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5.docx
- 文档编号:5777483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6KB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5.docx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5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分析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形式及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了解此段时间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特点以及其政治代言者——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活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革命并选择武装斗争的方式;着重讲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讲述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主要讲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及其危害;着重讲述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遵义会议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1.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形式上统一中国)
(1)从宁汉对立到宁汉合流:
1928年2月,全国性政权建立。
继续北伐。
(2)东北易帜(识记1)(按选择题理解):
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及其独裁统治:
(1)性质: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与北洋旧军阀没有性质的区别。
只是形式上打着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旗号。
(2)独裁统治的表现(简单运用1)(按简答题理解)
1928年《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及其中央机构垄断代行政权(借训政搞独裁)
国民党政府是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如下: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如“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实行封建性极强的“连坐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3.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综合运用)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
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
具体看,日本和美国先后成为中国经济上的最大控制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为最大控制者;抗战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成为在华的最大控制者(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有时被称作“英美派”)。
(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
高额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三重剥削,中国农民更贫困、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
(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官僚资本(识记2):
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控制金融:
“四行(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银行)二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滥发纸币,发行内债等,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
商业投机:
利用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垄断工业:
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
对
(1)
(2)(3)之结论: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
二、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1.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
(1)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和主要代表者:
偏左的:
有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较中的:
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
偏右的:
曾琦、李璜、左舜生为负责人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又称再造派)。
(2)中间派的社会基础(领会):
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它们中的领导人及其成员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主张比较复杂,往往有左、中、右之区别。
但基本上要用改良的方式走发展资本主义的中间道路。
他们对共产党的路线不认同,对国民党的独裁不满。
2.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及其主张:
(简单运用2)(按照简答题理解)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1930年8月建立。
●成员构成:
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
●主张和活动:
总:
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
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
分:
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
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二节 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一)中国革命处于逆境和低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民党政权疯狂镇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
共产党组织和工会、农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数十万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和接近同情共产党的群众被杀害。
各地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亦被查禁。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虽时有发生,但都遭遇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整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大革命高潮时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民族资产阶级附、一部分上层小资产阶级也产生动摇脱离了革命阵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到。
在敢不敢革命的问题上,没有含糊。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又如:
徐特立、贺龙、郭沫若此时入党)在黑暗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帜。
(二)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1.新的中央领导机关的3项重大决定。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3件大事:
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2.八七会议:
(识记1)(按照选择题理解)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内容:
(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特别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
功绩:
(1)在危难时刻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3.(1927年由中央直接领导的)三大起义:
(1)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2)秋收起义及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①毛泽东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识记2)(按选择理解)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起义发动。
●不同于南昌起义的两个特点:
第一,不再使用“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镰刀斧头旗帜首次使用);第二,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②引兵井冈山及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
途中“三湾改编”,(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领会2)(按简答题理解)。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3)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
起义军一度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但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起义最终失败。
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4.其他多次起义。
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几乎全部失败了。
它们的失败证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统治阶级占据着中心城市,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
一部分起义部队,由于及时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处于数省边界的农村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而得以坚持了下来。
这就为后来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中央在以城市为工作重心下开始“找寻新道路”。
八七会议提出了“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和要求。
1928年的中共六大和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开始重视农村和红军的作用。
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这些事实证明: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
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毛泽东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1)毛泽东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简单运用1)(按简答题理解)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而且最早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色政权理论的内容)
在上述两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简单运用2)(作选择题理解)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作依托)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识记1)(按照选择题理解)1930年1月发表,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这就在实际上批评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4)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哲学根据。
●是实践中升华的正确理论。
对1927年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
(二)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
1.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领会1)(按找选择题理解)
因革命力量处于弱势,所以反革命和革命力量的较量常常表现为“围剿”和反“围剿”的形式。
武装斗争往往是反“围剿”的游击战和运动战。
关于反“围剿”胜利,掌握一些例子和数字即可。
到1930年初,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和革命装近10万人。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此后,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根据地都得到了发展。
2.土地革命
(1)内涵:
所谓“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两部土地法: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不符合实际。
“兴国土地法”:
1929年4月,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1931年2月,毛泽东强调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所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
这就确立了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目标和任务
(3)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领会2)(按照简答题理解)
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阶级路线表述为: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配合反军事“围剿”的国统区反文化“围剿”。
主体:
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左翼文化运动。
代表者:
鲁迅(以杂文为武器),正如毛泽东所说,成为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三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领会1)(按选择题理解)
1.政治和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各根据地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
2.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
手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开始建立。
对外贸易也受到鼓励。
毛泽东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作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报告,总结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3.文化建设:
针对根据地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的特点,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普遍建立了各种夜校、半日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识字班。
还创办了干部教育机构,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
)
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其苏维埃政权,同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人民共和国的雏形。
(二)“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20世纪30年代党内发生的三次“左”倾错误和原因
(1)三次错误的名称: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2)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的原因:
(领会2)(按照选择题或简答题理解)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简单运用)(按简答题理解)
(1)主要错误:
第一,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将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暂时退出革命阵营,在“九一八”后要求抗日与民主的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第三,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第四,在反“围剿”的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方针。
第五,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2)危害:
第一,丧失了联合反蒋抗日的中间阶级的有利时机和形势。
(未同在福建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配合作战,致使蒋介石在平息福建事变后,完成了对中央根据地的四面包围)
第二,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50万大军对根据地第五次“围剿”。
王明“左”倾中央负责人放弃前几次反“围剿”作战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先是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继在进攻受挫后采取消极防御方针,造成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就革命力量自身的原因来说,这是“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恶果)
第三,是革命力量损失惨重。
(白区党的力量几乎丧失100%,红区革命力量丧失90%)
3.王明左倾中央对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压制和打击:
(1)1931年“赣南会议”:
(识记2)(按照选择题理解)1931年11月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通常称“赣南会议”),在“国际路线”的旗号下,对中央根据地的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和指责,矛头直指毛泽东。
毛泽东的许多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
会议取消毛泽东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名义。
把毛泽东排除在中央根据地红军领导地位之外。
(2)反对“罗明路线”和批邓毛谢古:
“左”倾中央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福建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识记3)(罗明是福建省前敌委员会书记,坚决贯彻毛泽东的路线,被批判)
在江西开展反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
斗争的矛头实际上是对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的。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识记1)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此前组成了以方志敏为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北上,但失败)。
中央红军主力撤退后,项英、陈毅等率领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游击战争。
长征初期,博古等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毛泽东提议放弃原来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进军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得到多数人的赞同。
随即,红军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综合运用1)(按照论述题理解)
1.内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总: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分: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教 自考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