什么身背荆条?
生(廉1):
我之前对您蔺相如太不尊敬了,我是来向您请罪的。
生(蔺1):
您不必这样谦虚,其实我做上卿也有您的功劳啊!
如果在渑池会上,没有您在边境陈兵,我也不可能保赵王全身而退啊!
生(廉1):
只有一根筷子是拿不上来吃的的,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保卫咱们国家啊!
生(蔺1):
我们今后同殿称臣,就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师:
同心协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廉颇的精神。
生(蔺2):
廉将军,有失远迎,您为什么身背荆条?
生(廉2):
蔺上卿,我居功自傲,心中羞愧,不识大体,特此拜访致歉。
生(蔺2):
您不必这样谦虚,其实我做上卿也有您的功劳啊!
如果在渑池会上,没有您在边境陈兵,我也不可能保赵王全身而退啊!
生(廉2):
我捍卫的是赵国的国土,您捍卫的是赵王和赵国的尊严,我不该与您这样的不敬。
生(蔺2):
我们今后同殿称臣,就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师:
说出了廉颇的心里话。
生(蔺3):
廉将军,有失远迎,您为什么身背荆条?
生(廉3):
实在抱歉蔺上卿,我说了对您不尊敬的话,求蔺上卿不要放在心上,今天我背上荆条向您请罪。
生(蔺3):
您不必这样谦虚,其实我做上卿也有您的功劳啊!
如果在渑池会上,没有您在边境陈兵,我也不可能保赵王全身而退啊!
生(廉3):
不,如果没有您的机智勇敢,就凭我无法保卫赵国的尊严,所以我的功劳不及您大。
生(蔺3):
我们今后同殿称臣,就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直在说,蔺相如是机智勇敢(板书:
机智勇敢),从刚才同学们的对话当中你又感受到了怎样一个廉颇形象呢?
(音乐起)
生1:
我知道了一个知错就改的廉颇(师板书:
知错就改)
生2:
我觉得廉颇也很识大体。
生3:
我觉得廉颇很实在。
生4:
廉颇很爱自己的国家。
师:
他们俩其实都是爱国呀(板书:
爱)。
正是因为爱国使得将相和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同学们,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有什么关系没有。
生:
前两个小故事是最后一个小故事的起因。
师:
因果并存,还有吗?
这三个小故事都有独立的情节,能不能独立成篇。
生:
能。
师:
但是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就是司马迁写史记的高明之处,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人,这两个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平均分配力量吗?
生:
不是。
师:
重点写的是(生接蔺相如),可见他在刻画人物的时候详略得当,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将相和》,此刻你觉得“和”还仅仅是“和好”的意思吗?
(投影出示“和”1.和好。
2.和谐、和睦。
3.平和、缓和。
)
生:
我觉得还有第二种,和谐、和睦的意思。
师:
和谐、和睦的意思,对于赵国而言,将相和,国家才能够和谐,国家和谐了才能够兴旺发达(板书:
国兴旺),这就是将相和国兴旺的道理。
在08年,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就把“和”的文化传递给了世界。
一个“和”字荏苒千年,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和为贵”,这话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常言道“天下和则百业兴,百业兴则民富足”,可见,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则是从这个“和”字向前进发。
《史记》中还有很多故事都值得大家去学习,如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汉武大帝刘彻的故事、飞将军李广的故事等等。
希望同学们课后一起去学学,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将相和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