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docx
- 文档编号:578094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38KB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docx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浅显,很遥远,甚至认为我确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宏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很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转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或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出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才智之学,人的才智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宏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才智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擅长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消灭,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全部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照旧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擅长思考,还擅长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
哲学,始于问题。
〔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
转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头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头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商量 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
主动入世。
"主动入世'提倡"富贵不能淫、威猛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布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好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始终是中华民族在人文抱负方面的贵重精神财宝。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
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见的"无为'。
一开头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推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洁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洁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观赏的是:
"以出世的看法做人,以入世的看法做事'。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
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头,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觉察,人却因此病倒。
从今,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出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
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
"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
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育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
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明朝那些事》)
我想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3〕哲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
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一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清静,平淡。
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忙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
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解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醉在书中的海洋里。
就像生物老师说的: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
'哲学也是这道理,由于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生疏。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渐渐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很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
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学问,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才智。
书中有很多历史学问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味道。
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很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
"哲学不仅是学问,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
'它告知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目光来认识哲学。
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宠爱这本书那是不行能的,谈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
但由于书中还有很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
书中讲解并描述了很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
真是太奇异了!
哲学是什么?
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
例如:
"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
'这句话警醒我们:
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示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欲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4〕反思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很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由于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究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
一个人假如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假如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
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缘由。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
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由于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
牛顿会觉察万有引力,那是由于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
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射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荣。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诞生起始终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
尽管微小,但它却证明白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终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
'都说静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静默,甚是疯狂。
在光明丽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
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反思,养性
〔5〕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写道: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
"至大无外。
'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
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考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知名的话:
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由于想要认识自身并不简洁,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学问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需先对思考进行思考。
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连续思考。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
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假如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力量,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考进行思考的力量。
人无论是自己思考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
我们对宇宙进行思考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
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
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由于他如今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
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认真,但为到达无所认真,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
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善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
一位圣人,就要有包涵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
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渐渐品尝,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
本恶?
〔6〕《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精确的说,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
始终是中国哲学简史中争辩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
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
其次种是说人性即可善又可恶(这意思好像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
他的学说,与上述其次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像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
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把握,就会通向恶。
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
这些成分代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的说,不应当是"人性'部分。
荀子最出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从外上看。
好像荀子低估了人,可是事实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观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
人人能够成为圣人。
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生的欲望。
但是他也确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在我看来,"性善说'与"性恶说'二者从本质来说都没有确定的对与错,由于他们对"恶'的理解不同。
对于恶,我认同西方的一种说法七罪宗(傲慢、嫉妒、暴怒、懒散、贪欲、色欲、暴食),它和"七宗罪'很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指的是各大罪行的七种主要根源,例如窃贼的欲望来自于贪欲,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不是罪,就像科技一样,用得好能造福人类,但用的不好,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照孟子的说法来看,他的学说也和这种说法有相像之处,他承认人性内不仅有"善的成分',也还有其他的成分,只是,孟子对其的定义并不是恶,而是类似于"兽性',需要借助确定媒介才能激发出来。
因此,孟子认为在"兽性'没有被激发出来,也就是刚诞生时,人是善的,所以他认为人性本善。
而依据荀子的说法,他认为孟子所认为的"需要被激活的兽性'是本身就存在并且显现出来的,因此,他认为它们是"人类之恶',而孟子所说的人类本性之善,则是由于人类生来就具有"智性',而"智性'限制了人类恶的爆发,并让人们在成长中进展"善',而这也是荀子的"性恶论'。
在我看来,二者的说法都自有道理,但我认为"恶'在人性中占更大的比例。
说到恶,首当其冲的就是原罪之一嫉妒了,二十世纪最宏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曾在其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写道:
"假如你要得到伴侣,那就让你的伴侣胜过你'。
这句话从人类的潜意识入手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嫉妒让伴侣之间产生裂缝。
"嫉妒'只是"七罪宗'之一,"欲望'才算是万恶根源。
对钱财的贪欲使人成为盗贼,对权力的渴望使人成为野心家,欲壑难填说的就是人与欲望的关系。
那么,欲望就是人类之恶吗?
其实不然,在《人性的弱点》中还有这么一句话:
人类拼搏,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美。
欲望同样是人努力的动力,把握得好,它会助你成功,而把握的不好,它就会让你坠入深渊。
那么,人性中善的那面又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它属于"爱',就像人们常说的:
上帝赐予我们爱与被爱的权利。
爱的情感,或许需要我们在成长中渐渐学会;但对亲人的情感,或许无须学会,由于这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心深处最纯真的情感。
人性虽然本"恶',但我照旧能把握它,并在生活的清流中洗净心灵的污秽,成为更好的自己!
"哲学'二字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看似明丽,但人们经常由于畏惧它的荆棘望而却步。
但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就好比一名技艺超群的园艺师,在他细心的修剪下,哲学变得更加简洁易懂,更加温存可亲。
〔7〕儒道互补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哲学是什么?
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如今,我照旧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浅显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举我们"啃'读之后,我才觉察这本书的奥妙所在:
它所说的很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特殊奇异,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是一个主见"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解并描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和善本性。
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见"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当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
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由于儒家行事高调。
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
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由于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好像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
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灿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有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自我劝慰,支持和鼓舞。
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
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好比我们如今努力学习,为的是以后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不傲慢。
当你不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每天过得充实满足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哲学道理,等待我们去理解,同样,这个世界也还有很多的哲学,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究。
〔8〕物极必反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缺乏,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事情总是如此,有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来跟它作对。
所谓"物极必反',本是道家哲学,便是事情进展到极端,向反方向转化。
告知世人,告诫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
我们都在找一个"度',这个平衡点。
假如强行超越,生怕要适得其反,丢失自己。
吕不韦与众多门客在编辑《吕氏春秋》时,曾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这十二个字将物极必反诠释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经》中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盛极必衰的过程。
这一道理贯穿古今时空。
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一个词欲望。
若把握得当,它是我们到达某种目的的利器;若把握不当,便是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凶器。
所以行事为人,力求平易朴实,脚踏实地。
再举个例子,假如吃得太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会转变为对人有害的东西,所以饮食要适度;画蛇添足,行事过于多余,结果可能比不做还要糟糕。
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进展。
善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而那些避开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
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有害的。
由于深水有溺水之险,但与此同时,却也找到了避开溺水的方法学会游泳。
所以,在逆境到来时,我们也不必一筹莫展,解决的方法也在应运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来,便有哭的本事,后来才学会了笑;一个人不先了解哀痛,便不会了解快活。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点'是重要的。
或许我们会为此磕磕绊绊,但会在下一次幽暗时刻到来之前用光明战胜。
回来到本质,我们应抵制外物诱惑,保持纯真自我,万物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转变,我们应与时代通变。
遇到新问题和新需求,精确无误的把控这个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 哲学 简史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